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八上4.3.3《南宋与金的和战》同步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社八上4.3.3《南宋与金的和战》同步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社八上4.3.3《南宋与金的和战》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某校七年级(8)班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辽、宋、西夏、金”的专题网站,下列政权与民族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辽——契丹族 B.北宋——汉族
C.金——回族 D.西夏——党项族
2.(2016九下·浙江月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1125~1210)《示儿》。陆游生活的时代,统治我国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3.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我国总体上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岳飞抗击的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回纥
4.下列关于女真族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女真人生活在炎热地区 ②女真地区盛产貂皮、珍珠等
③女真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以养猪闻名 ④女真人受到辽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进行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下列各民族史料可供选择的有(  )
①鲜卑族 ②党项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  )
①契丹 ②女真 ③突厥 ④吐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  )
A.东京 B.临安 C.应天 D.建康
8.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9.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0.1115年前后在中国存在的并立政权有(  )
A.辽、西夏、金 B.辽、西夏、北宋、金
C.西夏、金、北宋 D.西夏、金、南宋
11.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对抗金
C.国家统治腐朽 D.国家内部发生分裂
12.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的名字取自“靖康耻”。“靖康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陈桥兵变 B.金灭北宋
C.元灭南宋 D.清军入主中原
1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南宋建国 B.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
C.郾城大捷 D.南宋收复建康
14.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5.北宋、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
A.对少数民族称臣
B.向少数民族送银两
C.对少数民族割地求和
D.都被少数民族打败后订立盟约议和
16.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唐朝与后唐
17.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18.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
B.宋辽议和
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达成和议。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1)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材料二中的“和议”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割据局面?
(3)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个盟约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个盟约?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北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岳飞是南宋智勇过人,满腹韬略的名将,却因受冤而死,年仅39岁。
(1)材料一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辽与北宋和好年深”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当时的大宋皇帝是谁?
(3)岳飞当时对抗的是哪个政权?岳飞最成功的战绩是什么?
(4)金与南宋议和的内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1)根据材料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唐宋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辽的建立者是契丹族,北宋是汉族建立的,金是女真族建立,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识记。
2.【答案】D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与金的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游生活南宋时期,当时我国北方正处于女真族建立的金的统治下。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与金的和战的识记。
3.【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事迹的识记。
4.【答案】C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女真族的相关知识的识记。选项中四选三,故而1234中有一个是错误的。根据教材可知,女真最早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生活在苦寒地区,故而1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C。
【点评】了解女真族的相关情况。
5.【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960年北宋建立,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辽、北宋和西夏曾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权。金与南宋曾经并立。鲜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因而与两宋并立的有②③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生活在东北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所以①②符合题意;突厥主要活跃于我国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带,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生活在西南青藏高原一带,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的有关知识。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临安。北宋被金灭掉,南宋建立,都城定在临安,又偏安江南,统治者无心收复失地,所以才有题目诗句“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针对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都城临安的识记。
8.【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左图中的东京、上京、兴庆分别是北宋、辽、西夏的都城,右图中临安、中都分别是南宋、金政权的都城,辽、西夏和金都是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方法探究】图片型选择题也属于材料式选择题的一种,图片的类型有地图、人物图、实物图等。解答图片型选择题的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再现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识读图片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和知识迁移,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来选择。
9.【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与西夏、金政权的并立。960年北宋建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就是后来的辽;1038年,西夏建立;后女真族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后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D。
【点评】掌握两宋与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10.【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的了解。1115年,金政权刚建立,尚未灭辽与北宋,南宋还未出现,因而答案为B。
【点评】掌握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11.【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治腐朽,故选C。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1125年辽国皇帝被金人所俘,辽国灭亡。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变”。
12.【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两宋时期宋金关系情况的了解。靖康之耻因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指金军南下掳获了宋钦宗、宋徽宗和宗室后妃等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而排除CD,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有关,因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13.【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宋金对峙局面的了解。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之后,宋金间战争不断,1140年岳飞郾城大捷,1141年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4.【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相同点包括: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只有宋、辽之间,宋、金之间的“议和”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北宋时期形成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后金灭辽、灭北宋,南宋政权建立,于是形成了金、西夏和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
