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2021-2022学年四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精华知识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2021-2022学年四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精华知识汇总

资源简介

四年级科学下册
精华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1.绿色开花植物从(种子)开始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种子由(种皮、胚)等组成,其中胚又分为(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4.种子的(胚)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5.(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更多的特征。
第二课《种植凤仙花》
1.种植凤仙花,应该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2.凤仙花的最佳播种时间是每年(4月份)。
3.凤仙花种子在泥土里的种植深度约(1厘米)比较合适。
4.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有(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等。
5.观察植物的记录方法有(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拍照、画图、尺子测量)等。
第三课《种子长出了根》
1.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蒸发)。
⒉.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看到试管中(水位下降),说明水被(根)吸收了。
3.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4.不同植物的根的形态特征不同。
5.植物的根系可以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大类,直根系有很明显的主根,比如(凤仙花、萝卜、油菜),须根系只有一系列粗细均匀的根系,比如(葱、蒜水稻)等。
6.植物的根主要作用是(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7.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称为(变态根),比如(萝卜、番薯、玉米、榕树)都有变态根。
第四课《茎和叶》
1.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蒸腾水分)等作用。
3.凤仙花的叶子(平展)、(交叉)生长,能更好地接收(阳光)。
4.将凤仙花的茎浸在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横切)时会看到横切面上许多(小红点),(纵切)时会看到纵切面上许多条(红线)。
5.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生活在沙漠的(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香蕉树)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叶子(宽大),有利于(蒸发体内的水分)(松树)生活区域比较广泛,(针形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6.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片)里进行,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气)。
7.按生长习性植物的茎可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四种,其中(向日葵)属于直立茎,(葡萄)属于攀援茎,(牵牛花)属于缠绕茎,(西瓜)属于匍匐茎。
8.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的茎叫(变态茎)。(马铃薯)属于变态茎,而(番薯)属于变态根。
第五课《凤仙花开花了》
1.凤仙花的花由(花尊、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2.解剖凤仙花需要用(镊子),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
3.花蕊可以分(雄蕊)和(雌蕊)两种。雌蕊上常有(黏液),雄蕊上都有(花粉)。
4.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5.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6.雌蕊上的黏液很容易沾上(花粉)。
第六课《果实和种子》
1.凤仙花的果实未成熟时呈(绿色),果实成熟时呈(黄褐色)。
2.凤仙花的果实呈(纺锤形)。果实成熟后,轻轻一碰果皮就会(裂开)。
3.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一般有(10多粒)种子,种子呈(球形),(褐色)。
4.平常吃的植物类食物中,(苹果、桃子)属于果实,(花生、西瓜子)属于种子。
5.植物的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
第七课《种子的传播》
1.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流传播)等。
2.利用弹力传播的植物有(凤仙花、黄豆)等。
3.利用动物传播的植物有(苍耳、樱桃、葡萄)等。
4.利用风力传播的植物有(蒲公英、柳树)等。
5.利用水流传播的植物有(莲蓬、椰子)等。
6.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
第八课《凤仙花的一生》
1.成熟的凤仙花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2.凤仙花一生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死亡)几个过
3.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等条件。
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5.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是(4-5个月)。
第二单元《电路》
第一课《电和我们的生活》
1.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电灯、电视机是由(发电厂)供电,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供电。
2.电器(通电)后就能工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
3.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干电池)做实验,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4.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
第二课《点亮小灯泡》
1.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处(连接点)组成。
2.干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电源),铜帽的一端是(正极),锌壳的一端是(负极)。
3.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小灯泡才能发光。
4.电流形成回路叫(通路);电流没有形成回路,中间断开了,这种现象叫(断路)﹔当电池两端用导线直接连在一起,就会造成(短路)。
5.实验中要特别避免出现(短路),因为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
第三课《简易电路》
1.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成的闭合回路叫(电路)。
2.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小灯泡)组成了简单电路。
3.为了方便操作,我们用(电池盒和灯座)分别将电池、小灯泡固定。
4.(开关)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通断)。按下开关,电流(接通),松开开关,电流(断开)。
5.电池为简单电路持续提供(电能)。
第四课《电路出故障了》
1.电路出故障了,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
2.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实验电路中的故障),但不能用它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3.使用电路检测器,每次检测前,先要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
4.小灯泡不亮,可能的原因有(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导线断了)、(开关没有合上)、(连接点接触不良)、(连接方式不对)等。
5.一般情况下,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需要(1个小灯泡、1节电池、3根导线)。
