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1.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A.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D.因为大危机的出现,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从时间范围上看是“二十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资本主要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寻找摆脱危机出路,苏联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故选D项。【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意义,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梳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遭遇三年国内战争,列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提供了经济基础;1921年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直接联系起来,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大力发展经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列宁领导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答案】C【知识点】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选项,D项不符合史实,印度独立是在二战结束后主要借助国际力量完成的,所以排除,经过比较,A和B所述都不如C项更贴近题干主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要想取得独立,最主要的是政治领域唤醒人们的独立意识。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此题是一道程度型试题,要求选择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贴近的一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4.(2018九上·兴海月考)“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对马克思这句话本质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B.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C.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D.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答案】D【知识点】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英国在统治英国期间,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以棉纺织业为例,20世纪初印度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及日本纺织品,国内油面临英国进口细布细沙的激烈竞争,处境艰难。故正确答案应该选D。【点评】理解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欲脱梦寐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意思是中国人要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就应该以科学、民主权利为指导思想。A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属于道德方面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属于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反对中国封建专制迷信的内容,符合题意;C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属于文学方面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在分析题干的基础上,找准关键词扣紧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带有材料的选择题作答时,要分析材料文字找到关键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答,有助于培养历史材料解析的分析归纳能力。6.(2019九上·江山期中)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民主法治观念 B.自由开放意识C.爱国救亡精神 D.实业救国愿望【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中华民国八年......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推断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A民主法治观念在当时尚未觉醒,故A不符合题意;B自由开放意识在当时未深入人心,故B不符合题意;C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故C符合题意;D实业救国愿望是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选项中相关思想出现的时间跨度大。7.(2019九上·义乌月考)五四运动中,一些爱国人士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些口号。这些口号表明五四运动(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将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A项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从题干口号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将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错误,材料所述的口号有利于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但是否能达到“高潮”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错误,五四运动的口号与中国外交被动局面的改变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体现了反帝性质,“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体现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即反封建性质,故材料所述口号能体现出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变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是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质”是指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由此可知,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D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是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的说法,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学生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得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变革人心”“改变政令”“有形的物质”分别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然后得出答案。9.(2018九上·杭州期中)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中可能看到的新闻是( )A.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B.袁世凯称帝C.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民国八年。中华民国时期开始用民国纪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年就是民国元年。由此可知民国八年是公元1919年,结合教材内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A项正确。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B 项排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C项排除;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D项排除。【点评】该题首先要将民国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然后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就能答题了。本题属于较难题。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最能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是(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建立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D.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最能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C【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12.(2016九上·大江东期中)近代中国百年的奋斗历程深刻地证明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基础是( )A.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 B.强大武装力量的支撑C.正确革命纲领的指引 D.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答案】A【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历来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因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最后都胜利了。因此A符合题意。B项强大武装力量的支撑,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革命纲领的指引,不符合题意。D项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③以无产阶级为革命领导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理解。①是中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符合题意;③是中共的阶级性质,符合题意; ④是中共的奋斗目标,符合题意。而②不能体现“新”,例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所以排除②,选择C。【点评】能联系前后历史知识,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4.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C.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表面上看,蔡元培只是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但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使资产阶级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故选取D。B和C均不是其主要目的。【点评】知道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并掌握透过现象分析总是的本质的能力。15.民国时期,新式邮政业得到发展。下列与下图邮票发行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开始 B.中国共产党诞生C.中共二大召开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的相关知识。题干中邮票发行的时间是民国十一年。民国建立于公元1912年,故民国十一年应该是1912+11-1=1922年。A新文化运动开始是1915年,不符合题意;B中国共产党诞生是1921年,不符合题意;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1924年,不符合题意。中共二大召开是1922年,符合题意,故应选C。【点评】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懂得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之间的换算方式。16.(2019九上·浦江月考)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基本一致的是:( )A.革命任务 B.指导思想 C.领导阶级 D.革命结果【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A项革命任务基本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分别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都是推翻反动统治,符合题意;B项指导思想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领导阶级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解放战争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符合题意;D项革命结果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都失败了,解放战争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共同点的理解。掌握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17.(2019九上·柯桥月考)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不是原因,与题目无关;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发生时,孙中山已经逝世。D项②④是题干材料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内部条件”的解题关键 。18.(2018九上·三门月考)“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题中所说的誓词表明北洋军阀为虎作伥,“本军”将秉承孙中山遗命对军阀进行讨伐,故该誓词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这种简单的文言材料有畏难情绪,不会深入分析。19.