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史高频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史高频知识点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中国现代史高频知识点
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为筹建新中国而召开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上颁布《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新中国的巩固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现了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最可爱的人”,著名战役是上甘岭战役。最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但都是土地私有,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主题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一化三改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在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其中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到1957年超额完成,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同年开始(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途径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政策,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大创举。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由于缺少经验、脱离国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造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十年文革(1966-1976)
危害: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表现:刘少奇案);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5、模范人物
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主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意义:标志中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开启了改革开放,是党史上伟大的转折。
2、对内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后得到推广,全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特点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进步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国企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方向。
3、对外开放
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第一个是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地位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1988年成立的海南岛经济特区是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5、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
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阐述了中国梦的蓝图,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共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近年来,我国国家经济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同时也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表现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投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育方面,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跃居金牌榜榜首。
6、两条道路与两种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始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产生的理论产物是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被写入党章)(2)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正确的建设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产生了众多理论产物,最早的是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相同点:都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主题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体现。港澳回归的根因是综合国力的提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后只改变了主权归属问题,我国对港澳行使主权的表现是人民解放军驻军港澳;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台湾问题的由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力量败退台湾,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外交问题。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2008年实现三通。海峡两岸发展的前景: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是大势所趋。有利因素:①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和平统一奠定基础;②大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根本保证;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正确可行的途径。
主题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1949年4月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1966年成立,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现更名为火箭军,标志人民军队走上科技强军之路。
2、中国的外交成就: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周恩来在1953年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1955年周恩来在印尼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关系结束对抗,走向缓和。】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引发了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全方位多边外交,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根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主题六: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
1、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己掌握了核技术。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