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在雨中避雨①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人们就近躲避在屋檐下,有些鸟兽则赶紧钻入自己的巢穴,还有一些鸟兽并不怕下雨,它们就在雨中避雨,呆呆地立着,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一动不动。②在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视频:英国一男子在湖区国家公园附近度假时,发现了雨中一群静止的羊,仔细一看,羊们虽然身体没有动,但偶尔会低下头吃草,耳朵也在动来动去,像在聆听四周的动静。③这段视频让人想起电影《百日告别》。在电影中,羊群在新西兰的山谷中遇到了大雨,由于羊毛吸水,它们承受不住雨水的重量,倒地不起。于是,有人在雨天开着直升机来到山谷,去扶起那些倒地的羊,他们是职业“扶羊人”。④电影中多少含有想象的成分,但羊在雨中避雨,是千真万确的。原来羊表面的羊毛上有毛鳞片和油脂,下雨时,羊站着不动,雨水就可以顺着表面的羊毛流下来,减少羊自身被淋湿的面积。只要雨不大,即使羊表层的羊毛湿了,厚厚的内层羊毛依然能保持干燥,依然暖和。如果羊跑动起来,雨水反而更容易流进羊毛与羊毛的缝隙中。如果雨水很大,羊毛吸水过重,那羊儿们就只能被迫“发呆”了。⑤正因为羊毛具有天然的防水性,所以传统的蒙古包就是利用羊毛制成的羊毛毡搭建的。据说,斑马、大象、长颈鹿等动物遇到下雨,甚至是瓢泼大雨,也会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等候雨过天晴。在沙漠中,骆驼洒脱地甩动身上的雨水,这被看作是快要停雨的标志。日常生活中的猫和狗也会在雨后抖动身体,使得水珠四处飞溅,快乐不已,这些动物的毛虽然没有羊毛厚实,但也是油光水滑的。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下小雨的时候,不仅是燕子,我们还能看到其他鸟儿在雨中飞翔,它们难道就不怕羽毛被打湿吗?是的,鸟儿不怕雨水,因为它们穿着“防雨衣”呢。鸟儿身体表层的羽毛多呈片状,如果放大观察的话,就能看到更加细小而有规律的结构,如果缩小看,这些羽毛又像房顶的瓦片一样,层层叠叠,排列整齐,这些特征使得它们的羽毛易于导水。于是,鸟儿会在下大雨时站在一个地方尽量保持不动,让雨水自然顺着羽毛外表流下去。⑦鸭、鹅、鸬鹚、海鸥等水鸟一年四季在水里玩耍,羽毛却从来不会湿,原来鸟类的尾部皮肤有特殊的衍生物——尾脂腺,其分泌物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维生素D前體物质。经测试分析,尾脂腺分泌物中的麦角固醇,在羽毛上经日光紫外线作用能转化为维生素D被皮肤吸收,这样可使羽毛不透水和保持光泽鲜艳。当鸟儿梳洗时,会用嘴巴啄擦尾脂腺,然后把啄到的油脂涂在羽毛上,这样羽毛就变得光滑,雨水经过时便难以附着了。⑧当暴风雨袭来时,站在原地不动是一种适应大自然的方式。鸟兽们这种接受风雨“洗礼”的姿态,颇具人类“既来之,则安之”的智慧。而苍穹之下,四季流转,鸟兽们恣意享受戏水的欢乐,更让人们羡慕。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羊和燕子都能“在雨中避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都说明动物能“在雨中避雨”,内容是否重复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它们身体表层的毛羽具有独特的结构或物质,使雨水能够顺着毛羽外表流下;②它们在雨中都尽量保持不动,避免因为跑动,增加被淋湿的面积,大量雨水流进毛羽缝隙,吸水过重。2.不重复。因为两个段落虽然内容相近,但是侧重点和用笔繁简不同。第④段用繁笔详细说明羊“在雨中避雨”的原理。第⑤段用简笔补充交代了羊毛避雨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列举了其他动物“在雨中避雨”的例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样安排使文章显得重点突出,疏密有致。3.举例子。作者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例,更能深入浅出介绍知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动物在雨中避雨的原理不尽相同,分类进行介绍,与事实相符,也使说明更严密,更具说服力。【二】哭哭更健康王亚宏①偶尔哭一下,对身心调节有一定作用,或者至少没有坏处——只要流出的不是“鳄鱼的眼泪”。②喜怒哀乐都是最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尽管哭泣和“哀”的关系最大,但“气哭了”和“笑出眼泪”也屡见不鲜。③生物学泰斗、《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曾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哭泣现象。他认为,哭泣不过是眼睛周围的肌肉运动导致的一种无效副作用。在他看来,这些肌肉必须不时收缩从而排空血液;而流泪只不过是这一演化而成的生理过程中无意造成的后果而已。④但这种无意的后果却会带来有效的影响。2008年发表的对来自30个国家的4300名年轻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人在哭泣后都出现了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改善的情况。这也印证了一项广为流传的看法,即哭泣可以帮助人们减轻情绪压力。⑤很多研究者發现,成年人往往在一个人独处时哭泣,这意味着哭泣可能是一种“二次评估”手段,帮助人们了解自己难过的程度以及当前情绪。这种较为激进的观点已经获得了某些证据的支持。⑥此外,对于压力,疏导比强撑更重要。