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期末复习——第四单元(有答案)
【课内阅读】
一、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片段,完成练习。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踌躇”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犹豫;②停留,徘徊不前;③得意的样子。选文中的“踌躇”应选第_________种解释。
(2)从毛主席“黯然”的目光可以知道毛主席的心情是________的,这种心情还可以从选文中的哪个句子看出来?请用“ ”画出。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骨”是指忠烈者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的意思是何必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是否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毛主席的博大胸襟
【参考答案】
(1)答案 ① (2)答案 悲痛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3)答案 B
【解析】“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而不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其他选项理解正确,所以本题选B。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朝诗人。
2.说说“入”“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你体会到老百姓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______________,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_________,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__________,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_______,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_______,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_______,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陆游 宋
2.“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3.一个“又”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是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
4. 黄河 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课内阅读。
(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选一选。
(1)“三万里河”指的是( )。
A.黄河 B.长江
(2)“五千仞”形容山( )。 A.很高 B.很大
(3)“王师”指的是( )。 A.南宋朝廷的军队 B.金兵
(4)前两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
A.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3.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
(2)“三万里河”中的数字是实指,写出了黄河之长。( )
(3)这首诗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 (3)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强烈的控诉。( )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1)A (2)A (3)A (4)A
3.(1)√ (2)× (3)√ (4)√
4.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阅读《从军行》,回答问题。  
1.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
A.边塞诗 B.田园诗 C.山水诗
2.描写戍守之地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写了三个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地域广阔。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中体现战斗频繁、激烈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本诗结尾融情于景,气象雄浑,含蓄丰富地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
1.A.
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 雪山 玉门关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将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4.C.
五、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回答问题。
1.理解“迎凉”,判断正误。
(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凉爽。 ( )
(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 ( )
2.诗中的“河”指___________,“岳”指_________。“三万里”言河之_______,“五千仞”言岳之_________。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遗民泪尽_________,南望____________又一年。
(1)补充句子。
(2)对“遗民”理解正确的是( )
A.感到遗憾的人民。 B.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与陆游的《__________》一诗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同情,对_______________的期盼,同时暗含着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满。
【参考答案】
1.× √
2.黄河 华山 长 高
3. 胡尘里 王师 B.
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在金人的暴政下,眼泪都哭干了,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能收复河山。
4.示儿 百姓 王师 统治者
六、读《青山处处埋忠骨》片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对画波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毛主席辗转反侧,失声痛哭。
B.这句话使我们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C.这句话只有十几个字,作为文章的结尾,太简短了,作者应该再多写几句话,就会更丰富一些。
2.对画“____”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参考答案】
1.C 2.B
七、读《青山处处埋忠骨》片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
2.主席签字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忠臣的遗骸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2.毛主席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怀。
3.我们仿佛看到毛主席失去长子悲痛的心情。
八、阅读课内选段,完成习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画“ ”部分是对毛主席得知儿子毛岸英为国捐躯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表现了毛主席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为什么说“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歌颂了毛泽东主席怎样的品质和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动作 神态 悲痛之情
12. 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以身作则,不搞特殊
3.岸英不仅是毛主席的儿子,也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战士。
4.歌颂了毛泽东主席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从大局考虑问题的博大胸怀。
九、阅读《清贫》选段,回答问题。
①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到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
②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个炸弹把你炸死去 ”
③口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口想从我这里发洋财匚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④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⑤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的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1.本文选自 《 》
2.第三自然段加标点。
3.第一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者转折
4.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表现出方志敏怎样的品质
5.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反问句改
为陈述句 。
【参考答案】
1.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2. “ ” 。
3. A
4. 无畏而又乐观。
5.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十、阅读《军神》选段,回答问题。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静 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 果然)被抓破了。 ③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④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 坚定)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⑤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⑥“七十二刀。” ⑦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给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语段②是对人物________ 的描写。语段⑦是对人物________的描写。
3.这位“病人”是_________ ,被沃克医生誉为___________。
4.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句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 。
5.你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和他忍不住对病人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
6、从病人在手术中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镇定 居然 勉强
2.动作 语言
3.刘伯承 军神
4.突出军神的坚强。
5.医生对病人的关爱。
6.病人是位坚强的人。
十一、阅读《军神》选段回答问题。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
“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沃克医生在手术时十分紧张,不知道自己割了多少刀。
B.写出了手术中动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
C.从侧面写出了刘伯承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清醒的头脑。
2.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病人手术时表现的句子。
3.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吓了一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沃克医生称病人为“军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多处描写沃克医生,这样写的目的是()。
A.说明沃克是个胆小的医生。
B.说明沃克很细心,反衬出病人的草率、马虎。
C.反衬出病人的镇定、勇敢与从容。
D.让文章更真实,让沃克的形象更生动。
6.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不恰当的是()
A.刘伯承不使用麻醉药接受手术,手术中一声不吭。
B.刘伯承手术时抓破了新床单,却还在数刀数。
C.刘伯承像神仙一样厉害。
D.刘伯承有着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参考答案】
1、A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3、因为病人很坚强,在手术中一直在数刀数。
4、病人意志坚强,从容镇定。
5、C
6、C
【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9 古诗三首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理解词语。
元:
但:
无:
2.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
3.诗中作者的遗憾是: ,诗人的嘱咐是: 。
4.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同“原”,本来。 只。 不要。
2.诗人自己(陆游)
3.不见九州同 无忘告乃翁
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
3.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因。
A.
