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一、内战的爆发
1.蒋介石虽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但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张群在会谈时坦率地承认过;你们所提的办法是事先经过你们党内决定,并在你们来重庆之前就已经公布;而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支持国民党进行内战
B.苏联不赞同国民党进行内战
C.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重庆谈判是蒋介石一手导演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闹剧。蒋介石考虑到毛泽东根本不会到重庆赴约,故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所谓的和谈建国事宜,因此,国民党也根本不会在此问题上进行充分准备。正如材料所反映“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而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反映出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是题干材料表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重庆谈判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毛泽东评价道:这个会谈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这是历史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中共取得了与国民党的某种平等地位。“这个会谈纪要”最终(  )
A.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B.满足了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D.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D项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
ABD三项都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2018九上·金华月考)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又不想违背民意,所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为了争取真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和平的希望。重庆人民对中共代表团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反映的正是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
D项“要和平,争民主”是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有关知识。
5.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相关知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正确答案是B。
【点评】知道解放战争相关知识。
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
二、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7.(2018九上·杭州期中)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共中央在1947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1948年底解放区一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C.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土地分配按成年人进行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所有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所以A、 B、C 选项是正确的。本题答案为D 。
【点评】该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选出答案,属于普通题。
8.(2017·浙江模拟)甲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乙说:我年轻时,曾随大伙儿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丙说:我在战场上,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家里分到了4亩土地还有一头牛;丁说:我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土地,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关于上述人物,他们所处时代搭配正确的是(  )
A.甲——解放战争时期 B.乙——土地改革时期
C.丙——土地改革时期 D.丁——大跃进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彭德怀率领下为抗美援朝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丙是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老王家里分得田地和牛;乙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伙出工不出力;丁在1980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王走上了致富之路,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历史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我国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答。
9.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题干中“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0.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土地改革相关知识。
11.解放战争时期,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C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12.(2018九上·天台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从题干“ 1948年10月 ”“锦州”等关键词可以知道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与辽沈战役有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使辽沈战役迅速取得胜利。
【点评】历史类的选择题需要特别注意时间,可以为答题提供思考方向。
13.(2018九上·金华月考)“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是指辽沈战役;“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战役;“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是指渡江战役。
B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后期的大决战。
1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观察地图,主要涉及到陕西北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青化砭解放军布下口袋阵,突然发起攻击歼灭三千多敌军,所以图中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ABD三项台儿庄、孟良崮都是山东的,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这三处都不属于图中的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题干地图反映的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及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读图能力是关键。
三、材料探究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商谈“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或“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2)“奸党”指共产党。其真实意图是窥视共产党的动向,转移国际和中国人民的视线,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内战。
(3)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是要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强的老状态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4)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说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取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准备,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种题需要学生注意要根据材料作答,必要时还要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可以从“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第(3)问可以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等信息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组织文字得出正确结论。第(4)问综合分析材料,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
【点评】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相关史实。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
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战略方针:全面进攻,速战速决。
(2)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式: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3)是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
(4)“蘑菇战术”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军事、经济实力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逐渐扭转战争局面的史实。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第一问,通过表格 归类,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三问,通过不同时期的双方战略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理解。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相关史实。
1 / 1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一、内战的爆发
1.蒋介石虽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但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张群在会谈时坦率地承认过;你们所提的办法是事先经过你们党内决定,并在你们来重庆之前就已经公布;而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支持国民党进行内战
B.苏联不赞同国民党进行内战
C.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毛泽东评价道:这个会谈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这是历史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中共取得了与国民党的某种平等地位。“这个会谈纪要”最终(  )
A.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B.满足了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D.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
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4.(2018九上·金华月考)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5.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二、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7.(2018九上·杭州期中)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共中央在1947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1948年底解放区一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C.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土地分配按成年人进行
8.(2017·浙江模拟)甲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乙说:我年轻时,曾随大伙儿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丙说:我在战场上,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家里分到了4亩土地还有一头牛;丁说:我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土地,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关于上述人物,他们所处时代搭配正确的是(  )
A.甲——解放战争时期 B.乙——土地改革时期
C.丙——土地改革时期 D.丁——大跃进时期
9.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10.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1.解放战争时期,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2.(2018九上·天台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2018九上·金华月考)“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材料探究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
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重庆谈判是蒋介石一手导演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闹剧。蒋介石考虑到毛泽东根本不会到重庆赴约,故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所谓的和谈建国事宜,因此,国民党也根本不会在此问题上进行充分准备。正如材料所反映“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而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反映出国民党毫无谈判的诚意。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是题干材料表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国共重庆谈判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命令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D项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平,希望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共两党力量的对比以及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内战不可避免。
ABD三项都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又不想违背民意,所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为了争取真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和平的希望。重庆人民对中共代表团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反映的正是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
D项“要和平,争民主”是题干材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重庆谈判的有关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战争相关知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揭开了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故此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正确答案是B。
【点评】知道解放战争相关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准备充分,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内战全面爆发。正确答案为B。
【点评】知道内战爆发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所有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所以A、 B、C 选项是正确的。本题答案为D 。
【点评】该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选出答案,属于普通题。
8.【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彭德怀率领下为抗美援朝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丙是1951年在土地改革中老王家里分得田地和牛;乙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伙出工不出力;丁在1980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王走上了致富之路,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历史的感想,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我国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题干中“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土地归农民所有,还是归地主所有会影响国共两党乃至中国的命运,即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的了解情况。解题关键是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联系相关史实就能作答。正确答案是C。
【点评】掌握土地改革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C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12.【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从题干“ 1948年10月 ”“锦州”等关键词可以知道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与辽沈战役有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使辽沈战役迅速取得胜利。
【点评】历史类的选择题需要特别注意时间,可以为答题提供思考方向。
13.【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是指辽沈战役;“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战役;“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是指渡江战役。
B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后期的大决战。
14.【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观察地图,主要涉及到陕西北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青化砭解放军布下口袋阵,突然发起攻击歼灭三千多敌军,所以图中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ABD三项台儿庄、孟良崮都是山东的,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这三处都不属于图中的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题干地图反映的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及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读图能力是关键。
15.【答案】(1)商谈“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或“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
(2)“奸党”指共产党。其真实意图是窥视共产党的动向,转移国际和中国人民的视线,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内战。
(3)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是要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强的老状态去。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
(4)目的是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说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取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准备,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努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种题需要学生注意要根据材料作答,必要时还要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中“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论。第(2)问可以从“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以土匪清剿之”等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第(3)问可以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等信息结合课文所学内容组织文字得出正确结论。第(4)问综合分析材料,联系课本,得出正确结论。
【点评】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和命运相关史实。
16.【答案】(1)内战初期,国民党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战略方针:全面进攻,速战速决。
(2)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方式: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3)是党中央根据形势主动放弃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
(4)“蘑菇战术”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军事、经济实力落后的情况下,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逐渐扭转战争局面的史实。属于识记、理解层次。第一问,通过表格 归类,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后三问,通过不同时期的双方战略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理解。
【点评】掌握解放战争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