(2016九上·下城期中)民国十六年,宋庆龄发表声明指出:“本党若干执行委员对孙中山的原则和政策所作的解释,在我看来,是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的。”下列事件与此声明相关的是( )A.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C.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D.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民国十六年是公元1927年。1927年共处于孙中山倡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的”指的是破坏国共合作。A项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发生在1924年,不符合题意。B项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没有破坏国共合作,不符合题意。C项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共合作破裂。符合题意。D项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发生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20.下列事件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1927年,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相继失败,正当中国人民迷茫时。毛泽东带来秋收起义的部队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 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陆续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逐渐找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故符合题意的是D。【点评】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21.(2020九上·义乌月考)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之所以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根本原因在于( )A.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B.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C.开展了土地革命D.毛泽东具备优秀的政治品质和很好的理论修养【答案】B【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题目的关键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本质上去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城市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故答案选B。选项A、C都是这一思想的内容,选项D是主观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点评】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原因,并懂得如何去分析根本原因。22.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B.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C.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D.转向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题干要求比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从而选出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两次起义都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可排除A项,南昌起义以夺取南昌为目标,秋收起 义也制定了夺取长沙的目标,所以C项是他们的共同点,也可排除。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北伐战争时期,虽然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但北伐战争的领导权掌握在国 民党手中,而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所以B项不是秋收起义的特点,也排除。秋收起义后,夺取城市的行动遭到失败,毛泽东领导 起义队伍转向农村,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答案为D。【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3.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不符合题意;B项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不符合题意;D项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正确,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是和苏联30年代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属的利益,农民没看生产积移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租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着,它严重的阻碍了苏联的进一 步发展。A项②③④能支撑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5.(2019九上·宁波月考)“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A.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C.巩固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D.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恢复了国家经济。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恢复了国家经济,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在国家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为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二、材料分析题26.(2019九上·长兴期中)近代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时间 著作或观点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 (2)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答案】(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1919年提出“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说明当时的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1919毛泽东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1920年创建共产主义小组,说明有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2)“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中的中坚”、《土地法》说明要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枪杆子里出政权”、“建立和发展红军”等体现了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和发展根据地,表明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都是符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的。故答案为:(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及开辟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1)难度适中,考查识记知识。(2)小题需要材料把握理解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原因。27.(2019九上·长兴期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团结统一才能推动中国革命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洪流中的合作】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此全国人民所为疾首蹙额,而有识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为全国人民求一生路者也。——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危机下的转向】材料三: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国共两党有着怎样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哪一军事行动 (3)材料三“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 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4)请以“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相关史实,全面论证“团结统一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结论。【答案】(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2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从“采取独立的攻击态度”到中国共产党遵行“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体现了国共两党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合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可知,当时共产党力量不够强大,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说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可见当时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为此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进军北伐。(3)“刚刚成立六年的中国共产党”“被征服、被杀绝”指的是1927年蒋介石等人在上海发动政变,屠杀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到,1927年周恩来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本题要求全面论证,即从正反两面证明观点。国共两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顺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国内军阀,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共合作破裂,导致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故答案为:(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2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属于困难题。28.(2018九上·嘉兴期末)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形象揭示了日本帝国主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山东主权的控制。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指出材料一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因果关系?(2)试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竞的早期党员甚至领袖;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能力。根据图示和材料“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去分析,要求试论结合,推理具有逻辑性,多角度,多层次回答。如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及领袖;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答案为:(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竞的早期党员甚至领袖;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点评】本题第二问有一定难度,考查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 / 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1.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A.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D.因为大危机的出现,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寻找摆脱危机出路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4.(2018九上·兴海月考)“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对马克思这句话本质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B.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C.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D.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6.(2019九上·江山期中)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民主法治观念 B.自由开放意识C.爱国救亡精神 D.实业救国愿望7.(2019九上·义乌月考)五四运动中,一些爱国人士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些口号。这些口号表明五四运动(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将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9.(2018九上·杭州期中)民国八年,在北京《晨报》中可能看到的新闻是( )A.