有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试图压制或者掩饰哭泣,就更不容易平复自己的悲伤情绪。⑦很多时候,哭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压力--比如独自躲在窗帘后流泪--而是一种群体沟通的手段。⑧达尔文就更看重哭泣的社会学含义,比如发出大的声响可以帮助新生婴儿吸引父母的注意,从而更容易获得照顾,加大生存的几率。可以说哭泣是婴儿的套路,而长大后哭的套路就更深了。不同的情绪刺激都可能让人流泪,甚至在一些和悲剧不沾边的悲壮情节展开时,也会让眼角湿润。从这点看,哭泣不仅不是痛苦才能引起的反应,而且从本质上看成年人的哭泣和儿童没什么区别,都是出于他们的社会本能。换句话说,哭泣可能是一种用来吸引别人注意的工具,一种用来在需要时获得朋友支持和帮助的方法,一种当人们无法完全清晰地表达内心情绪时与他人沟通的途径。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眼泪具有自我保护作用,毕竟人类普遍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所以面对一个流泪的人时,我们一般不会有攻击性言行。⑩但同为哭,泪却不一样。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拉姆齐医学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眼睛受洋葱刺激流的眼泪与感到难过或感动流的眼泪不同,因为它们所含的化学物质不一样。和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所流出的眼泪相比,感动时流出的泪水中,蛋白质含量多出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且锰的浓度要高出30倍。 最新研究指出,情感性泪水中的锰会影响情绪。强忍悲伤不流泪的话,我们情绪里的有毒物质不仅无法排出体外,反而令压力更大,甚至可能提高患高血压、心脏病与胃溃疡等疾病的几率。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哭出来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研究人员邀请了197名女大学生参与测试,请她们看悲情的视频,然后观察其反映。 在研究期间,研究团队持续测量每位参与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并定期测量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皮质醇是一种由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看完视频后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与没流出眼泪的人相比,哭了的人能更好地控制呼吸频率,而且她们的心率更低。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哭泣之前,测试者往往会经历心率下降的过程,似乎是在期待哭泣。一旦哭泣开始,她们的心率往往会回升,但不会超过心率在一切开始之前的水平。这可能进一步证明:哭泣对人的生理有一个有利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偶尔哭一下,对身心调节有一定作用,或者至少没有坏处--只要流出的不是“鳄鱼的眼泪”。(选自《幸福·悦读》2020年第6期)1、选文围绕“哭哭更健康”进行说明,主要是从 、 、 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明文语言以平实为主,但也不失生动,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哭哭更健康”,因此要多哭,最好每天哭一回,这样会“更健康”,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减轻情绪压力群体沟通手段自我保护作用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将眼睛受外界刺激流的眼泪与感到难过或感动流的眼泪进行比较,用“20%~25%”“高出30倍”等具体数字,表明感动或难过所流出的泪水蛋白质含量高、锰的浓度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示例一:“偶尔哭一下,对身心调节有一定作用,或者至少没有坏处——只要流出的不是‘鳄鱼的眼泪’”,句中“鳄鱼的眼泪”是一句谚语,传说鳄鱼在吃人之前会流下虚伪的眼泪,用在此处生动、诙谐。示例二:“哭泣可能是一种用来吸引别人注意的工具,一种用来在需要时获得朋友支持和帮助的方法,一种当人们无法完全清晰地表达内心情绪时与他人沟通的途径。”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诠释哭泣的社会学意义,语言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4.不赞成。一是人为或通过外界刺激而哭流的眼泪锰的浓度低,起不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二是结合全文来看,作者也是提倡“偶尔”而哭,并没有说“最好每天哭一回”。【三】撒哈拉沙漠“眼睛”之谜■姜永育①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人类进入其中,仿佛一只蚂蚁走进了巨大的沙地广场,这便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千米,南北宽约1600千米,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这个巨大的“沙坑”,装下整个美国本土还绰绰有余。