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word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word版学案)

资源简介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
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主要是有丝分裂,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主要是无丝分裂。 ( × )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赤道板,进而扩展形成细胞壁。 ( × )
(3)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 ×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 )
(5)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相同,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 ( √ )
(6)一个精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有2n种,而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种卵细胞。 ( × )
(7)等位基因分离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 )
(8)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数目也相同。 ( √ )
[解析] (1)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是某些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
(3)着丝点的分裂不是由于纺锤丝牵引。
(4)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5)同一生物体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一般不同。
(6)一个精原细胞(含n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一般有2种。
(7)等位基因分离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8)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以二倍体为例,均为2n)、核DNA数目也相同(以二倍体为例,均为4n)。
2.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细胞中能产生血红蛋白说明细胞未分化。( × )
(2)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 × )
(3)造血干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 × )
(4)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 )
(5)细胞的凋亡和癌变都受基因控制。 ( √ )
(6)细胞内磷脂、DNA、蛋白质等物质受自由基攻击,可能导致细胞衰老。 ( √ )
(7)口腔上皮细胞比造血干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 × )
(8)衰老时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凋亡时有些酶的活性升高。 ( × )
[解析] (1)细胞中能产生血红蛋白,说明该细胞是红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
(2)种子萌发过程体现的是植物幼体发育的过程,未体现细胞全能性。
(3)造血干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但分化程度较低。
(4)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5)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癌变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6)在细胞衰老的原因解释中,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DNA、蛋白质等,引起细胞衰老。
(7)造血干细胞能进行分裂,其比口腔上皮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8)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并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如溶酶体中酶活性可能提高。
3.细读教材,查缺补漏
(1)分裂间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教材必修1 P112)
(2)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的复制。(教材必修1 P114)
(3)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教材必修1 P119相关信息)
(4)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教材必修1 P121)
(5)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教材必修1 P122)
(6)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教材必修1 P126)
4.规范答题训练
(1)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
(2)[2019·全国卷Ⅱ,节选]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
(3)同样是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得多。请结合这一实例说明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不仅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而且在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 。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分化后的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分化后的细胞中含有(能发育成该物种个体的)全套的遗传物质 。
考点一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厘清细胞周期三个常见易错点
(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如洋葱表皮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
(2)秋水仙素或低温都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抗癌药物一般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即作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3)在受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和记忆细胞迅速增殖,细胞周期缩短。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比较
(1)有丝分裂
图5-1
(2)减数分裂
图5-2
3.抓住关键点,快速判断细胞分裂方式
(1)前
(2)中
(3)后
(4)填写下列细胞分裂的方式及时期
图5-3
图甲处于 有丝 分裂 前 期;图乙处于 有丝 分裂 中 期;图丙处于 减数第一次 分裂 中 期,图丁处于 减数第二次 分裂 中 期;图戊处于 有丝 分裂 后 期;图己处于 减数第二次 分裂 后 期。
(5)判断细胞的名称(填空)
图5-4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变化
图5-5
(1)核DNA、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的判断方法
曲线中有“斜线”存在,则是 核DNA 数量变化曲线;曲线中没有“斜线”存在,则是 染色体 数量变化曲线。
(2)细胞分裂方式判断方法——“三看法”
①一看“染色体峰值”:最大值为4n,则为 有丝分裂 ;最大值为2n,则为 减数分裂 。
②二看“核DNA复制和分裂次数”:“斜线”出现一次,“垂直下降”出现两次,则为 减数分裂 ;“斜线”出现一次,“垂直下降”出现一次,则为 有丝分裂 。
③三看“结果 ”:染色体和核DNA数目与分裂前相等,则为 有丝分裂 ;若减半,则为 减数分裂 。
考法一 考查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1.下表是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 )
细胞类型 分裂间期 分裂期
①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15.3 2.0
②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 T1 T2
③人的肝细胞 21.0 1.0
A.①与②纺锤体形成的方式相同
B.①中分裂期细胞数所占比率低于12%
C.②中T1≤T2
D.③的分裂期进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
[解析] ①是植物细胞,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是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A错误;图中①分裂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1.6%,根据该比例推出分裂期细胞的数目所占比例低于12%,B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比分裂期长,所以T1肯定大于T2,C错误;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不进行基因的转录,D错误。