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B.袁世凯称帝C.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D.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最能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是(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建立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D.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1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镇压的力度不同 B.农民阶级的麻木不仁C.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2016九上·大江东期中)近代中国百年的奋斗历程深刻地证明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基础是( )A.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 B.强大武装力量的支撑C.正确革命纲领的指引 D.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③以无产阶级为革命领导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C.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15.民国时期,新式邮政业得到发展。下列与下图邮票发行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开始 B.中国共产党诞生C.中共二大召开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6.(2019九上·浦江月考)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基本一致的是:( )A.革命任务 B.指导思想 C.领导阶级 D.革命结果17.(2019九上·柯桥月考)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②“打倒列强,消灭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2018九上·三门月考)“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19.(2016九上·下城期中)民国十六年,宋庆龄发表声明指出:“本党若干执行委员对孙中山的原则和政策所作的解释,在我看来,是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的。”下列事件与此声明相关的是( )A.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C.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D.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20.下列事件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1.(2020九上·义乌月考)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之所以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根本原因在于( )A.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B.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C.开展了土地革命D.毛泽东具备优秀的政治品质和很好的理论修养22.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B.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C.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D.转向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23.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2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25.(2019九上·宁波月考)“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A.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B.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C.巩固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D.巩固了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二、材料分析题26.(2019九上·长兴期中)近代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党主义小组。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时间 著作或观点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 (2)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27.(2019九上·长兴期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团结统一才能推动中国革命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洪流中的合作】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此全国人民所为疾首蹙额,而有识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为全国人民求一生路者也。——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危机下的转向】材料三: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国共两党有着怎样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哪一军事行动 (3)材料三“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 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4)请以“国民革命运动”中的相关史实,全面论证“团结统一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结论。28.(2018九上·嘉兴期末)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形象揭示了日本帝国主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山东主权的控制。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指出材料一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因果关系?(2)试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从时间范围上看是“二十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资本主要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寻找摆脱危机出路,苏联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故选D项。【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意义,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梳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遭遇三年国内战争,列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提供了经济基础;1921年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直接联系起来,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大力发展经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列宁领导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3.【答案】C【知识点】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选项,D项不符合史实,印度独立是在二战结束后主要借助国际力量完成的,所以排除,经过比较,A和B所述都不如C项更贴近题干主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要想取得独立,最主要的是政治领域唤醒人们的独立意识。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此题是一道程度型试题,要求选择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贴近的一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4.【答案】D【知识点】印度的觉醒【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英国在统治英国期间,大肆掠夺原料,加紧资本输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以棉纺织业为例,20世纪初印度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优势不及日本纺织品,国内油面临英国进口细布细沙的激烈竞争,处境艰难。故正确答案应该选D。【点评】理解印度的觉醒相关知识。5.【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关键词“欲脱梦寐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意思是中国人要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就应该以科学、民主权利为指导思想。A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属于道德方面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属于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反对中国封建专制迷信的内容,符合题意;C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属于文学方面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和的思想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在分析题干的基础上,找准关键词扣紧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带有材料的选择题作答时,要分析材料文字找到关键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答,有助于培养历史材料解析的分析归纳能力。6.【答案】C【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中华民国八年......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推断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A民主法治观念在当时尚未觉醒,故A不符合题意;B自由开放意识在当时未深入人心,故B不符合题意;C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故C符合题意;D实业救国愿望是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选项中相关思想出现的时间跨度大。7.【答案】D【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A项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从题干口号中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B项将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错误,材料所述的口号有利于推动爱国运动的发展,但是否能达到“高潮”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C项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错误,五四运动的口号与中国外交被动局面的改变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体现了反帝性质,“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体现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即反封建性质,故材料所述口号能体现出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8.【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变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是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质”是指西方的工业革命,中国的这一性质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由此可知,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D项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是按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的说法,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学生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得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变革人心”“改变政令”“有形的物质”分别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然后得出答案。9.【答案】A【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分析】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民国八年。中华民国时期开始用民国纪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一年就是民国元年。由此可知民国八年是公元1919年,结合教材内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A项正确。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B 项排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C项排除;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D项排除。【点评】该题首先要将民国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然后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就能答题了。