②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艘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当经过非洲上空时,宇航员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圆形区域,它像一只瞪圆的眼睛,紧紧地凝视着太空。③这只“眼睛”就是被人们称为撒哈拉之眼的奇异地貌。其实,很早以前,它就已经出现在撒哈拉西部,并在荒凉、枯寂的沙漠里沉睡了若干年。若不是宇航员将它“唤醒”,它可能会继续沉睡下去。④撒哈拉之眼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这是一个出现在沙漠地面上的巨大同心圆,它的海拔高度约为400米,直径约50千米。过去,这里荒无人烟,即使有人误入其中,也会因不识其真面目而错过。只有身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或者天上的人造卫星才能一览它的全貌。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撒哈拉之眼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圈,就像一只眼珠,它的一侧边缘稍有缺口,但并不妨碍它的美。“眼珠”的外围有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它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无可争议地成了“眼瞳”。最外一层大圈便是“眼睑”了,更令人称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眼睫毛。⑤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十分平坦,四周则是一些浅山丘,再远处,便是漫漫黄沙了。站在“眼睛”边上观察,撒哈拉之眼犹如山岩雕琢而成的大木盆,又像一只巨大的碟子。人行走在边上,宛如一只在巨大的蓝色圆盘上行走的小蚂蚁。⑥这种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⑦自从撒哈拉之眼被宇航员发现后,前往这里考察的人便络绎不绝,科学家们都试图揭开这个神秘地貌的成因。⑧最初,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因为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人曾经发现过一个宽处达45米,最深处距离地面16米的巨大陨石坑。据估测,撞击地球的陨石重5000~10000千克,坠落的速度超过了3.5千米/秒。撒哈拉之眼虽然深度较浅,但在地面上的痕迹十分明显,科学家分析,直径达50千米的“圆圈”,只有天外来客——陨石才能做到。这块陨石在撞击地球时,表面积最大的一侧先接触地面,因此形成的坑直径很大,但坑却并不深。⑨不过,科学家们在进一步考察之后发现,陨石坑的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圆圈”的中心地势太平坦了,而且地面上并没有高温和撞击过的地质证据。⑩那么,撒哈拉之眼会不会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呢? 火山喷发时,由于大量岩溶物质被喷出,往往会在喷发中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火山口。世界最大的火山口位于日本的阿苏山,它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8千米,面积达250平方千米,形成于距今3.3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有人推测,撒哈拉之眼可能与阿苏山火山口类似,是由于一次剧烈的火山喷发形成的。 可是,科学家们在分析火山成因时发现这个推测站不住脚。因为地球上的火山,一般都出现在地壳(包括洋壳)开裂处和板块俯冲地带,而撒哈拉之眼所处的地方,属于沙漠的一部分,这里既不是地壳开裂处,也非板块俯冲地带,因而不具备火山喷发的条件。科学家们还发现,这里既没有火山喷发的痕迹,当地的岩石也不是火山岩,更主要的是,这里没有火成岩堆积的圆顶。 撒哈拉之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多年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留下的痕迹,有人说是某个超级大国秘密进行核试验爆炸后的产物,更有人说这是上帝之手的杰作。 地质学家通过大量勘探后,认为这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形成的结果。原来,在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沙漠下的岩石受到抬升,从沙土中脱颖而出。岩石层露出地面后,在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地。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尽一致,有的岩石十分坚硬,有的相对较松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坚硬的岩石侵蚀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基本保持了原貌,巧合的是,这些石英岩恰好组成了3个同心圆,于是这个奇异的地貌便出现了。 不过,这只“眼睛”为何这么大、这么圆呢?另外,古生代石英岩为何唯独出现在同心圆的圆弧上?这些谜底,目前科学家尚未给出合理解释,更多关于撒哈拉之眼的谜团有待在未來解开。(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20年第9期)1.