15.【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了解。北宋在打败辽军后,与辽议和,商定北宋给辽银和绢,ACD皆不符合。南宋在岳飞大败金军后与金议和,商定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两者都涉及给少数民族政权财物,所以答案为B。
【点评】掌握我国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6.【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北宋与南宋政权特点的了解,以及历史知识的迁移对比能力。南宋是北宋的延续,两者同属于赵氏政权,北宋为少数民族所灭后南宋建立。而西汉为王莽所灭,并非少数民族;唐朝与后唐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权;东魏与西魏是北魏分裂而成,是并立存在的,都与两宋关系不相符。只有东晋也是西晋的延续,两者同属于司马氏政权,西晋也为少数民族所灭。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我国北宋与南宋政权的特点,学会迁移对比历史知识。
17.【答案】D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他坚持抗金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受到拥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事迹的理解。
18.【答案】A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南宋建立,题干所提时间位于南宋,故而BC不对。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北方金朝实施改革,使经济逐渐恢复,南方没有战乱,经济也得到发展。故而答案为C。
【点评】掌握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知道宋金议和的作用。
19.【答案】B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宋并存,所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辨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延伸】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②有战有和,和为主流。③战争后民族矛盾相对缓和。④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2)影响: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答案】(1)材料一指北宋,材料二指南宋。
(2)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
(3)“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的盟约。两次议和的盟约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颇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和宋金和约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材料一是说宋和辽的和约。应该是北宋。材料二是宋和金的和约,应该是南宋。宋和金的和约造成了怎样的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的盟约。两次议和的盟约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颇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点评】本题掌握澶渊之盟和宋金和约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契丹。
(2)澶渊之盟;宋真宗。
(3)金;郾城大捷。
(4)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辽的建立。辽是契丹建立的政权。
(2)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当时对抗的是金政权,其最成功的战绩是郾城大捷。
(4)本题考查的是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划定的分界线是淮水——大散关,史称绍兴议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辽与北宋的对峙、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识记。
22.【答案】(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
(2)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
(2)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唐、宋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不同,但都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和宋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社八上4.3.3《南宋与金的和战》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某校七年级(8)班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辽、宋、西夏、金”的专题网站,下列政权与民族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辽——契丹族 B.北宋——汉族
C.金——回族 D.西夏——党项族
【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辽的建立者是契丹族,北宋是汉族建立的,金是女真族建立,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识记。
2.(2016九下·浙江月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1125~1210)《示儿》。陆游生活的时代,统治我国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答案】D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与金的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游生活南宋时期,当时我国北方正处于女真族建立的金的统治下。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与金的和战的识记。
3.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我国总体上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岳飞抗击的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回纥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事迹的识记。
4.下列关于女真族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女真人生活在炎热地区 ②女真地区盛产貂皮、珍珠等
③女真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以养猪闻名 ④女真人受到辽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女真族的相关知识的识记。选项中四选三,故而1234中有一个是错误的。根据教材可知,女真最早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生活在苦寒地区,故而1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C。
【点评】了解女真族的相关情况。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进行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下列各民族史料可供选择的有(  )
①鲜卑族 ②党项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960年北宋建立,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政权,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辽、北宋和西夏曾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权。金与南宋曾经并立。鲜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因而与两宋并立的有②③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识记。
6.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  )
①契丹 ②女真 ③突厥 ④吐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生活在东北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所以①②符合题意;突厥主要活跃于我国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带,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生活在西南青藏高原一带,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识记。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  )
A.东京 B.临安 C.应天 D.建康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宋的有关知识。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临安。北宋被金灭掉,南宋建立,都城定在临安,又偏安江南,统治者无心收复失地,所以才有题目诗句“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针对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都城临安的识记。
8.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左图中的东京、上京、兴庆分别是北宋、辽、西夏的都城,右图中临安、中都分别是南宋、金政权的都城,辽、西夏和金都是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是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方法探究】图片型选择题也属于材料式选择题的一种,图片的类型有地图、人物图、实物图等。解答图片型选择题的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再现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识读图片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和知识迁移,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来选择。