本题属于较难题。10.【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最能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1.【答案】C【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 “公车上书”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12.【答案】A【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历来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因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最后都胜利了。因此A符合题意。B项强大武装力量的支撑,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革命纲领的指引,不符合题意。D项先进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13.【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理解。①是中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符合题意;③是中共的阶级性质,符合题意; ④是中共的奋斗目标,符合题意。而②不能体现“新”,例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所以排除②,选择C。【点评】能联系前后历史知识,理解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4.【答案】D【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表面上看,蔡元培只是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但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使资产阶级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故选取D。B和C均不是其主要目的。【点评】知道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并掌握透过现象分析总是的本质的能力。15.【答案】C【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的相关知识。题干中邮票发行的时间是民国十一年。民国建立于公元1912年,故民国十一年应该是1912+11-1=1922年。A新文化运动开始是1915年,不符合题意;B中国共产党诞生是1921年,不符合题意;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1924年,不符合题意。中共二大召开是1922年,符合题意,故应选C。【点评】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懂得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之间的换算方式。16.【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解析】【分析】A项革命任务基本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革命任务分别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都是推翻反动统治,符合题意;B项指导思想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领导阶级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解放战争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符合题意;D项革命结果不一致,辛亥革命、国民革命都失败了,解放战争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共同点的理解。掌握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17.【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①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不是原因,与题目无关;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发生时,孙中山已经逝世。D项②④是题干材料里的“内部条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内部条件”的解题关键 。18.【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题中所说的誓词表明北洋军阀为虎作伥,“本军”将秉承孙中山遗命对军阀进行讨伐,故该誓词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这种简单的文言材料有畏难情绪,不会深入分析。19.【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民国十六年是公元1927年。1927年共处于孙中山倡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的”指的是破坏国共合作。A项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发生在1924年,不符合题意。B项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没有破坏国共合作,不符合题意。C项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共合作破裂。符合题意。D项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发生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20.【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1927年,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相继失败,正当中国人民迷茫时。毛泽东带来秋收起义的部队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 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陆续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逐渐找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故符合题意的是D。【点评】掌握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21.【答案】B【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题目的关键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本质上去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城市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故答案选B。选项A、C都是这一思想的内容,选项D是主观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点评】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原因,并懂得如何去分析根本原因。22.【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题干要求比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从而选出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两次起义都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可排除A项,南昌起义以夺取南昌为目标,秋收起 义也制定了夺取长沙的目标,所以C项是他们的共同点,也可排除。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北伐战争时期,虽然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但北伐战争的领导权掌握在国 民党手中,而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所以B项不是秋收起义的特点,也排除。秋收起义后,夺取城市的行动遭到失败,毛泽东领导 起义队伍转向农村,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所以答案为D。【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23.【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不符合题意;B项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不符合题意;D项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正确,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4.【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是和苏联30年代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属的利益,农民没看生产积移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租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着,它严重的阻碍了苏联的进一 步发展。A项②③④能支撑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5.【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恢复了国家经济。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恢复了国家经济,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罗斯福在国家经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为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有利于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理解。26.【答案】(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1919年提出“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被压迫者的联合”说明当时的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1919毛泽东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1920年创建共产主义小组,说明有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2)“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中的中坚”、《土地法》说明要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枪杆子里出政权”、“建立和发展红军”等体现了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和发展根据地,表明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些都是符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的。故答案为:(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依靠工农群众,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及开辟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知识。(1)难度适中,考查识记知识。(2)小题需要材料把握理解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原因。27.【答案】(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2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从“采取独立的攻击态度”到中国共产党遵行“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体现了国共两党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合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可知,当时共产党力量不够强大,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说明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可见当时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为此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进军北伐。(3)“刚刚成立六年的中国共产党”“被征服、被杀绝”指的是1927年蒋介石等人在上海发动政变,屠杀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没有被吓到,1927年周恩来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本题要求全面论证,即从正反两面证明观点。国共两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顺利进军,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国内军阀,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共合作破裂,导致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故答案为:(1)从保持独立,不建立关系到与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2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北伐战争。(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4)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属于困难题。28.【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竞的早期党员甚至领袖;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能力。根据图示和材料“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去分析,要求试论结合,推理具有逻辑性,多角度,多层次回答。如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及领袖;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答案为:(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竞的早期党员甚至领袖;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点评】本题第二问有一定难度,考查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学生版).docx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