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12—1 杠杆 课堂笔记目标 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重点 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和相关的计算难点 正确对杠杆分类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刻度尺、细线、测力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1、力的三要素?2、什么是平衡状态?二、新课1、 创设教学情景,揭示学习目标2、 预习交流展示:(小组交流、提交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学生板演)3、 教师精讲(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五要素: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三)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动力<阻力 省力费距离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动力>阻力 费力省距离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动力=阻力 不省力不费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三、达标测评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z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2.如图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A的物体:B端挂重为G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BO。(杠杆本身重不计)则( ) A.GA=GB B.GA<GB C.GA>GB D.无法判断3.如图,要在B端加力F能吊起货物G,其中最省力的是( ) A.F1 B.F2 C.F3 D.F4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1,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至B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力F( ) 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5.如图所示,OB为一轻质杠杆,O为支点,OA=0.3m,OB=0.4m,将重30N的物体悬挂在B点,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A点至少需加 __ N的拉力,这是一个 __ (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6.你知道吗 生活中常用的垃圾桶的构造中也有杠杆的知识。如图所示就是常见的脚踏式垃圾桶的示意图,其中ABC是 杠杆,A B C 是 杠杆。 四、反馈作业:1.有一把刻度准确的杆秤,由于不慎将其秤砣碰掉一小块,然后用密度小的金属将掉处填满,那么用此秤称量时它的读数将( )A、比实际的大 B、比实际的小C 、与实际的相等 D、 无法判断2.扁担长1.62米,若其前后两端所挂物体各重300牛、240牛,则肩与扁担前端相距_________米时扁担能平衡;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肩受到的压力_ __乙图中肩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_ __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选填">"、"="或"<")3.人体内也存在三种类型的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踮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骨骼和腓肠肌状况如右图所示.踮着的脚可以看作是_________杠杆(填类型).4、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4554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验正。你任为他们的实验存在什么问题?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照图中的方法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老师看后,去掉A处钩码,把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结合实验现象,老师又给小红讲了讲,小红意识到前面的结论了。(1)你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吗?(可以用语言叙述,也可以画图说明)实验现象是什么?(2)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请你将正确的结论写在下面五、下节预习内容:1、什么叫定滑轮?什么叫动滑轮?2、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的时候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滑轮组?使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学习反思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