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四)
【前言:小学侧重双基训练,初中重视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从最基本的知识考查上升到能力考查,特别是增加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综合性学习,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作文的难度。所以,本次衔接主要是在学法上进行调整,夯实基础,提高各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考点回顾】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于、以、其、而”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把握重点句子的停顿,会翻译句子
4.理解基本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
【中考要求】
初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考查难度加大,题型也更复杂。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文最能概括作者情怀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白/余一小舟
B. 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余舟一芥
D. 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3)作者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突显西湖雪妆之神韵
(4)“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结束全文
【答案】 (1)痴
(2)B
(3)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4)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5)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解析】(1)“痴”,痴迷,表达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这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的情怀。
(2)A全/数词;B全、都;C欣赏、领悟/连词,和;D判断动词/代词,这。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整体描写西湖的景色,“ 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从局部描写西湖景色,整体部分,先写“天和云”,再写“山和水”属于从上到下的顺序,局部部分先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是大、远处的角度写的,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是从小、近处的角度写的。据此答题即可。
(4)内容方面,这句话营造了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5) 从内容方面来看,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用舟子的话说明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 ,也是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则与文中哪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案】(1)同“悦”,愉快;旧(知识)
(2)①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如“说”:同“悦”,愉快。“温故”的“故”:旧(知识)。要注意“故”所在的位置: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故”是名词。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不义”“于”等词语,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考查文言词语“温故”与“知新”的内涵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两个词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应该是递进关系。但关键在于“知新”。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说,“知新”是学习的境界,是高一层次的学习。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充自己学习的领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与文中“思而不学则殆”表达的意思相近。
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划线字。
①先自度其足________
②吾忘持度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3处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量(长短);尺寸,尺码;通“返”,返回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3)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1) “先自度其足”大意是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故“度”的意思是量;“吾忘持度”大意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故“度”意思是尺寸,尺码;“及反”大意是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故“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
(2)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故停顿应该这样划: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3)文章的道理蕴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先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再梳理出启示道理。这则故事主要讲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但因为办事太死板,不知道变通,最终没有买到合适的鞋。因此,故事的道理也就明显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概括主题。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例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①制度,规划,设计。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京 师 地 平 无 山 而 多 西 北 风 吹 之 上 百 年,当正也。
(2)解释划线的词
①逐层布板讫________
②匠师如其言________
③人履其板________
(3)翻译句子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
(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译为: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如”:遵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终了、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耳”“但”“讫”“实”“则”等文言实虚词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等语言描写,即可看出喻皓是个技艺高超,心思细密的杰出建筑家。
【附参考译文】
【甲】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乙】开宝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职务名)喻皓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他,喻皓说:“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
故答案为: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⑵①终了,完毕;遵照;②走,踩踏;③刚刚;⑶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⑷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
【专项练习】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由俭入奢易
(2)若思得之艰难
(3)可办粗饭几日
(4)莫待无时思有时
2.下列句中“之”与“若思得之艰难“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
A.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B.吾欲之南海
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其马将胡驶马而归,人皆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4. 文中提醒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为什么 (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② ,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注】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③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群儿戏于庭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阅读本文后,司马光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三、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2)遂悉偿所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四、 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 )(2)竟不食其膳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五、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六、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屠大窘
奔倚
dān dān míng
________相向 目似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1)容易(2)如果(3)置办(4)不要
2.D【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若思得之艰难”的“之”是代词指这些东西。A、C两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B项中的“之”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D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他”。故选D。
3.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
4.示例:有必要。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一是因为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是因为节约物质资源,利己利国。
二、【答案】 (1)玩;离开
(2)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3)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解析】(1)①群儿戏于庭: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戏”是一词多义:玩;游戏;戏剧;戏耍。②众皆弃去: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是一词多义:离开;距离;除掉,减掉;失去。
(2)本题翻译注意:自,从。是,这。释,放下。至,甚至。
(3)①“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看书入迷,不知寒暑饥渴,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同伴掉入水缸里的情况,其他同伴跑掉,司马光不不慌不忙,想到用石头击破水缸,看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肯动脑筋、果断、珍惜生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三、东坡逸事
1、(1)担任 (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四、 赵母训子
1、(1)指望、希望(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五、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六、1.(1)卖 (2)助词,无义 (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5.(略)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七、【答案】 (1)jiǒng;yǐ;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 故:名词,原来;顾:动词, 看;洞:名词作动词, 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关键词,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