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 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四篇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选编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
一上 第八单元 寻找明显信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一下 第二单元 找出明显信息,培养阅读能力。
一下 第七单元 根据信息作简要推断。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
二下 第六单元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三下 第八单元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四上 第四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 第八单元 了解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四下 第六单元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第八单元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一上 第七单元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一下 第六单元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二下 第六单元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关于“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具体的方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关于“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从低年级的“寻找明显信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即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通过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到中年级,能够做到“了解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再到高年级“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提取的阅读策略,对文本有整体的理解。
“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合理搭配‘的’字词语”,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看出在一年级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词语,二年级下学期推进到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
由此看来,低年级阶段文本的信息提取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为中高年级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体上是循序渐进的。
有了对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可将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1.阅读描写自然景观、现象、奥秘的古诗、短文和儿童诗,了解自然的丰富多彩,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2.阅读文章时,能根据时间顺序找出自然现象的变化,或从不同方面提取关键信息,整合信息,帮助自己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画面、对比日常生活等方法,了解课文中描绘介绍的有关现象、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读懂课文。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它是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关联的。从内容上看,课文所描写的地方或事物,都是自然生活景物和科学常识,习作练习中给出了一些练习策略:说一说从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现象中产生的疑问。练习用不同的方式提问。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在一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中,练习读好疑问句的语气,那么通过本次习作可以进一步对疑问句进行写作练习。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读例句,圈出疑问词,尝试运用不同的疑问词进行提问;
2.借助所提供的图片或者资料,试着从不同角度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产生不同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一条条写下来。
4.相互分享,发现有趣的问题,再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教学建议·
1.通过导读,激发兴趣。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和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在这个单元学习之初,通过阅读从单元页开始的整个内容,勾起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从内容上进入,沉浸于本单元的学习中。
2.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古诗二首》中的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要贯穿教学始终。应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直至读出感受,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范读,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认真倾听、反复朗读中揣摩节奏韵律,悟出朗读方法,同时感受诗歌和谐的音韵美。
《雷雨》首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本课的语句大多是短句,朗读时,要注意短语的连读,如“满天的鸟云、树上的叶子、清新的空气”,避免学生养成顿读的不良习惯。第一至三自然段,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如,“黑沉沉”语速放慢、语气凝重,“压下来”可以想象着天空黑云压顶、空气沉闷的感觉,读得略重一些,强调雷雨欲来时树叶和蝉声的反常。3个拟声词“哗”稍拖长,力度渐大,语调渐高,表现雨声大、雨势急。引导学生体会“雨越下越大”以至于“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看到这样的情景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第六自然段应语气渐弱、语速渐缓,以表现雷雨渐小、声势渐弱的变化特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将科学知识融于生动的表达之中。朗读时,语气要亲切,像在给朋友热情地介绍大自然的知识。另外,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读时要表现出童心童趣。
《太空生活趣事多》作者把严谨的科学知识蕴含于活泼 有趣的语言之中,读来情趣盎然,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文应以轻松活泼的语调来朗读,要重点读出“有趣”的意味,好像在和朋友讲述自己的奇趣经历一样。课文分别从“睡觉、活动、喝水、洗澡”4个方面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趣事,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可以采用指导朗读一段,学生自主学习练读其他段落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板块四:习作练习,写疑问句。
《古诗二首》一课在教学两首古诗的时候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应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古诗,自主识字,做到读正确,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二是两首古诗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应充分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教学中不必对诗句做过多分析和鉴赏,要避免逐字串讲,不可统一解释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3.语文要素,逐步落实
《雷雨》一课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建议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梳理脉络。首先找一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语段,知道课文按顺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3部分内容。如果有难度,可以先引导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明确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从而顺势理清第一、二、三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第七、八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本文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教学中只需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即可,不必将写作顺序作为一个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接着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3个部分展开学习,应紧扣教学目标并结合文本特点,使3个部分的教学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语言生动,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很丰富,教师要有明晰的目标意识,扣住“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个单元要素,把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以及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以“天然的指南针”统领对全文的理解。
《太空生活趣事多》课题凸显了主题,可以从课题的“趣事”一词切入,抓住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几个句子明确文章的主题,并指导读好这两段话(详见“朗读指导”),初步感知太空生活的趣味。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中圈画“睡觉、活动、喝水、洗澡”等词语,概括出文章从这几个方面写了太空生活的有趣。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一是可以根据课文的构段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中的关键词语,初步学习理解段落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联系生活经验,通过太空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对比,加深体验,感受太空生活的奇特、有趣。教学中不必逐段学习,有时可以前后文互为关联理解。各自然段的学习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中教师要捕捉学生语言,抓住要点,相机点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