9.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宋与西夏、金政权的并立。960年北宋建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就是后来的辽;1038年,西夏建立;后女真族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后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D。
【点评】掌握两宋与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10.1115年前后在中国存在的并立政权有(  )
A.辽、西夏、金 B.辽、西夏、北宋、金
C.西夏、金、北宋 D.西夏、金、南宋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的了解。1115年,金政权刚建立,尚未灭辽与北宋,南宋还未出现,因而答案为B。
【点评】掌握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11.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对抗金
C.国家统治腐朽 D.国家内部发生分裂
【答案】C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治腐朽,故选C。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1125年辽国皇帝被金人所俘,辽国灭亡。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灭亡,历史上称为“靖康之变”。
12.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的名字取自“靖康耻”。“靖康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陈桥兵变 B.金灭北宋
C.元灭南宋 D.清军入主中原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我国两宋时期宋金关系情况的了解。靖康之耻因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指金军南下掳获了宋钦宗、宋徽宗和宗室后妃等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而排除CD,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有关,因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我国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13.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南宋建国 B.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
C.郾城大捷 D.南宋收复建康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宋金对峙局面的了解。金灭北宋后,南宋建立。之后,宋金间战争不断,1140年岳飞郾城大捷,1141年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4.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相同点包括: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只有宋、辽之间,宋、金之间的“议和”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北宋时期形成了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局面。后金灭辽、灭北宋,南宋政权建立,于是形成了金、西夏和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
15.北宋、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
A.对少数民族称臣
B.向少数民族送银两
C.对少数民族割地求和
D.都被少数民族打败后订立盟约议和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了解。北宋在打败辽军后,与辽议和,商定北宋给辽银和绢,ACD皆不符合。南宋在岳飞大败金军后与金议和,商定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两者都涉及给少数民族政权财物,所以答案为B。
【点评】掌握我国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6.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唐朝与后唐
【答案】B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北宋与南宋政权特点的了解,以及历史知识的迁移对比能力。南宋是北宋的延续,两者同属于赵氏政权,北宋为少数民族所灭后南宋建立。而西汉为王莽所灭,并非少数民族;唐朝与后唐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政权;东魏与西魏是北魏分裂而成,是并立存在的,都与两宋关系不相符。只有东晋也是西晋的延续,两者同属于司马氏政权,西晋也为少数民族所灭。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我国北宋与南宋政权的特点,学会迁移对比历史知识。
17.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答案】D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他坚持抗金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受到拥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岳飞抗金事迹的理解。
18.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
B.宋辽议和
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南宋建立,题干所提时间位于南宋,故而BC不对。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北方金朝实施改革,使经济逐渐恢复,南方没有战乱,经济也得到发展。故而答案为C。
【点评】掌握两宋时期的相关知识,知道宋金议和的作用。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宋并存,所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辨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延伸】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②有战有和,和为主流。③战争后民族矛盾相对缓和。④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2)影响: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达成和议。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1)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材料二中的“和议”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割据局面?
(3)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个盟约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个盟约?
【答案】(1)材料一指北宋,材料二指南宋。
(2)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
(3)“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的盟约。两次议和的盟约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颇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和宋金和约的相关史实。本题是基础题。材料一是说宋和辽的和约。应该是北宋。材料二是宋和金的和约,应该是南宋。宋和金的和约造成了怎样的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的盟约。两次议和的盟约都是在宋军获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妥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议和后形势相对和平,宋辽、宋金之间贸易和文化往来颇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点评】本题掌握澶渊之盟和宋金和约的相关史实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与北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岳飞是南宋智勇过人,满腹韬略的名将,却因受冤而死,年仅39岁。
(1)材料一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2)“辽与北宋和好年深”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当时的大宋皇帝是谁?
(3)岳飞当时对抗的是哪个政权?岳飞最成功的战绩是什么?
(4)金与南宋议和的内容?
【答案】(1)契丹。
(2)澶渊之盟;宋真宗。
(3)金;郾城大捷。
(4)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辽的建立。辽是契丹建立的政权。
(2)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的有关知识。岳飞当时对抗的是金政权,其最成功的战绩是郾城大捷。
(4)本题考查的是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划定的分界线是淮水——大散关,史称绍兴议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辽与北宋的对峙、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识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1)根据材料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2)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唐宋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
(2)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
(2)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唐、宋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不同,但都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和宋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