第五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看不到电路时,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和推断)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
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上的(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如果小灯泡发光说明是(通路),小灯泡不发光说明是(断路)。
3.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使用电路检测器一般需检测(两次)。
4.一个有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如果检测时发现1-2、2-3、2-4是断路,1-3、1-4、3-4是通路,说明里面(接线头1、3、4)是连接在一起的。
5.多个接线柱的接线盒,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才能快速、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第六课《导体和绝缘体》
1.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铜、铁、铝)等。
2.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干木头)等。
3.包着塑料皮的铜导线,(铜丝)是导体,能让电流通过,(塑料)是绝缘体,阻止让电流通过。
4.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5.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6.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需要的地方。
第七课《电路中的开关》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2.开关有的部分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部分需要用(绝缘体)来做。
3.有的开关是(接触式)的,如按键开关;有的开关是(非接触式)的,如遥控开关。
4.开关的种类很多,有(按压开关、旋钮开关、拉线开关、闸刀开关、遥控开关、声控开关)等。
第八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电路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两种,照明电路一般采用(并联)的方式。
2.模拟安装照明电路需要(电池、2个灯泡、2个开关、若干导线)等材料。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一般包括(画设计图、组装电路、检测电路)等步骤。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第一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1.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4.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地球的年龄约是(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定的。
5.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6.保留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的岩石叫(化石),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等工具刻画来检验矿物的软硬,分为(软、较软、较硬、硬)几个等级。
⒉.花岗岩的特点︰(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3.砂岩的特点∶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4.大理岩的特点∶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较软),(遇盐酸冒泡)。
5.观察、描述岩石可以从(颜色、软硬、表面光滑度、纹理、气味、光泽颗粒大小)等方面入手。
6.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用手摸、用鼻闻、轻轻敲打、用小刀刻、滴盐酸)等。
第三课《岩石的组成》
1.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岩石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2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3.矿物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颜色(更可靠),因为条痕颜色(固定、单一)。
4.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这三种矿物从软到硬的排列顺序是(云母、长石、石英)。
5.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一般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6.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硬度、纹理、形状)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第四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将岩石和矿物做成标本保存,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增加(生活情趣)。
2.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3.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标签上一般要写明(名称、采集地、采集人)等信息。
4.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有(野外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对照资料图鉴)等。
第五课《岩石、沙和黏土》
1.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会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2.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黏土很(光滑)。
3.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摊)在纸上。
第六课《观察土壤》
1.土壤是(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⒉.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土壤的微粒从大到小顺序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3.(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4.土壤分层实验中,静止后位于水底的是(沙砾),中间的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腐殖质)。
5.把水倒入土壤时,会看到少量(气泡)冒上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6.观察土壤可采用(看、闻、摸、捻、倒入水中)等方法进行观察。
第七课《比较不同的土壤》
1.土壤按质地可分为(壤土、沙质土、黏质土)。
2.按渗水能力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3.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的土叫(沙质土),一般呈浅棕色。
4.含沙粒少的土叫(黏质土),一般呈棕色或红色。
5.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的土叫(壤土),一般颜色较深。
6.沙质土适合种(薯类、花生、西瓜)等植物,黏质土适合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植物,壤土适合绝大多数植物种植。
第八课《岩石、土壤和我们》
1.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2.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3.(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4.计算机里的许多(芯片)由(硅)制成,硅来自(石英)和其他矿物。
5.岩石可以用来(铺路、建造房屋桥梁、雕刻艺术品)等。
6.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比如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7.矿产资源属于(国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开采)。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