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智慧分享
14 驿路梨花
情境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理解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作用,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作者档案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文题解说
标题“驿路梨花” 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生难字词
撵( ) 驿( )
陡( ) 篾( )
陋( ) 修葺( )
恍惚( ) 麂( )
陡峭:
修葺:
恍惚:
修长:
折损:
悠闲:
nǐan

dǒu
miè
lòu

huǎng hū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理房子。
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闲适自得。
思考: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
目的
1
2
3
4
5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后来人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两次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1、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小姑娘,茅屋可能是她的!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时间
十年后的一天早晨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专门运粮食
同上、前天晚上
前几天,姐姐出嫁后
一群姑娘
照管小屋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屋
十多年前路过时
梨花
照料小屋
解放军盖小屋后,她出嫁前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三处悬念:
悬念一:第4自然段,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
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再次产生悬念: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
悬念三:第29、30自然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
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插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问题探究
1、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 “四写梨花” 、 “五件好事”请你做具体说明。
“二个误会”: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误以为梨花妹妹就是梨花;
“三个悬念”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不是小茅屋的主人?梨花姑娘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写梨花”:3、4段写自然界的梨花;27段写梦中的梨花;33段写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37段以花喻人,赞扬雷锋精神。
“五件好事” :解放军建造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梨花出嫁后妹妹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修葺茅屋。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
【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2】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
【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结构特点
1、以顺序为主,插叙为辅。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
2、巧设悬念。文章先后两次形成“设悬念——释悬念——带出新悬念”的格局,收到了回还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
雷锋精神代代传
处处
时间:十多年间—解放军
空间:每个地方—路过、嫁到
性别:男男女女
年龄:老老少少
民族:各族群众
解放军、
哈尼小姑娘、
瑶族老人、
“我”、老余
结构图示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本文从学习雷锋这一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课堂小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竹miè( ) niǎn( )走
Huǎng hu( ) jǐ( )子
花bàn( ) 修qì(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贯穿全文的是 。
随堂测试
(2)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
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记叙顺序又是 。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文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课文最后引用了陆游的一句诗“ ”,照应了题目,也点明了主题。
课堂测试
参考答案:
1.篾 撵 恍惚 麂 瓣 葺
2.(1)“我”和老余的见闻
(2)顺叙 插叙
(3)自然界的梨花 梨花其人、梨花 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随堂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