资源简介 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及组合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乒乓球发平击球的基本要求及练习时需注意的安全问题。2.通过学习,使60%的学生学会发平击球时“降低重心、侧身、抛球、转身、挥臂击球”等技术,接平击球时有50%以上的成功率;40%学生初步掌握发平击球技术,并能接平击球。3.通过各种练习,使学生的合作意识、拼搏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乒乓运动的兴趣。重点发平击球时能做到“降低重心、侧身、垂直抛球、转身、挥臂击球中部”,接发球时注意力集中。难点发球时动作的连贯与协调,接球后的落点控制。六、本课预设意图1. 突出一个重点。《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对乒乓教学没有安排,因此乒乓教学只是一个选学内容,为此,教者结合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用书》,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安排了小学六年级一个单元的乒乓教学(见后附单元计划)。根据单元计划安排,本课选取了第三课时“发平击球”的教学,这一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重点主要解决垂直抛球、发平击球时“降低重心、侧身、抛球、转身、挥臂击球中部”等技术。2. 改变一种方式。这里的方式指的是学习方式。为区别于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在技能学习或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能穿插都通过教师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实现一种评价。则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判断不足促进学习又鼓励进步促进发展。同时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来默化学生。4. 锻炼一种体能。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发一捡”、“鸭子送球”方式发展学生的耐力体能及腿部力量体能,以此贯彻“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能”这一新课标要求,同时也安排一定练习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达到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体能的目的。5. 关注一种差异。学生存在着先天的能力差异,本课时教学对象也不是专业乒乓训练的学生,有的学生也只是平时在社区或其他地方随便打打乒乓球,有的平时就没打过球,因此在本课练习过程中,以“不违例发平击球过网”为最低标准,教师则更多关注“后30%”学生,能力稍强学生则既能发球,又能基本控制落点,也能接发球,从而体现差异教学意识。教学过程1.整队、问好、宣布课的任务。2.热身慢跑,间插侧滑步。(热身为避免运动损伤,侧滑步是关联乒乓技术的脚步移动,因为乒乓技术中的脚步灵活移动是打好球的关键之一)3.准备活动(结合节奏音乐):左右拉伸、扶乒乓球台深蹲和拉伸、脚步左右移动后的徒手挥拍、徒手发球动作。(拉伸活动为运动安全,左右移动和徒手发球是乒乓技术的模拟,意在渗透“导入联主体”的教学意识,既活动开了身体,也为更好学习主内容作准备。同时有节奏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节奏感)4.复习:颠球、互挡球。5.学习主内容:发平击球及组合练习。(1)教师介绍什么是“发平击球”,并示范站位,学生跟做。(2)教师示范抛球并说明规则,学生徒手练习10次,有球练习10次。(3)教师示范“降低重心、侧身、抛球、转身、挥臂击球、上步”动作,学生徒手练习20次。(4)教师表演发球后学生有球练习发球10~20次,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差生)。(多次练习主要为了达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一定是多次重复后形成的”这一教学意识;指导差生重在发挥教师指导的实际效益,突出“关注后30%学生”的教育意识)(5)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后师生评价。(评价主要关注本课学习重点“降低重心、侧身、抛球、转身、挥臂击球中部、上步”,同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6)二人一组,一人发球一人捡球,每生10次以上,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差生)。(二人一组既关注学生的和谐合作,也为了渗透课程标准的“在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体能”,这里意在培养学生的耐力体能)(7)学生发直线球、斜线球各10次,一人发球,一人捡球,轮换练习。(始终坚持“在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体能”)(8)教师示范接发球后,学生一发一挡,轮换各10次(直线),发斜线一发一挡轮换各10次,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辅导差生)。(9)展示评价(关注本课重点“降低重心、侧身、垂直抛球、转身、挥臂击球中部”)(意在既激励差生,也始终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10)二人一组,一发一挡一回次数比多。(11)拓展练习:四人一球台,双打练习。(12)小结评价(同时提出乒乓基本规则及家庭作业)。(以上多种形式、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意在达成“教材三个一即一个技术一个组合一个应用”的教学思想)6.游戏:“鸭子送球”分成四小组,教师发令后,第一位学生平举球拍(球拍上放一乒乓球),以鸭子走路形式把球送到对面“米箩”里,跑回后把球拍交于第二人继续。最早完成12个球的组为胜。(该游戏既是培养乒乓球球感的活动,也是一种体能穿插的活动,因为活动锻炼了下肢力量)7.放松:《幸福拍手歌》。8.师生谈学习收获后整理器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