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我国的(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早期人类的生产情况。北京人和元谋人都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那时还没有原始农业,故排除AC。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排除D。我国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我国早期人类的生产情况。2.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此题以时事为切入点体现实效性的同时把握基础性。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和半坡人遗址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位于长江流域的是河姆渡遗址。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3.下图小明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是拍下的照片,那么他可能参观的是哪一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西亚先民 B.北京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人类的居住情况。居住文化是人类远古文化的重要内容,房屋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西亚的气候干燥,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故西北风比较出名,墙壁厚,窗户小可以达到保证室内的湿度,冬暖夏凉的效果,A排除。北京人生活在洞穴里,B排除;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D排除。本题从图片上看出,房屋高出地面,屋顶坡度很大,属于干栏式房屋,适应了那里气候潮湿的自然条件,它是长江流域德尔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掌握早期人类的居住情况。4. 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C.河姆渡人 D.北京人【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特色。房屋建筑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元谋人和北京人 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降水多,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先民们创造了干栏式房屋。此题注重古今联 系、,史地联系,体现了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知道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特色。5.(2021七下·北仑期中)在完成《走访原始农业聚落》学习之后,小瑶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误的是( )A.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B.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C.原始农村聚落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D.河姆渡人使用陶器储存食物【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才出现了农业聚落。因此原始聚落的先民主要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生产上使用磨制石器,生活上使用陶器储存食物,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AB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点评】掌握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6.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直到中国远古遗址的出土了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下列哪个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C.元谋人 D.北京人【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的掌握程度,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地区是中国最早种植粟的地区,排除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不会农耕,只会采集和狩猎,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7.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的浙江省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生活着我国早期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区域分布情况的认识。元谋生活在人云南,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 店,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本题以家乡浙江省为切入点,指出浙江省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以 具体事例结合本土资源加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故正确答案是D 。【点评】知道我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区域分布情况。8.被考古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历史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C.蛋壳黑陶杯 D.大禹鼎【答案】C【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的情况。出土于山东日照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学家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历史文物,故选C。【点评】掌握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的情况。9.“神农耕而作陶” 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原始居民过着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原始居民已能制作陶器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这时原始居民中已出现贫富分化【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本题考炎帝、黄帝时期的相关情况。从“耕而作陶”中可以得知,神农氏炎帝教人农耕,还发明了陶器。意为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答案选择C。【点评】知道传说时代炎帝、黄帝的相关情况。10.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下列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是( )A.种植粟 B.种水稻C.加工玉器 D.烧制陶器【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稻米最早培植地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农耕文明”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 A是我国北方农 耕文明的成就,属于黄河流域,CD是南北方都有的,本题选B。【点评】知道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11.中国早期的农业大约出现在于( )A.170万年前 B.70万年前C.20万年前 D.1万年前【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早期农业出现的大致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周口店生活着北京人,大约170万年前云南生活着元谋人,这些古人类只会采集和狩猎,不会农业耕种,故排除ABC。距今约1万年前后,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故选D。【点评】知道早期农业出现的大致时间。12.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某兴趣小组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单元总结时,同学们畅所欲言。以下发言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B.最早种植水稻的是半坡原始居民C.粟的种植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文明D.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是种植粟,粟的种植体现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文明;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13.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的时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宗教意识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还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神庙。故选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的时代的识记。14.(2019八上·吴兴期中)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都延续至今 ④社会分化明显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此题要说明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处大河流域,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都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分化。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下来的,其他都是中断了,所以说都延续至今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点评】理解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15.读图“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纬度相似,但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②地比①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C.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D.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答案】C【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②纬度较高,故A说法有误;B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不大,故B说法有误;D是人文条件,不是自然条件,故正确答案为C。【点评】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16.读图“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下图阴影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图中②地是(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印度河流域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三角洲【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通过读图来把握早期文明发祥地。②位于东亚的中国,故答案选择A。【点评】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并学会读图,把四大文明古国落实到地图上。17.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中,能反映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 )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③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龙虎堆塑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探源的相关知识。原始先民经常通过歌舞活动来庆祝丰收和胜利,哀悼死者,驱除鬼怪等等,青海出土的舞蹈彩纹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发现如真人一般的彩色女神头塑;河南濮阳出土的龙虎堆塑,说明当时出现的原始图腾崇拜。