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诸葛亮的《出师表》,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精神的一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虽只有八个字,但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这种精神感动着今人,也感动着古人;感动着普通人,也感动着伟大的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盛唐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二、介绍作者与背景 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2、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三、朗读诗歌听读(播放音频)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学生自读、齐读四、分析诗歌(一)整体把握诗歌概括诗歌内容首联:寻访祠堂 颔联:祠堂春色颈链:丞相功业 尾联: 壮志未酬赏析颔联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为什么? 因为诗人此时只有对蜀相的怀念与景仰,无心欣赏。 小结:注意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型的答题步骤。(三)赏析尾联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句?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4、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六、作业:背诵全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