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文章第④段,说说“撒哈拉之眼”神秘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文章第⑦~ 段,完成下表。“撒哈拉之眼”成因探究 判断依据 结论(1) 在撒哈拉沙漠里曾经发现过一个巨大陨石坑。而形成“撒哈拉之眼”,只有陨石才能做到。 不成立。理由:因为“圆圈”的中心地势太平坦,而且地面上并没有高温和撞击过的地质证据。火山喷发说 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溶物质被喷出,会在喷发中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火山口。这与“撒哈拉之眼”形状相似。 不成立。理由:(3)地形抬升和侵蚀说 (2) 目前认为这是“撒哈拉之眼”形成的真正原因。仍有许多谜团待解。4.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科学家们在探究“撒哈拉之眼”成因的过程中,不断假设,又不断推翻,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突出了撒哈拉沙漠之大。2.它是一个面积巨大的同心圆;里外分为3层,分别像眼珠、眼瞳、眼睑;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眼睫毛。3.(1)陨石撞击说(2)地质运动使岩石抬升,露出地面,在自然侵蚀下形成了巨大的凹地。由于岩石层的结构不一致,侵蚀程度各不相同,巧合地形成了3个同心圆。(3)“撒哈拉之眼”所处地不具备火山喷发的条件;这里既没有火山喷发的痕迹,当地的岩石也不是火山岩。4.比如在“这是一个出现在沙漠地面上的巨大同心圆,海拔高度约为400米,直径约50千米”一句中,连用两个“约”,说明相关数字只是估计的,并不精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示例:科学探索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需要反复论证,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四】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难①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嫦娥“五姑娘”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并“使出浑身解数”采集月壤,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②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姑娘”就开始了为期2天的月面工作。③“五姑娘”随身携带的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神器”,将采取深钻、浅钻,以及“铲土”“挖土”“夹土”等方式,采集约2公斤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④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五姑娘”的上升器,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突破我国航天史上的另一个“首次”——月面起飞上升。⑤人们对于火箭的点火起飞较为熟悉,那是有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的,点火起飞位置也经过精确测算,飞行轨道同样是一遍遍计算好的。相应地,月面起飞就有所不同了,它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发射塔架,托举“五姑娘”回家。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的地形上。这就给起飞带来很大的难度。⑥此外,“五姑娘”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五姑娘”还无法像运载火箭一样“在地面发射前由地面人员完成测调和确认”,而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为了确保“五姑娘”上升器能够顺利起飞上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并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保证任务,为嫦娥五号胜利迈出回家一步保驾护航。⑦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姑娘”将一路飞奔,直到月球轨道。在这里,上升器还要和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样品转移到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中。人类此前3次无人月球采样任务采用的都是月面起飞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而嫦娥五号则是采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技术,虽然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⑧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这时它的飞行速度接近每秒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一般从近地轨道返回的航天器,其速度大多为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别小看了这每秒3公里的“速度差”,就好像扔石头,同样一块石头,从一层楼扔下去的速度和从十几层楼扔下去的速度肯定不一样。