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3.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11月 粟裕、邓小平、陈毅等 解放华东和中原地区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7.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8.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0.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11.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双十协定》中,国共两党未达成协议的问题有(  )
①“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
②“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③国民大会问题
④军队整编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14.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5.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16.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7.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A. B.
C. D.
18.下列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庆谈判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9.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现在被誉为“东方明珠”。以下在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
①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0.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问答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1)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3.下图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请完成:
(1)农民们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这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49 1951 1952
粮食 1.1 1.4 1.6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将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绘制成一幅柱状图,并据图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观察下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土地改革法》受农民的欢迎
(1)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2)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问题指向明确,学生在解题时甄别于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的意义,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因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2.【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主要是注重学生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突出,图示里面的主要是解放战争的重要事件。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3.【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的概况。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属于识记层次。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东北解放纪念碑“,故正确答案是A。
【点评】知道三大战役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到关键的信息“傅作义”,再联系相关史实,对各项进行甄别,可知为平津战役。试题不仅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性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答案是C。
【点评】知道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5.【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较为简单,解题的关键是记忆准确,通过时间、指挥者、结果等相关信息,可知是淮海战役。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点。
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需要学生有准确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相关知识,都有邓小平,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理解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
7.【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土地改革相关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对内战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运用层次。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孟良崮位于山东省,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从图中“陕西”等相关信息的可知此处为陕北。正确答案为C。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内战爆发原因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层次。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 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内战爆发的相关原因。
11.【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件事都与国共两党有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 等到西安谈判。抗战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等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也可以用排除法, 张学良将军直接参与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故正确答案为D。
【点评】掌握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相关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当时,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大会问题以及军队整编问题在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双十协定》内容。
13.【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A项,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时期(1924年—1927年)创办的军事学校,B项,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D项,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AB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14.【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根据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历史场景和“欢笑言和版”公仔,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欢笑言和”,ABC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的时间和人物。
15.【答案】A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这一信息可知,BC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实质。
16.【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从题中“1945年”或“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出是中共七大。故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7.【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A项,嘉兴南湖游船反映的就是党建立的历史。1927年8月1日凌晨2 时,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八一建军节源于此。C项,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D项,反映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8.【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多个历史事件的时序。①发生在1945年 ;② 发生在1927年; ③发生在1919年 ;④发生在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选择答案D。
【点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19.【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有上海,①正确;五四运动爆发地点是北京,后中心转移到上海, ②错误;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成立。中共一大的地点在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③正确;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地点在重庆,④错误。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
20.【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武器精良、物资供应丰富,而共产党则相反。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明白“兵民乃胜利之本”的道理。
21.【答案】(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放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历程。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 大战役相关的概况,包括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层次。运用地图重返战场,全方位再现三大战役的概况;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 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以1947年关键一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为例,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几个方面说出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开放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点评】课标要求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2.【答案】(1)1937年—1945年期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战后国共举行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所以,中共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对他的评价较高。
1946年—1949年期间,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败,新中国成立。所以,中共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对他的评价很低。
(2)依据历史事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第(1)问属理解和综合运用层次。主要抓住材料中三个时间点“1938年”“1945年”“1946年到1949年期间”,以及在此时间点中共对蒋介石的不同评价并联系所学课文知识,组织文字回答。第(2)问属运用层次,学生需综合第一问,进行方法归纳。
【点评】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土地改革有关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很容易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可以得出。
24.【答案】(1)柱状图见下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国内形势相对稳定;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题一可以根据表格绘出,图二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可以结合教材得出,根据时间可以答出是土地革命带来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易适中,结合教材和材料可以得出。
