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80.73 3.75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1822 3.73 756.21 2.03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2.(2019八下·诸暨期中)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6.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8.“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0.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C.军机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11.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 )①废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设锦衣卫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13.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4.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15.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16.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7.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放五口通商C.重商轻农 D.君主专制18.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C.八股取士 D.文字狱19.(2017八下·常山月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C.近代的曙光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0.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 D.政治腐败二、问答题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南京条约》(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 位 基 本 职 权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三、材料分析题25.【中国,崛起之路】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材料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回答两个方面)(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用了什么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至少回答两个方面)(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从表格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总量越来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的社会状况。正确答案为A。【点评】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面临的危机。2.【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而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活动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故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危机的构成因素。3.【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清朝闭关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4.【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故排除①②,正确答案为C。【点评】知道清朝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5.【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6.【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初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清初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7.【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辨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情况。题干材料反映了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内阁学士也不是行政官员,不同于丞相,实权在皇帝手中。这些关键信息说明了没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点,应在明代。正确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8.【答案】A【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皇权膨胀的相关知识。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重臣,但他们并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故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题干材料不能直接说明。正确答案为A。【点评】知道军机大臣的职责和影响。9.【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正确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正确答案为C。【点评】 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11.【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相关知识。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明清时期皇权膨胀的表现。12.【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措施。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A项是秦朝,B项是唐朝,C项是宋朝,故正确答案为D。【点评】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措施。13.【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皇权膨胀的相关知识。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皇权膨胀的表现。14.【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15.【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危机考点的理解。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清政府死后没有觉察到处于农耕文明的封建中国与工业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点评】要求学生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16.【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的危机考点的掌握。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点评】要求学生掌握闭关锁国的影响。17.【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的危机考点的掌握。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提示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过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8.【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中期以后中国落伍的原因。”倭寇入侵“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在明清时期都有,也不是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伍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选择A。【点评】知道清朝中期以后中国落伍的原因。19.【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盛考点的理解。明清两朝鼎盛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强纷纷越洋抢滩,建立殖民统治。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此时的中国皇权高度膨胀,闭关锁国,钳制思想发展,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和阻碍社会变革,一味守护农耕藩篱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开始陷入深刻的危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点评】要求学生理解明清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20.【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危机的理解。漫画中的笼子表示封闭,而清朝统治者认为闭关锁国就能防范外夷侵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点评】要求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21.【答案】(1)闭关政策。(2)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方国家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厉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国家倡导思想解放。(3)与外界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其影响。解读清廷旨令,可以知道当时实行闭关的对外政策。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考察,当欧美国家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时,清政 府统治下的中国停滞不前,而闭关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闭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终受到西方列强铁蹄蹂躏。这也告诉我们要始终秉持对外开放交流的 积极心态。【点评】掌握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其影响22.【答案】(1)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但是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财力。(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从正反两面分析影响。对比明初的海上远航壮举,强调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点评】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23.【答案】(1)扬州居交通要冲,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商品经济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出现空前的繁华。(2)中国或清朝;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康乾盛世时的农业经济繁荣及盛世危机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读扬州在清代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原因,从中一窥清朝经济的繁盛,而材料二强调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对比之下,能够有效地得出历史教训。【点评】掌握康乾盛世时的农业经济繁荣及盛世危机的相关史实24.【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君权和相权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掌握中国君权不断膨胀的历史史实。解答第1小问时注意要求“君权与相权关系”实际上概括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时中央机构的设置与调整。本问实际是考查了宰相与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比较认识,可以从地位、产生方式、权限等方面比较。同时注意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解答本问首先要弄清黄宗羲观点的意思:自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来,政治更为腐败。同时结合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及影响。【点评】本题理解君权和相权之间关系的变化,掌握中国君权不断膨胀的历史史实25.【答案】(1)国家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平崛起、对外影响深远等。(2)闭关政策 。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强国;等等。【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从中国古代的强大到近代的落后。第一小题主要是汉、唐、明三个朝代,提及了丝绸之路、外传文化、郑和下西洋等事件,汉和唐是中国古代盛世。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共同特点有国家统一,强盛,对外开放,具有包容的心态,对外友好交往等。故答案为”国家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平崛起、对外影响深远等”第二小题则是乾隆皇帝的原语,天朝上国的心态,盲目自信。可以看出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如“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等局面。第三小题则是考察对我们的启示,前面两个材料是正面的例子,第三个材料是负面的例子。所以我们要有第四次崛起,必须仍然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自己经济,对外友好交往等。【点评】理解中国古代的强大到近代的落后的原因,并得出相关的启示。