玉琮等大量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所以,能反映新石器时代我国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是①②③。【点评】了解中华文明的曙光相关历程,即原始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文字产生----阶级分化----城市出现----宗教观念产生。1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我们可以发现(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先民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③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该历史遗存看,明显和龙的图腾没有关系,所以该选项应该排除,用排除法可以较快的做出选择,然后再验证其余选项,均可从“舞蹈纹彩陶盆”推测出,所以正确选项为A。【点评】了解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19.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2012年7月21日,北京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下列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A.城墙 B.船彤彩陶壶C.龙虎堆塑 D.陶制排水管【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情景材料来感受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所以要抓住关键词“公共设施”,从选项看,A为防御设施,B表明表明炎帝时期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C表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D则表明远古时期整个古城内已经有了排水系统,故正确选项为D。【点评】了解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20.下列对古代黄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仅仅作为城市的管理边界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设施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规划的痕迹④古城与现代城市已无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概况的识记。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不相同的地方,所以④排除;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的管理边界,也是城市御设施,①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是②③,即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标志之一城市概况的识记。二、问答题21.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答案】(1)图一是河姆渡遗址的居民房屋,河姆渡的是干栏式,以木结构为主,远离地面;图二是半坡遗址的房屋。半坡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与防潮;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生活。(3)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以及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4)这两个聚落人们生产生活上还有以下不同。(写出三点即可)图一 图二生活区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生活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5000年自然环境 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 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 粟制作的陶器 黑陶 彩陶【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课标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和生产 情况的认识。本题首先以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特色房屋为切入点,分析两处房屋的不同特点,说明了自然环境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接着提出定居出现的条件 是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让学生试着去阐述定居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最后运用对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了河姆渡聚落 和半坡聚落在自然环境、生活时间、食、住、用等方面的区别。【点评】本题掌握我国古代文化遗存的相关信息22.读以下文物图,回答问题。(1)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文物的出土地址你能判断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这说明了什么?【答案】(1)这些图案可能都表示宗教形式。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选用四幅文物图片,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合乎情理的假设与联想,并从中学会取证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 从玉器和龙虎塑堆都有龙的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对的龙(图腾)的崇拜,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个跳舞的小人,他们的舞姿协调一致,看来他们正在欢庆丰收,正在祈盼下 一年也能够风调雨顺,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这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女神头塑的发掘说明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这些都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 始的宗教。【点评】掌握中华文明早期历史遗址的相关知识三、材料分析题23.识图,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图甲、图乙所示文物的名称和出土的地点。(2)图甲所示文物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请写出它的精致之处。(3)图乙2所示文物出土于一处墓葬。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图甲:蛋壳黑陶杯、山东日照出土;图乙:玉踪、浙江余杭良诸遗址出土。(2)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3)先前人人不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第一小问要求能认识两幅图片,图甲为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所以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图乙为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踪,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表明当时的阶级已经分化,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人人不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点评】了解中国境内元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自然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材料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材料三: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说时代哪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请举一例说明。(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典故?后来禹用什么方法使得治水成功?(3)尧舜禹这样的传说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的什么状况?【答案】(1)办法:禅让;例子: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大家者目住举有才德的舜为继任人,尧于是才匹部藕联盟百领的职位让给了舜。(2)历史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方法:疏导。(3)浓缩也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与发明。【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理解及大禹治水的了解,对于第一小问,根据问题中的“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及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关键词,可以推断为禅让制;从材料二中的“洪水”、人物“禹”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所讲的典故是大禹治水(或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大禹采取的是疏导的方式来治水,顺应了自然规律,成功的改造自然。【点评】了解尧舜禹的传说及禅让制,通过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及当时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状况。25.识下图,回答问题。(1)看图回答问题: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个聚落遗址的居民房屋?这两处聚落遗址分别位于哪里?(2)试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如今,在世界的哪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乙图这样的建筑?(3)建造房屋反映出古代的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你认为古人类定居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答案】(1)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位于陕西西安;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位于浙江余姚。(2)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地区: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还可以见到这样的建筑。(3)基本条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显著改进,使用磨制石器;好处:与漂泊相比,定居可以形成原始的村落,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有着重的大意义。【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史实。图中甲是半地穴式房屋,乙房屋是干栏式房屋。最早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居民,最早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为了更好的生存而适应自然环境,开始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点评】考查对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等考点的理解。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是我国的(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2.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3.下图小明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是拍下的照片,那么他可能参观的是哪一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西亚先民 B.北京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4. 黔东南苗家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无独有偶,远古时期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便能将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下原始居民中,建造了利于通风防潮的干栏式房屋建筑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C.河姆渡人 D.北京人5.(2021七下·北仑期中)在完成《走访原始农业聚落》学习之后,小瑶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误的是( )A.