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项 第5章 机械运动(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项 第5章 机械运动(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机械运动
【聚焦中考 明确航向】
中考高频考点:参照物的选择与物体运动的描述;长度及时间的正确测量,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和长度;速度、时间、路程及平均速度的相关计算.实验与探究涉及的主要实验是平均速度的测量.
近年来,命题者常利用图形与图象为背景来命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运用公式及路程——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典题探究 提炼技法】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命题角度1:刻度尺使用时的读数
(
【解法技巧】
①首先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②分别读出待测物体始、末两端所对应的刻度值;③求出始、末两端对应的刻度值之差就是待测物体的长度。
注意: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务必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若物体的末端正好对准某个整数刻度,则从整数刻度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用零补齐.
)【例1】: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物体的读数为   cm.
(
【解法技巧】

首先分清大、小表盘的指针分别为秒针和分针。进而明确各表盘的分度值;
②先读出小表盘的整数分钟值,再读大表盘的秒数值。两者相加就是所测量的时间。
注意:
对于量程最大值为半分钟的秒刻度盘,若分针所对准的刻度没有超出半分钟,则秒针的起始时刻为0;若分针所对准的刻度已超出半分钟,则秒针的起始时刻为30 s。
)命题角度2:秒表使用时的读数
【例2】:如图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 000 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
到此刻经历的时间是____min ____s。
(
【解法技巧】
①首先,对比多次
测量值中的准确值判断有无错误数据,若有必舍;
②然后求出多次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
注意:
实际求解平均值的位数通常会比测量值的位数多,此时计算平均值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比测量值的位数多取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去掉它.
)命题角度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例3】: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考点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解法技巧】
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要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或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相对于谁的位置在变化(或不变),谁就是该运动物体(或静止物体)的参照物.
)【例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图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情景 (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静止的 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例4图 例5图
【例5】:小华和妈妈在仁和区湿地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是以 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考点三:运动的快慢——速度
(
【解法技巧】
首先弄清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相应单位;其次根据图象信息分析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如何变化;最后选取已知坐标值,利用速度公式或变形公式求解.若是在s-t图象的同一坐标轴内包含两个物体的运动图象,若定性比较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时,通过向时间轴(或路程轴)做垂线,利用控制变量法选取两个图象时间(或路程)相同时比较路程(或时间)大小求解.
注意:
在s 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静止;在v 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
)命题角度1:运动图像问题
【例6】: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命题角度2: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
(
【解法技巧】
解答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时,根据实验原理,选择相对应的实验器材,明确刻度尺和秒表使用规则和读数要领,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以及平均速度求解的对应性。明确实验操作要点是关键.
)【例7】:下面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还需要  、  ;
(2)实验的原理是  ;
(3)如图所示,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  m/s,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命题角度3: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
【解法技巧】
认真审题,确定涉及的物理过程,接着抓住关键词,明确物理过程间的联系,再利用速度及变形公式、代入数据,得出结果。解答关键做到:路程、时间、速度的对应性和单位的统一性。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必须对应统一:①m、s m/s;②km、h km/h。
注意:

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如交通标志牌上的“20km”表示距某地还有20km的路程,“80km/h”表示限速80km/h。我们可以根据交通标志牌上的路程和速度计算出到达某地所用的最短时间。

过桥(隧道)问题:一列火车(队伍)要完全通过一座大桥,所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火车(队伍)长。

列车运行时刻表问题:正确解读时刻表和计算出列车运行的路程和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例8】: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5km/h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求:
(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问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
【解法技巧】
解答初中物理估测、估算题的常用方法:

直接判断法:利用记住的与自身或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的值,直接确定答案.如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中学生手指指甲的宽度、考试所用答题卡的宽度等,可以在考场直接测量.②单位换算法:把不熟悉的单位换算成熟悉能感知大小的的单位,使答案一目了然.

比较法:利用自己熟悉的物理量作为标准,估测出较不熟悉的物理量,从而得出结论.如以自己的身高是160 cm作为标准可以估测教室的高度。教室差不多是两个自己的高度,约320 cm左右,合3.2 m.④估算法:利用能够估测的物理量选择相关公式估算出另外的物理量。如估测教室内的空气的体积。
)考点四:长度、时间、速度的估测或估算
【例9】: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你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时间约为10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