B. 4.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军队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A符合诗意。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类文阅读-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儿 子
儿子是两年前在边防牺牲的。每年到了那一天,老人都要办几样菜,对着云南方向摆下,洒下几杯鸭溪窖酒。这是儿子生前最爱喝的,老人一直没有掉泪,这是典型的山民性格:坚毅、强悍。
每月都要收到来自云南边防的汇款贰拾元,两年了。最初只有汇款,后来,有一次老人实在忍不住,让邻居给这个自称“解(xiè)为民”的同志写了一封信。解为民看了信,直到老人家的难处是孤独,于是老人便月月都又收到一封信。嘘寒问暖,也谈部队生活及自己的婚事,每封信的落款,都端端正正地写着:您的儿子。老人满意了:这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吗?老人的心温暖了。
,这两个月来, 汇款照样来, 信 中断了(汇款上的笔迹也很陌生)老人焦虑不安,他凭直觉感受到,一定发生了意外的事。
老人揣上积攒起来准备给“儿子”办彩礼的钱,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部队把他带到了一个松林环绕的地方,那里并排筑着两座烈士墓,一座是亲生儿子的,一座是“儿子”的。
——《现代文阅读100篇》
1.在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是( )。
A.虽然 然而 但 却 B.于是 虽然 却 但
C.可是 虽然 但 却 D.可是 如果 但是 就
2.标题中的“儿子”是指( )
A.老人的亲生儿子。
B.自称“解为民”的同志。
C.老人的亲生儿子和“解为民”。
3.本文的主人公是 ,对主人公的刻画运用的方法是( )。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C.正面侧面相结合 D.动作和心理描写
4.你对文中的“儿子”是怎样评价的?

1.C 2.C 3.“儿子” C
4.儿子不仅是老人的亲生儿子,还是无数个解放军的代称,是人民的儿子,儿子对于人民的回报,以及人民对于儿子的喜爱都溢于言表。
(二)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中国共产党新闻
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
2.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 ”画出来。
3.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 ”,并写一写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了毛泽东的 来表现他的心情。
4.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1.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到家已经过去了三天
2.画: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3.画: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动作
4.毛泽东是一个孝敬母亲的人。
★类文阅读-11 军神
(一)军 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 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①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仲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②号声嘹亮,号声鸣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晴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 、 。
2.短文第3~7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
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阿贵 陆青
2.插叙
3.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
4.“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
(二)
每逢国庆节,伟的父亲总是穿上褪了色的旧军装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前挂一面鲜红的国旗,然后默立,肃穆庄严。
一天,伟的父亲又要爬上木梯,亲手挂红旗。父亲有些气喘,动作迟钝,臂膀抬不高手发抖。突然,伟看见父亲像根没立稳的木桩从梯子上横落下来。
伟的父亲住进了医院,打氧输液仍昏迷不醒,伟整日守在病床边。
清晨,伟打开父亲床头的窗户时听见一曲国歌奏响,原来是医院举行升旗仪式。清爽的空气携着激昂的乐曲从窗口涌进,狭窄的病房里就有庄严的回响震颤胸口,这时,伟看见一直昏迷的父亲正渐渐苏醒,先是双腿立正似的合拢,接着手慢慢向头部挪,样子像在敬礼,最后双眼缓缓睁开。
国歌浑厚雄壮,国旗冉冉升起。
伟发现父亲的眼里有了硝烟,耳里有了冲锋号角,那是一场难忘的反击战:在暴风骤雨般的枪声中,伟的父亲终于高高挂起血染的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国歌戛然而止,伟的父亲望着窗外的国旗,面带笑容永远闭合了双眼。
此后,每年国庆节,伟像父亲一样把庭院扫干净,在门前挂一面鲜红的国旗。
1.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每逢国庆假,伟的父亲是怎样升国旗的?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来。
从父亲的升旗仪式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感情?
4.父亲去世后,伟为什么要每年在家门前升国旗?
答案: 1.例:一面国旗 2.画:伟的父亲总是穿上褪色的旧军装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前挂一面鲜红的国旗,然后默立,肃穆庄严。 3.我体会到他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 4.伟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父亲,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理解了父亲对国旗的感情,决定把这份感情传承下去,所以他每年国庆节在家门前升国旗。
★ 类文阅读-12 清贫
(一)小萝卜头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 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磁器口。”
“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 ,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呀!”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 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哟,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 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 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哟,多好看的小虫! ”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 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 给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了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 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 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红岩》节选
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
2. 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用“ ”在文中画出来。
3. 小萝卜头因为 而捉虫子,又因为 而放了虫子。
4.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答案: 1.提示:写一个比喻句即可。例:辽阔的草原像一张大大的绿色地毯。
2.画: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
3.喜欢小虫子 想给小虫子自由
4.对自由的期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