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B.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C.原始农村聚落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D.河姆渡人使用陶器储存食物6.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水稻种植?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了100多年。直到中国远古遗址的出土了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就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下列哪个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结论(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C.元谋人 D.北京人7.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的浙江省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生活着我国早期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8.被考古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历史文物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C.蛋壳黑陶杯 D.大禹鼎9.“神农耕而作陶” 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原始居民过着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原始居民已能制作陶器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这时原始居民中已出现贫富分化10.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下列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是( )A.种植粟 B.种水稻C.加工玉器 D.烧制陶器11.中国早期的农业大约出现在于( )A.170万年前 B.70万年前C.20万年前 D.1万年前12.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某兴趣小组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单元总结时,同学们畅所欲言。以下发言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B.最早种植水稻的是半坡原始居民C.粟的种植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文明D.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13.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14.(2019八上·吴兴期中)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都延续至今 ④社会分化明显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5.读图“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纬度相似,但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②地比①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光照强,昼夜温差大C.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D.人口多,劳动力丰富16.读图“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下图阴影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图中②地是(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印度河流域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三角洲17.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中,能反映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有( )①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②东北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庙③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出土了龙虎堆塑④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等大量玉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8.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我们可以发现(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先民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③原始先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2012年7月21日,北京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下列能反映出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实用的基础设施的是( )A.城墙 B.船彤彩陶壶C.龙虎堆塑 D.陶制排水管20.下列对古代黄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仅仅作为城市的管理边界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设施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规划的痕迹④古城与现代城市已无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二、问答题21.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22.读以下文物图,回答问题。(1)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文物的出土地址你能判断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这说明了什么?三、材料分析题23.识图,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图甲、图乙所示文物的名称和出土的地点。(2)图甲所示文物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请写出它的精致之处。(3)图乙2所示文物出土于一处墓葬。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材料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材料三: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说时代哪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请举一例说明。(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典故?后来禹用什么方法使得治水成功?(3)尧舜禹这样的传说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的什么状况?25.识下图,回答问题。(1)看图回答问题: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个聚落遗址的居民房屋?这两处聚落遗址分别位于哪里?(2)试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如今,在世界的哪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乙图这样的建筑?(3)建造房屋反映出古代的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你认为古人类定居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与到处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早期人类的生产情况。北京人和元谋人都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那时还没有原始农业,故排除AC。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排除D。我国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远古居民。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我国早期人类的生产情况。2.【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此题以时事为切入点体现实效性的同时把握基础性。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和半坡人遗址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位于长江流域的是河姆渡遗址。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3.【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人类的居住情况。居住文化是人类远古文化的重要内容,房屋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西亚的气候干燥,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故西北风比较出名,墙壁厚,窗户小可以达到保证室内的湿度,冬暖夏凉的效果,A排除。北京人生活在洞穴里,B排除;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D排除。本题从图片上看出,房屋高出地面,屋顶坡度很大,属于干栏式房屋,适应了那里气候潮湿的自然条件,它是长江流域德尔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掌握早期人类的居住情况。4.【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特色。房屋建筑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元谋人和北京人 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降水多,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先民们创造了干栏式房屋。此题注重古今联 系、,史地联系,体现了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性。故正确答案是C。【点评】知道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特色。5.【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才出现了农业聚落。因此原始聚落的先民主要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生产上使用磨制石器,生活上使用陶器储存食物,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AB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点评】掌握史前时代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6.【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的掌握程度,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地区是中国最早种植粟的地区,排除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不会农耕,只会采集和狩猎,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7.【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区域分布情况的认识。元谋生活在人云南,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 店,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本题以家乡浙江省为切入点,指出浙江省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以 具体事例结合本土资源加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故正确答案是D 。【点评】知道我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区域分布情况。8.【答案】C【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的情况。出土于山东日照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学家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历史文物,故选C。【点评】掌握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生产的情况。9.【答案】C【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本题考炎帝、黄帝时期的相关情况。从“耕而作陶”中可以得知,神农氏炎帝教人农耕,还发明了陶器。意为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答案选择C。【点评】知道传说时代炎帝、黄帝的相关情况。