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80.73 3.75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1822 3.73 756.21 2.03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从表格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后期的人口总量越来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反映了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的社会状况。正确答案为A。【点评】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面临的危机。2.(2019八下·诸暨期中)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而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活动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故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近代前夜清王朝危机的构成因素。3.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清朝闭关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故排除①②,正确答案为C。【点评】知道清朝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5.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点评】知道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6.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初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清初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辨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情况。题干材料反映了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内阁学士也不是行政官员,不同于丞相,实权在皇帝手中。这些关键信息说明了没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点,应在明代。正确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8.“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答案】A【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皇权膨胀的相关知识。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重臣,但他们并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故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题干材料不能直接说明。正确答案为A。【点评】知道军机大臣的职责和影响。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正确答案为C。【点评】掌握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C.军机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答案】C【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正确答案为C。【点评】 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11.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 )①废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设锦衣卫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加强皇权的相关知识。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明清时期皇权膨胀的表现。1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措施。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A项是秦朝,B项是唐朝,C项是宋朝,故正确答案为D。【点评】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措施。13.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答案】D【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皇权膨胀的相关知识。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正确答案为D。【点评】知道皇权膨胀的表现。14.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15.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危机考点的理解。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清政府死后没有觉察到处于农耕文明的封建中国与工业文明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点评】要求学生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16.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的危机考点的掌握。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点评】要求学生掌握闭关锁国的影响。17.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放五口通商C.重商轻农 D.君主专制【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的危机考点的掌握。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提示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过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8.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C.八股取士 D.文字狱【答案】A【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清朝中期以后中国落伍的原因。”倭寇入侵“是在明朝中期,排除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在明清时期都有,也不是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伍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选择A。【点评】知道清朝中期以后中国落伍的原因。19.(2017八下·常山月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A.帝国的繁盛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C.近代的曙光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答案】D【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农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盛考点的理解。明清两朝鼎盛时期,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然而,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巨潮之中,西方列强纷纷越洋抢滩,建立殖民统治。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此时的中国皇权高度膨胀,闭关锁国,钳制思想发展,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长和阻碍社会变革,一味守护农耕藩篱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开始陷入深刻的危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点评】要求学生理解明清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20.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 D.政治腐败【答案】B【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近代前夜危机的理解。漫画中的笼子表示封闭,而清朝统治者认为闭关锁国就能防范外夷侵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点评】要求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二、问答题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南京条约》(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闭关政策。(2)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方国家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处于农耕文明时期,西方国家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中国厉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方国家倡导思想解放。(3)与外界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其影响。解读清廷旨令,可以知道当时实行闭关的对外政策。再把清王朝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考察,当欧美国家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方面不断创新和进步时,清政 府统治下的中国停滞不前,而闭关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闭塞,致使在世界潮流中落伍,最终受到西方列强铁蹄蹂躏。这也告诉我们要始终秉持对外开放交流的 积极心态。【点评】掌握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其影响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1)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但是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财力。(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并从正反两面分析影响。对比明初的海上远航壮举,强调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然后基于材料二的分析,指出其主要表现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点评】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答案】(1)扬州居交通要冲,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商品经济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更使扬州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出现空前的繁华。(2)中国或清朝;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康乾盛世时的农业经济繁荣及盛世危机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解读扬州在清代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原因,从中一窥清朝经济的繁盛,而材料二强调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对比之下,能够有效地得出历史教训。【点评】掌握康乾盛世时的农业经济繁荣及盛世危机的相关史实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 位 基 本 职 权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君权和相权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掌握中国君权不断膨胀的历史史实。解答第1小问时注意要求“君权与相权关系”实际上概括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时中央机构的设置与调整。本问实际是考查了宰相与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比较认识,可以从地位、产生方式、权限等方面比较。同时注意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解答本问首先要弄清黄宗羲观点的意思:自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来,政治更为腐败。同时结合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及影响。【点评】本题理解君权和相权之间关系的变化,掌握中国君权不断膨胀的历史史实三、材料分析题25.【中国,崛起之路】中国崛起之路,曲折而又艰辛,历史上的经验,值得借鉴。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材料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公平贸易,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至少回答两个方面)(2)根据材料三,想一想清朝采用了什么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采取此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至少回答两个方面)(3)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答案】(1)国家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平崛起、对外影响深远等。(2)闭关政策 。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强国;等等。【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从中国古代的强大到近代的落后。第一小题主要是汉、唐、明三个朝代,提及了丝绸之路、外传文化、郑和下西洋等事件,汉和唐是中国古代盛世。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共同特点有国家统一,强盛,对外开放,具有包容的心态,对外友好交往等。故答案为”国家强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平崛起、对外影响深远等”第二小题则是乾隆皇帝的原语,天朝上国的心态,盲目自信。可以看出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如“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等局面。第三小题则是考察对我们的启示,前面两个材料是正面的例子,第三个材料是负面的例子。所以我们要有第四次崛起,必须仍然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自己经济,对外友好交往等。【点评】理解中国古代的强大到近代的落后的原因,并得出相关的启示。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