同理,航天器从数百公里高的近地轨道返回和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返回必然不同。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以前从没有过的,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航天科技集⑨航天器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这样的事也是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设计师们,为此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整个再入返回过程,就是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嫦娥五号到月球挖土的全过程补充完整。上升组合体月面软着陆→______________→上升器月面起飞上升→______________→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2.第⑧段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采集约2公斤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全文来看,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哪些“首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月壤采样封装嫦娥五号奔向月球轨道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2.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说明了嫦娥五号从月球返回时和其他航天器从数百公里高的近地轨道返回时的速度不同。3.不能;采集的月壤重量并非恰好2公斤,“约”指2公斤左右,如果删去就不符合事实。4.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月面起飞上升;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五】星际旅行,这些方法都没戏■付毅飞①去别的星球看一看、玩一玩,甚至干脆住下来,是许多科幻迷的梦想。然而现实问题是,就算找到一颗合适的类地行星,我们也没办法搬过去。为了实现梦想,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为高效的太空旅行方式。②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程师大卫·伯恩斯提出了一种近光速粒子加速相对性螺旋引擎概念。他声称这种引擎无需任何燃料,就能让飞船达到光速的99%。③该设想可能得不到物理定律的支撑。伯恩斯的发动机加速方法效率极低,用165兆瓦功率产生的力,仅仅跟我们敲键盘的力道差不多。更尴尬的是,引擎需要在完全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下运行,稍有一点摩擦力,就足以将微弱的推力抵消,但所有惯性系统都不可能得到完全无摩擦的工作环境。④人类对光速飞行的追求由来已久。1953年,奥地利科学家尤金·桑格尔就提出了光子火箭的设想。但直到今天,光子火箭仍处于探索阶段。除了制造大量反质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保障光子源获得足够光压的高温等问题无法解决,其物理原理也遭遇了瓶颈。简单说,即使喷流速度能达到光速,火箭的加速效率还是很低,要加速到光速极其困难。⑤还有人提出过更天马行空的设想,例如通过曲率驱动引擎,令前方空间收缩而后方空间膨胀,使飞船速度打破光速限制。但曲率引擎的原理是对空间进行折叠,需要的能量达到了黑洞量级。在目前看来,这一设想在工程上不可能实现。⑥科学家还将目光转向了宇宙“外援”——太阳。俄罗斯萨马拉大学专家正在研究能借助太阳光压快速移动的太阳帆飞船,其速度能达到目前人类最快探测器速度的10倍以上。该技术利用巨大的光帆,可以将特别轻微的航天器加速到每秒数百公里量级,但对于载人飞船或是大型探测器却无能为力。同时,太阳帆飞船只能用于太阳系附近的无人探测任务。⑦我们暂时还是把目光收回到当前的主流航天动力形式——火箭上。科学家正在对多种新型动力火箭开展研究,包括核动力、电推进、电磁驱动等。美国一家公司正在设计一款“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⑧在动力学中,“比冲”是体现发动机工作性能和推进剂能量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以牛秒/千克或秒为单位。目前常温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通常是300多秒,氢氧发动机为450秒左右,电推进火箭发动机最高可达1万秒。如果人类能掌握受控核聚变技术,可以让火箭发动机获得功率极高的能量来源,则有望将比冲提升10倍。如果达到这个程度,人类将能够在太阳系内自由航行。但对于恒星际航行,仍然差了好几个数量级,还是做不到。1.本文主要说明了哪些“没戏”的星际旅行方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目前常温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通常是300多秒,氢氧发动机为450秒左右,电推进火箭发动机最高可达1万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程师大卫·伯恩斯提出的近光速粒子加速相对性螺旋引擎概念飞船,奥地利科学家尤金·桑格尔提出的光子火箭设想,有人提出的曲率驱动引擎的飞船,俄罗斯萨马拉大学专家正在研究的太阳帆飞船,美国一家公司正在设计一款“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当前“没戏”的星际旅行方法。