25.【答案】(1)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很容易得出两个事件分别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两个事件的发生的时间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们的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课本得出答案。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问题指向明确,学生在解题时甄别于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的意义,需要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因三大战役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快了全国胜利的到来。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2.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主要是注重学生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突出,图示里面的主要是解放战争的重要事件。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3.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的概况。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属于识记层次。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东北解放纪念碑“,故正确答案是A。
【点评】知道三大战役相关史实。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到关键的信息“傅作义”,再联系相关史实,对各项进行甄别,可知为平津战役。试题不仅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性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正确答案是C。
【点评】知道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11月 粟裕、邓小平、陈毅等 解放华东和中原地区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次。较为简单,解题的关键是记忆准确,通过时间、指挥者、结果等相关信息,可知是淮海战役。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点。
6.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 B.(2)(4) C.(1)(3) D.(3)(4)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需要学生有准确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相关知识,都有邓小平,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理解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等知识点。
7.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土地改革相关知识。
8.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对内战期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属于运用层次。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孟良崮位于山东省,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从图中“陕西”等相关信息的可知此处为陕北。正确答案为C。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史实。
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
10.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内战爆发原因的掌握情况,属于理解层次。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 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内战爆发的相关原因。
11.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两件事都与国共两党有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 等到西安谈判。抗战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等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也可以用排除法, 张学良将军直接参与的是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故正确答案为D。
【点评】掌握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相关知识。
12.《双十协定》中,国共两党未达成协议的问题有(  )
①“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
②“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③国民大会问题
④军队整编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当时,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大会问题以及军队整编问题在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双十协定》内容。
13.(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A项,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时期(1924年—1927年)创办的军事学校,B项,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D项,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AB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的时间、背景,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14.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根据蒋介石和毛泽东在一起的历史场景和“欢笑言和版”公仔,还有“20世纪40年代”的相关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重庆谈判时期的“欢笑言和”,ABC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的时间和人物。
15.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这一信息可知,BCD项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
【点评】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实质。
16.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从题中“1945年”或“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等关键语句可以判断出是中共七大。故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7.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A项,嘉兴南湖游船反映的就是党建立的历史。1927年8月1日凌晨2 时,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项,八一建军节源于此。C项,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D项,反映的是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为D。
【点评】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
18.下列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庆谈判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多个历史事件的时序。①发生在1945年 ;② 发生在1927年; ③发生在1919年 ;④发生在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选择答案D。
【点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19.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现在被誉为“东方明珠”。以下在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
①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有上海,①正确;五四运动爆发地点是北京,后中心转移到上海, ②错误;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成立。中共一大的地点在上海,后转移到嘉兴南湖,③正确;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地点在重庆,④错误。故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
20.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武器精良、物资供应丰富,而共产党则相反。但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热情,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明白“兵民乃胜利之本”的道理。
二、问答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1)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社会方面: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放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历程。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 大战役相关的概况,包括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层次。运用地图重返战场,全方位再现三大战役的概况;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 题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以1947年关键一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为例,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几个方面说出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迁移性、开放性。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点评】课标要求叙述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1)1937年—1945年期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战后国共举行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所以,中共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对他的评价较高。
1946年—1949年期间,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溃败,新中国成立。所以,中共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对他的评价很低。
(2)依据历史事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第(1)问属理解和综合运用层次。主要抓住材料中三个时间点“1938年”“1945年”“1946年到1949年期间”,以及在此时间点中共对蒋介石的不同评价并联系所学课文知识,组织文字回答。第(2)问属运用层次,学生需综合第一问,进行方法归纳。
【点评】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的相关史实。
三、材料分析题
23.下图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请完成:
(1)农民们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这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土地改革有关的知识点,结合材料很容易得出答案。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教材可以得出。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49 1951 1952
粮食 1.1 1.4 1.6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将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绘制成一幅柱状图,并据图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柱状图见下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国内形势相对稳定;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题一可以根据表格绘出,图二考查土地改革的目的,可以结合教材得出,根据时间可以答出是土地革命带来的变化。
【点评】此题难易适中,结合教材和材料可以得出。
25.观察下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土地改革法》受农民的欢迎
(1)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2)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1)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很容易得出两个事件分别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两个事件的发生的时间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们的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结合课本得出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