2.下列对高等动物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的数量只能是0或1条
B.受精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导致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D.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解析] 人类次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的数量为0条、1条或2条,A错误;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这一过程,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体现出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精卵的随机结合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D错误。
考法二 围绕细胞分裂图像、柱状图、坐标曲线考查分裂过程
3.图5-6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图5-6
A.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和③
B.一般情况下,将要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
C.细胞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 数量之比为1∶2∶2
D.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不可能发生同一器官中
[解析] 图中细胞①和③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①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③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二者均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A正确;细胞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在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B正确;细胞③着丝点处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C正确;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器官中,如精巢中精原细胞增殖时发生的是有丝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减数分裂,D错误。
4.某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某二倍体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多种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图5-7所示图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5-7
A.处于甲图时期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B.若在乙图细胞所示时期加入秋水仙素,会导致着丝点不能分裂
C.甲、乙、丙三个图形中一定无姐妹染色单体的是甲图和丙图中的A组
D.丙图中的C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并形成四分体
[解析] 甲图表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会导致着丝点不能分裂,B错误;丙图中的A组细胞可以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的细胞,此时细胞内有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丙图中的C组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并产生四分体,D错误。
5.甲、乙两曲线图分别表示某动物体(AaBb)内的细胞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图5-8
A.甲图所示变化既可对应于有丝分裂,也可对应于减数分裂
B.乙图所示变化仅对应于有丝分裂
C.基因重组可发生于甲图的cd段时间内
D.乙图所示细胞分裂中,基因A和A分离的时期为gh段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表示DNA分子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点的分裂,所以甲图所示变化既可对应于有丝分裂,也可对应于减数分裂,A正确;减数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而乙图所示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没有减半,所以乙图仅对应于有丝分裂,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bc段,C错误;乙图所示细胞分裂中,gh段染色体组加倍,说明此时着丝点分裂,复制的基因随染色单体分开而分离,所以基因A和A分离的时期为gh段,D正确。
考法三 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对变异情况的分析
6.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一定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
B.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Ⅱ异常
C.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一定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
D.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Ⅱ异常
[解析] 假设控制色觉的等位基因为B、b,则题干中色觉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为XBX-、XBY,他们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基因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组成为Y的精子结合而成,也可能是基因组成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组成为XBY的精子结合而成,因此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Ⅰ或减Ⅱ异常,也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A、B错误;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基因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组成为Y的精子结合而成,也可能是基因组成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组成为XBY的精子结合而成,因此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C正确,D错误。
7.图5-9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 ( B )
图5-9
A.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必为ABC和abC
B.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C.甲细胞形成乙细胞和丙细胞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通常都能遗传到子代个体中
D.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解析] 根据甲图可知,该生物含有6条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CC;乙图中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丙图中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情况下,只能得到基因组成相同的两个子细胞,A错误;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甲细胞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C错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技法提炼】 1.异常配子的成因分析
一是基因突变导致了新基因的产生,如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了基因组成为ab的异常配子;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如基因型为AAXBXb的卵原细胞产生了基因组成为AXBXb或AXBXB的异常配子,前者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后者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B染色体没有分离。
2.XXY与XYY异常个体成因分析
(1)XXY成因:
图5-10
(2)XYY成因:父方减Ⅱ异常,即减Ⅱ后期Y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两条Y染色体共同进入同一精细胞,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发育成XYY个体。