10.【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稻米最早培植地的识记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农耕文明”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 A是我国北方农 耕文明的成就,属于黄河流域,CD是南北方都有的,本题选B。【点评】知道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11.【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早期农业出现的大致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周口店生活着北京人,大约170万年前云南生活着元谋人,这些古人类只会采集和狩猎,不会农业耕种,故排除ABC。距今约1万年前后,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故选D。【点评】知道早期农业出现的大致时间。12.【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是种植粟,粟的种植体现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文明;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故正确答案是B。【点评】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13.【答案】B【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的时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宗教意识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还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神庙。故选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的时代的识记。14.【答案】C【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此题要说明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地处大河流域,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都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分化。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下来的,其他都是中断了,所以说都延续至今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C。【点评】理解四大文明古国相关知识。15.【答案】C【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②纬度较高,故A说法有误;B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不大,故B说法有误;D是人文条件,不是自然条件,故正确答案为C。【点评】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16.【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通过读图来把握早期文明发祥地。②位于东亚的中国,故答案选择A。【点评】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并学会读图,把四大文明古国落实到地图上。17.【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探源的相关知识。原始先民经常通过歌舞活动来庆祝丰收和胜利,哀悼死者,驱除鬼怪等等,青海出土的舞蹈彩纹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发现如真人一般的彩色女神头塑;河南濮阳出土的龙虎堆塑,说明当时出现的原始图腾崇拜。玉琮等大量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所以,能反映新石器时代我国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是①②③。【点评】了解中华文明的曙光相关历程,即原始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文字产生----阶级分化----城市出现----宗教观念产生。18.【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跳舞的情景。该历史遗存看,明显和龙的图腾没有关系,所以该选项应该排除,用排除法可以较快的做出选择,然后再验证其余选项,均可从“舞蹈纹彩陶盆”推测出,所以正确选项为A。【点评】了解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19.【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情景材料来感受公共设施的至关重要。所以要抓住关键词“公共设施”,从选项看,A为防御设施,B表明表明炎帝时期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C表明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自然崇拜,D则表明远古时期整个古城内已经有了排水系统,故正确选项为D。【点评】了解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20.【答案】D【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概况的识记。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不相同的地方,所以④排除;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的管理边界,也是城市御设施,①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是②③,即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标志之一城市概况的识记。21.【答案】(1)图一是河姆渡遗址的居民房屋,河姆渡的是干栏式,以木结构为主,远离地面;图二是半坡遗址的房屋。半坡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2)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河姆渡遗址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有利于通风与防潮;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有利于生活。(3)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以及陶器的发明;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4)这两个聚落人们生产生活上还有以下不同。(写出三点即可)图一 图二生活区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 陕西西安生活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5000年自然环境 气候比较湿润多雨,水网密布 气候比较干燥少雨,河流较少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 粟制作的陶器 黑陶 彩陶【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解析】【分析】本题课标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和生产 情况的认识。本题首先以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特色房屋为切入点,分析两处房屋的不同特点,说明了自然环境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接着提出定居出现的条件 是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让学生试着去阐述定居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最后运用对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了河姆渡聚落 和半坡聚落在自然环境、生活时间、食、住、用等方面的区别。【点评】本题掌握我国古代文化遗存的相关信息22.【答案】(1)这些图案可能都表示宗教形式。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选用四幅文物图片,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合乎情理的假设与联想,并从中学会取证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 从玉器和龙虎塑堆都有龙的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对的龙(图腾)的崇拜,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个跳舞的小人,他们的舞姿协调一致,看来他们正在欢庆丰收,正在祈盼下 一年也能够风调雨顺,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这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女神头塑的发掘说明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这些都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 始的宗教。【点评】掌握中华文明早期历史遗址的相关知识23.【答案】(1)图甲:蛋壳黑陶杯、山东日照出土;图乙:玉踪、浙江余杭良诸遗址出土。(2)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3)先前人人不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知识点】中华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学会描述这些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第一小问要求能认识两幅图片,图甲为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所以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图乙为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踪,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表明当时的阶级已经分化,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前人人不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点评】了解中国境内元古文化遗存,能通过图文资料认识自然社会环境,探源中华文明。24.【答案】(1)办法:禅让;例子: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大家者目住举有才德的舜为继任人,尧于是才匹部藕联盟百领的职位让给了舜。(2)历史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方法:疏导。(3)浓缩也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与发明。【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理解及大禹治水的了解,对于第一小问,根据问题中的“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及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关键词,可以推断为禅让制;从材料二中的“洪水”、人物“禹”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所讲的典故是大禹治水(或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大禹采取的是疏导的方式来治水,顺应了自然规律,成功的改造自然。【点评】了解尧舜禹的传说及禅让制,通过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及当时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状况。25.【答案】(1)图甲是半坡聚落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位于陕西西安;图乙是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位于浙江余姚。(2)原因: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陕西西安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谅。地区: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还可以见到这样的建筑。(3)基本条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显著改进,使用磨制石器;好处:与漂泊相比,定居可以形成原始的村落,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有着重的大意义。【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史实。图中甲是半地穴式房屋,乙房屋是干栏式房屋。最早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居民,最早建造干栏式房屋的是河姆渡居民。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为了更好的生存而适应自然环境,开始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点评】考查对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等考点的理解。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