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专题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根据视频信息简单联系所学知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3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实施,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法治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介绍,这部法律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法治想一下,有关法治的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法/六大保护/特殊保护违法行为宪法/依宪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权利法治和自由厉行法治法治和德治法律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大的职权提取信息-直击中考人大表决通过“家法”(简称)人大行使立法权、法律的特征由家事上升到国事发挥法治与德治作用第一部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家庭保护)国家、政府、司法、社区帮助家长全面依法治国罚款、拘留违法行为的类型因家庭条件、能力不同,政府给予帮助公平正义“双减教育我是出题官:结合我们常考的题型,根据所给材料,命制试题提示:常考题型有:1、说明、结论类2、意义类3、原因类4、评析类5、做法类6、综合类易错点:只看题目你能想起来吗?如果不可以,很认真告诉你:你真的该认真背书了。29、法律的作用:30、法律的特征:31、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原因:32、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33、保护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40、最刚性的社会规则:41、违法的类型:42、犯罪的特征:43、处理纠纷最权威、最正规的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5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55、宪法的原则、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58、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99、法治的要求:10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04依法行政的核心: 105法治与德治的作用:12.宪法的地位1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14、公民的基本权利18、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34、法治:作用;要求35、怎样厉行法治?★易错点背诵(易错点29.30.31.32.33.40.41.42.43.51.55.58.99.100.101.104.105.)29.法律的作用:①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为我们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30.法律的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31.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原因:①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32.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33.保护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40.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41.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42.犯罪的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43.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诉讼。5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5.我国的宪法原则、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58.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99.法治的要求:良法之治和善治10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101.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04.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105.道德与法律的作用:道德教化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重点知识点背诵(知识点12.13.23.34.35.)12.我国宪法的地位?①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②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1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区别)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2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34.法治(1)作用/意义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追求和奉行法治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2)要求①良法之治 ②善治35.怎样厉行法治?①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③政府: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④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⑤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3.巩固练习P43 选择题:1、2、4、5、6、8、10、11、16、18材料题:19(1)、20、21、22(1)【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父母等监护人的育 人“主体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这要求公民做到 ( C )A.民主立法,科学立法C.严格守法,依法维权B.依法行政,规范有序D.严格执法,公正司法C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于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 行。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该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 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 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此法的出台并实施( A )A.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B.说明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一定是犯罪行为C.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完全对等的原则D.可以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保护数据安全A4.教育部消息,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 83.8%,线上校 外培训机构已压减 84.1%。此举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成长,属于 ( A )A.政府保护 B.司法保护 C.家庭保护 D.学校保护A5.某区妇联、团委根据《贫困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帮扶办 法》,将贫困新居民子女纳入日常关爱工作中。这体现了对未成人的 ( A )A.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 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A6.针对留守儿童得不到适当照护、缺乏亲情关爱的问题,新修订 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 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至少每周与未成年 人联系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 未成年人亲情关爱。这说明 ( C )A.法律的修订完善有助于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B.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从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所有权益C.我国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和人民需求不断推进依法治国D.这一举措扩大了未成年群体享受的特殊权利C8.2022 年 1 月 10 日,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暖曦(曾用名:刘鑫) 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宣判,刘暖曦被判赔偿原告江秋莲 69.6 万元。江歌母亲维护权益的方式属于A.行政诉讼 B.民事诉讼( B )C.刑事诉讼 D.仲裁调解B10.近日,有部分微博账号恶意发布宣扬仇恨、制造性别对立、 挑唆矛盾的内容。截至目前,微博站方共处理上述违规内容 9 427 条。这启示我们中学生使用网络时要做到 ( A )①自觉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法规②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析网 络信息③在网上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传播正能量④建立健 全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11.重庆警方近日侦破一起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査获犯罪嫌疑人 7 名,协助生态环境部门妥善处置非法倾倒的废漆渣13.6 吨。材料中的行为属于 ( C )A.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C14.浙江杭州市税务部门通报,网络主播黄薇(网名:薇娅)偷逃 税款 6.43 亿元、其他少缴税款 0.6 亿元,被追缴税款、加收滞 纳金并处罚款 13.41 亿元。这启示我们 ( A )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必须自觉履行②偷税漏税属于 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③不依法纳税都属于犯罪行为,要 承担刑事责任④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应该主动缴纳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A15.2021 年 11 月 3 日,王大中院士捐出国家最高科技奖全部奖励 金并设立奖学金,鼓励青年学子奋进努力。这体现了王大中院士 享有的权利有 ( A )A.荣誉权 C.经济权财产处分权 财产使用权B.政治权 D.文化权财产占有权 财产收益权A16.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永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 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査和监察调查。这体现了国家监 察机关 ( C )①独立行使行政权,依法惩治职务违法犯罪②监督公职人员行 使公权力,规范权力运行③遏制腐败行为,保持公权力行使的廉洁性④具有领导和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权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C17.《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 重要法律制度,该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正式进入 “国家法时代”,其每一个条文都在掷地有声地点明这部立法绽 放着“国家责任、政府义务、公民权利、社会参与”精神的光彩。 该法的价值在于( B)①完善法律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②实行良法之治, 保障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③维护公民权益,维护公民的物质帮助权④推进依法治国,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法律支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18.2021 年 4 月 27 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起 草坚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集和听取各方面意见。通过多种方 式,共收集意见建议 600 余条,并充分吸纳到报告稿中。这表明( C )①政府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②社情民意反映制 度是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 民负责④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1)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人大的什么职权 (2 分)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立法权。(评分细则:共 2 分,每个知识点赋 1 分)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立法权。20.2021 年 10 月 23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 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部法律通过制 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 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 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有同学认为:通过德治就能解决“家事”,法治形式变成“国事”小题大做。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析。(7 分)答:该同学的观点错误,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 德治,也需要法治。(评分细则:共 1 分,判断正确得 1 分。只判断,无以下分析不得 分。)答:该同学的观点错误,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①道德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弘扬家庭美德教育孩子,可以引导父母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提升②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法治融入家庭教育,有利于规范父母家庭教育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③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既需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弘扬家庭美德;也需要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规范父母教育行为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21.2021 年 6 月 1 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近年 来,校园欺凌、儿童性侵等相关问题频频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 受到关注。此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校园欺凌防控制度,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 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 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10分)(1)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学校要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机 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说明了什么 (4 分)答:①党和国家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②我国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 立法。答: ①党和国家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②我国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③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④学校要履行学校保护的职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校园环境。(评分细则:共 4 分,每点 2 分,学生能从厉行法治、科学立法、学校保护等方面分析即可,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各方应该怎么做 (6 分)答:①国家和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监督;加强法治 宣传,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的社会氛围。②家庭:家长要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③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守法公民; 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人格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净化校园环境,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立问题学生的跟踪、帮 助制度。答:①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监督;②社会:加强法治宣传,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的社会氛围。③家庭:家长要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④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守法公民;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人格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净化校园环境,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立问题学生的跟踪、帮助制度。⑤未成年人:提高警惕,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尽量结伴而行;遭遇欺凌时,既要勇敢抗争,又要机智地保护自己,首先保护人身安全,学会利用周围环境;遭遇欺凌后,不论结果如何,要及时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遭遇欺凌后,积极寻求法律的救助,依法维权。(评分细则:共 6 分,可从国家、家庭、学校、个人等角度作答,每个角度 2 分,任何一个角度最高赋 2 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作业本:课时13 只做:1、2、3、6、7、8、10、11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二 全面依法治国.pptx 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事”变“国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