考点二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1.细胞分化的判断标准:关键应看是否“与众不同”
(1)细胞水平
同一来源的细胞是否形成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不同的组织细胞(且细胞器种类、数量也有差异)。
(2)分子水平
①是否有特殊 基因 的表达(即基因的 选择性 表达)。
②是否含有特殊化学成分,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等。
(3)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种类。
2.细胞全能性判定的两大标准
(1)起点——是否为“ 离体 ”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2)终点——是否为“ 完整个体 ”。
3.细胞的衰老、凋亡必记的关键点
(1)熟记细胞衰老的特征(选择填空)
①细胞核体积增大 ②细胞核体积减小 ③细胞内色素积累 ④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⑤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
上述属于一般细胞衰老特征的是 ①③⑤ ,上述属于人体红细胞衰老特征的是 ③⑤ 。
(2)“三看法”判断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①从“方式”看
②从“机制”看
③从“结果”看
4.把握细胞癌变的“5”个常考点
(1)根本原因: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2)特征: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改变;③细胞膜表面 糖蛋白 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显著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3)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 细胞周期 ,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4)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 不正常增殖 。
(5)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时一般不发生变化。
[注意] (1)癌症不是遗传病。
(2)癌细胞形成≠癌症形成,癌细胞属于体内抗原,若能被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则不发病,杀灭癌细胞的主要是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
(3)癌症的治疗:放疗、化疗都能杀死部分癌细胞,同时正常体细胞也会受到损伤,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早期癌症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切除癌变部位,副作用较小。也可利用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特点,将治疗药物与单抗相连接制成“生物导弹”,特异性地杀死癌细胞。
考法一 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1.如图5-11表示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使其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
图5-11
A.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B.细胞①与细胞②的遗传物质相同
C.细胞③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相同
D.细胞①②③中的蛋白质完全不同
[解析] 由图可知,胚胎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示过程只有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不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所以细胞①与细胞②的遗传物质相同,B正确;一般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分化能力越强,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低,分化能力较强,而细胞③分化程度较高,分化能力弱,甚至不能再分化,C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由于细胞分化,细胞①②③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如呼吸酶在各细胞中都有,D错误。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已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稳定不变的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失去细胞核,所以其凋亡速率高于白细胞
D.致癌病毒因含病毒癌基因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所以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
[解析] 已分化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是稳定不变的,如植物细胞在离体、适宜的营养等条件下还可发生脱分化过程,A错误;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其凋亡速率比白细胞慢,C错误;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属于病毒致癌因子,D正确。
【易错提醒】 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在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2)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3)只有“癌变”与“坏死”是不利的,其余历程(含衰老、凋亡)均是有“积极意义的”。
(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考法二 结合信息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
3.当细胞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后,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X会与细胞器膜上的抗凋亡蛋白发生作用,导致抗凋亡蛋白丧失了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引起细胞器功能的丧失和各种凋亡因子的释放,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
A.细胞凋亡是编程性死亡
B.蛋白质X实质上是一种促凋亡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C.蛋白质X的构象发生变化会直接破坏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
D.凋亡因子引起细胞凋亡有利于机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解析]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A正确;由题意可知,蛋白质X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蛋白质X实质上是一种促凋亡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B正确;细胞凋亡时,蛋白质X会与细胞器膜上的抗凋亡蛋白发生作用,故蛋白质X的构象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无法与抗凋亡蛋白发生作用,从而无法引起细胞器功能的丧失,C错误;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对机体有积极作用,D正确。
4.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白血病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突变
B.同一患者白细胞和红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
C.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较正常人长
D.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
[解析] 原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突变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白血病是一类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疾病,属于癌症的一种,A正确;同一患者白细胞和红细胞属于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细胞,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所以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D正确。
1.[2021·全国乙卷]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
