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快乐的罗嗦》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学校:【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快乐的罗嗦》【教学理念】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感受与欣赏的教学中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教材分析】《快乐的罗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身心特点。本课通过聆听、演唱、图形谱、律动等方式,将民族风格的弹拨乐曲拉近二年级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主动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为学生接收和喜爱民族音乐打下感性基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罗嗦》,初步了解彝族人民用音乐的形式赞美幸福快乐生活的风俗习惯;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对比、演唱、图形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体验乐曲;3、知识与技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用动作体会和表现彝族音乐《快乐的罗嗦》的风格。【教学重点】记住乐曲的主题并能用动作体会和表现音乐。【教学难点】听辨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并用动作表现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小阮、课件、卡纸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1.谈话导入,铺垫故事情节;2.学生思考答案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和了解彝族的特点;3.了解火把节,观看火把节的视频;4.随主题音乐律动,初步感受乐曲。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彝族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初步感受乐曲。三、分段欣赏(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一)第一部分1.学生描述初听时候的感受,揭题并解释“罗嗦的含义”;2.认识月琴;3.教师模仿三兄弟不同音高的声音,学生初步体会音高的变化;4.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判断音高旋律的走向,随后通过听到的感受上台贴卡片;5.学唱主题旋律1 师范唱简谱,提问:这条旋律我们需要唱几次?(渗透反复记号的作用);②师生接龙练习;③完整演唱一次主题旋律;④唱歌词6.小组比赛:大哥组、二哥组和三弟组,聆听表现第一乐段;7.为第一乐段命名;8.聆听主题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的次数。(10次)设计意图:简单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对主题旋律的聆听与学习,潜移默化地记忆主题音乐,初步认识月琴,感知乐曲中音高的变化并用动作表现音乐。(二)第二部分1.认识琵琶;2.再次聆听第二乐段,自由想象一下音乐里的人们在干什么?谈谈自己的观点;3.教师画图形谱,学生根据图形谱感受音乐;4.学生独立地用图形谱来表示音乐。5、为第二乐段命名。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图形谱,学生能更清晰地感受乐曲结构。(三)第三部分1.展示琴竹,简介扬琴的演奏方法;2.教师在音乐中加入语言节奏律动;3.学生通过教师的律动表演,找到呐喊的规律;4.用手指模拟琴竹,加入呐喊声,共同表演;5.思考这一乐段力度的变化,该怎么表现。设计意图:认识扬琴的形状和演奏方法,通过语言节奏律动感受音乐情绪的高涨并表现音乐。四、完整聆听1.完整聆听,清晰乐曲的完整结构;2.完整表演。圆圈舞表演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由分部欣赏整合为完整聆听与表现。五、评价与总结谈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收获,既是整节课的梳理,也是学习效果的反馈。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