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一)(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一)
【前言:小学侧重双基训练,初中重视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从最基本的知识考查上升到能力考查,特别是增加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综合性学习,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作文的难度。所以,本次衔接主要是在学法上进行调整,夯实基础,提高各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考点回顾】
小学阶段的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必背古诗词的默写;古诗的分类考察;古诗词的相关文学常识;能结合相关语句,想像古诗文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初步鉴赏古诗文作品。考查形式主要包括选择、填空和简答题。
【例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通过赞美( ),表达了作者对(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碧玉( ) 一树( )
妆( ) 丝绦( )
3、理解填空。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做绿丝绦。这样比的原因是(1)它们的颜色相似:绿丝绦是绿色的,( )也是绿色的。
(2)它们的形状相似:( )。
【答案】1、唐、贺知章、柳树、春天的无限热爱;2、 绿色的宝石、全树或满树、打扮或装饰、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3、比喻、柳条、柳条、细长;【分析】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古诗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考查。解答这几道题,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回答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诗文,找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推敲,找准问题的答案,至于用原文回答还是需要自己概括来回答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决定。
如:1、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弄清作者和所处的朝代及全诗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感情;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解释词语。3、古诗文中常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要注意体会修辞的特点;
例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分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诗歌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考查了诗歌蕴含的道理。结合译文可知,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诗歌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故答案为:
(1)横 侧 远 近 高 低;
(2)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C。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例3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的练习。
樵夫词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两处非常清静的场所,分别是:   、   。
(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精妙之处。
【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
(1)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2)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点评】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中考要求】
初中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难度加大,题型也更复杂。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鉴赏评价 D
①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见题型】
(一)主旨情感型
(二)“诗眼” 炼字型
(三)名句赏析型
(四)表达技巧型
(五)语言特色型
【分类示例】
一、主旨情感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形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诗眼”型、炼字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要点 :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 “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 “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三、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四、表达技巧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 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 有什么作用
●答题要点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1: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五、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形式: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专项练习】
1、默写《长相思》并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
(1)把上面诗句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诗句描绘的画面。
(3)请再写一整句本学期你积累的含有“山”或“月”的诗句。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 ,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②侵晓: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分析】《长相思 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解答】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故答案为: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念家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2、【分析】《宿石邑山中》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绘了石邑山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全诗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全诗: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解答】(1)考查对于诗歌的掌握,结合对古诗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诗歌意境的鉴赏。
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3)考查对诗歌的积累,结合平时的积累写出相关诗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故答案为:
(1)秋河隔在数峰西;
(2)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3、【答案】 (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4、【答案】(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1)阴阴 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5、【答案】(1)B,C
(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杨花落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1)B、C;(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B、C两项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