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D.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解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果蝇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在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体细胞中含有8个核DNA分子,复制后有16个核DNA分子,A正确;在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有2个DNA分子,B正确;在有丝分裂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在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D错误。
2.[2021·湖南卷] 某国家男性中不同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如图5-1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图5-12
A.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
B.烟草中含有多种化学致癌因子,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
C.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D.肺部细胞癌变后,癌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原癌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C错误;肺部细胞癌变后,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
3.[2021·广东卷] 研究表明,激活某种蛋白激酶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
A.上述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其功能可恢复
B.上述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不是程序性死亡
C.上述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过程不受基因控制
D.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凋亡后其功能不能恢复,A项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的程序性死亡,B、C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激活PKR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因此PKR激活剂可作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加以研究,D项正确。
4.[2020·江苏卷]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B.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都不再表达
C.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
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走向坏死
[解析] 高度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恢复增殖能力,如肝脏被切割一小部分后,可以由肝脏细胞分裂复原,A错误;癌变细胞内发生变异的基因可以表达,B错误;正常组织细胞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一般会走向衰老,C正确;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细胞走向凋亡,D错误。
1.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翻译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B )
A.这种特异性siRNA内含有氢键
B.这种特异性siRNA会使细胞周期加快
C.细胞周期蛋白A可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D.细胞周期蛋白A的合成会受此种特异性siRNA的影响
[解析] 这种特异性siRNA是一种双链RNA,因此含有氢键,A正确;此种特异性siRNA会导致翻译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使细胞分裂速度减慢,即可能使细胞周期延长,B错误;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而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因此细胞周期蛋白A可能需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C正确;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翻译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由此可见,细胞周期蛋白A的合成会受此种特异性siRNA影响,D正确。
2.凋亡素基因能选择性诱导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体细胞无影响。研究者将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检测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中各阶段所占比例如下,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D )
组别 凋亡率(%)Ⅱ DNA 复制准备期(%)Ⅰ DNA 复制期(%) 分裂期(%)
对照组 6.38 66.73 24.68 8.59
实验组 52.09 32.66 48.45 18.89
注:DNA复制准备期和DNA复制期均属于分裂间期。
A.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
B.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
C.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
D.数据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
[解析] 对照组中凋亡率大于0,说明未导入凋亡素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也存在细胞凋亡基因,细胞也发生了凋亡,A正确;实验组中凋亡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凋亡素基因导入黑色素瘤细胞后,具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B正确;根据实验组中DNA 复制准备期的细胞比例减少,而DNA复制期和分裂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可知凋亡素将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阻滞在DNA复制期或分裂期,C正确;表格数据只显示了各个时期占细胞周期的比值,没有显示细胞周期的时长,所以不能表明凋亡素通过延长细胞周期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分裂,D错误。
3.某种雄性蝗虫的染色体共有21条,性别决定属于XO型,XX是雌性,XO为雄性。图是该蝗虫细胞内部分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其中数字代表染色体,分裂过程中不考虑变异。下列关于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C )
A.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1与5配对、2与6配对形成四分体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共21对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内不会同时存在染色体3和4
D.测定蝗虫的基因组序列,需测定12条染色体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不可能形成四分体,A错误;雄性蝗虫的染色体共有21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的染色体有10对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共21条,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内不会同时存在染色体3和4,C正确;蝗虫只含有1种性染色体,测定其基因组序列的时候,只需要测定10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即可,共11条,D错误。
4.研究发现,在线粒体膜间腔含有许多有害蛋白。当线粒体渗透性发生变化或外膜破裂,这些蛋白质将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内,有些进入细胞核内,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产生凋亡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A.线粒体是人体内唯一的双层膜细胞器,是葡萄糖氧化放能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可能导致线粒体膜间腔有害蛋白的释放
C.凋亡细胞内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
D.细胞凋亡可能是线粒体DNA和核DNA相互作用双重调节的结果
[解析] 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可导致细胞吸水,可能导致线粒体膜破裂,从而释放膜间腔的有害蛋白,B正确;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利于机体生长发育,C正确;细胞凋亡可能是线粒体DNA和核DNA相互作用,双重调节的结果,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