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6九上·下城期中)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③民族平等的趋势 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
①壮族 ②满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3.“五族共和”的说法最早见于(  )
A.《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B.《新青年》
C.《大总统选举法》
D.《革命军》
4.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6.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7.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
8.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10.下列选项体现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的有(  )
①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喜爱
②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③蒙古族召开那达慕大会
④北魏鲜卑族采用汉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11.简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21·cn·jy·com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这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依据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①错误。采用排除法,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五族名族。
3.【答案】A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历程。
4.【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时间、人物。
5.【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中华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而在近代反帝反专制的斗争中,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孙中山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在中华民国建国初期的五色旗中用五种颜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中华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关内容。
6.【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题干意思是要用革命的方式,不仅要反对满族人的统治,还要反对汉族人的君主专制。主张革命方式的,排除AB,因为维新派是主张改革的方式的。李大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故也不符合题意。答案是C。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探究“驱除鞑虏内容的保国会的相关知识。1898年4月12日,维新派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设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顽固派极力反对,不久停止活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了解解保国会成立情况。
8.【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中国”成为近代意义国家名称的经过。
9.【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理解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
10.【答案】B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蒙古族召开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文化生活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故不符合题目民族交流这一要求,不能选进去,①②④都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民族交流的含义和表现。
11.【答案】清朝后朝,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末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和民国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清末时期,列强瓜分危机迫在眉睫。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点评】掌握清末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和民国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
12.【答案】(1)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说明旧的风俗习惯改革艰难;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材料一中“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见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是因为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改革艰难;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虎 ”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6九上·下城期中)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 ②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③民族平等的趋势 ④民族团结的重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从清朝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依据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①错误。采用排除法,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
①壮族 ②满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五族名族。
3.“五族共和”的说法最早见于(  )
A.《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B.《新青年》
C.《大总统选举法》
D.《革命军》
【答案】A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历程。
4.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走向“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了解“五族共和”提出的时间、人物。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中华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而在近代反帝反专制的斗争中,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孙中山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在中华民国建国初期的五色旗中用五种颜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故答案是D。
【点评】知道中华民族和”五族共和“的相关内容。
6.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考察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题干意思是要用革命的方式,不仅要反对满族人的统治,还要反对汉族人的君主专制。主张革命方式的,排除AB,因为维新派是主张改革的方式的。李大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故也不符合题意。答案是C。
【点评】知道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7.主张成立保国会的是(  )
A.洋务派 B.革命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
【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探究“驱除鞑虏内容的保国会的相关知识。1898年4月12日,维新派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设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顽固派极力反对,不久停止活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了解解保国会成立情况。
8.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理解“中国”成为近代意义国家名称的经过。
9.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梁启超
【答案】D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点评】理解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
10.下列选项体现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的有(  )
①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受到汉族喜爱
②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③蒙古族召开那达慕大会
④北魏鲜卑族采用汉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五族共和的相关知识。蒙古族召开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文化生活的表现,而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故不符合题目民族交流这一要求,不能选进去,①②④都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民族交流的含义和表现。
二、问答题
11.简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
【答案】清朝后朝,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末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和民国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清末时期,列强瓜分危机迫在眉睫。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清王朝对国内各族人民的民族压迫,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点评】掌握清末革命党人提出“驱除鞑虏”和民国建立后提出“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并能理解两者的转变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21·cn·jy·com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这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1)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说明旧的风俗习惯改革艰难;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考点】“五族共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材料一中“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见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是因为仍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改革艰难;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得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点评】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及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