2.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字与“我们敲键盘的力道”作对比,具体可感地说明了伯恩斯的发动机加速方法的效率3.“通常”是指一般情况,“左右”表示约数,“最高”是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六】高端订制月宫“中国红”(节选)★唐明军 张保淑在全球亿万民众的热切关注下,嫦娥五号上升器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升空,踏上返航之旅。起飞前,嫦娥五号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与之前在月面呈现的喷涂的五星红旗图案不同,嫦娥五号着陆器上的这面五星红旗可谓“高端订制”的旗帜,其舒展的形态、亮丽的色彩中透着现代高科技智慧。选材花费时间超过1年科研团队初期设计了多种国旗展示形式,有卷轴式展开的,也有折扇式展开的。高低温试验表明,卷轴式展开才能更好避免褶皱,保持平整。月面环境极其恶劣,温差可达正负150摄氏度,这就决定了这面国旗必须选用特殊材质。研制团队发现单一纤维和纺织工艺无法满足在恶劣环境下不能粘连的要求。面对技术难题,研制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地毯式查阅文献资料,一边广泛开展调研论证,携手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他们“走出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咨询众多国内知名的纺织企业,寻找适合在月球上使用的纤维材料。国旗展示系统技术负责人程昌表示,科研团队在选材上花费的时间就超过1年,最终挑选出了二三十种纤维材料,然后通过做包括热匹配性、耐高低温、防静电、防月球尘埃等在内的物理试验,科研团队最终决定采用某新型复合材料,这样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染色性能要求,从而保证国旗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做到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虽然只是一面薄薄的国旗,但科技含量很高。”国旗展示系统项目指挥马威表示。整个系统重量控制在1公斤国旗展示系统由月面国旗、压紧释放装置、展开机构三部分组成,在折叠状态下长约半米多,重量只有1公斤,国旗本身的重量只有12克。马威表示,旗面尺寸大小是经过综合考虑后确定的,目的是尽量展示出理想的视觉效果,让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既能看到月表一部分,深空一部分,也能看到着陆器的一部分,如果国旗太大或太小,照片就无法呈现出丰富的元素。减重是国旗展示系统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为此,研制团队选用耐高温、抗严寒的轻质材料,把相关部件尽量做薄、做小,并进行高度集成设计。国旗展示系统使用的支架结构,在空间环境中要承受冷热交变、空间辐照、极低真空等恶劣环境考验,如果选材不当,可能会发生冷焊(即两块接触金属在太空极低真空环境下会粘连在一起),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机构不能正常工作或打开。国旗展示系统项目负责人李云峰表示:“为了避免出现冷焊问题,我们对系统所有的机构和关键位置都进行了防冷焊处理,以保证部件能满足太空环境和月表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可以说,我们为了将国旗展示系统的重量控制在1公斤,整个研制团队做出了不懈努力。”嫦娥五号国旗展示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在完成漫长的奔月旅程后,在环境恶劣的月面按计划成功启动,展开那面高端订制的五星红旗,诠释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探月梦想。1.根据全文,概括嫦娥五号着陆器上五星红旗的主要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选文,分别概括研究团队是怎样从时间、重量上实现“中国红”的“高端订制”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线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1)分别说明文章开头一段前三个引号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一段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薄、小而科技含量高;重量轻,大小适中,展示效果佳,适应性强。2.挑选时间长达1年多,挑选的材料多达二三十种纤维材料,并通过多种物理试验;为了确保重量1公斤,选用耐高温、抗严寒的轻质材料,尽量做薄、做小,进行高度集成设计,并对系统所有的机构和关键位置都进行防冷焊处理。3.作诠释、列数字和引用;从国旗展示系统的组成、重量、大小和视觉效果等说明高端订制的特点。4.(1)“土特产”与“洋”相对,突出中国特色;“织物版”强调国旗材质;强调“独立展示”。(2)以这面高端订制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成功展开的结果照应题目、开头和前文内容;以其重大意义画龙点睛,深化文章的主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