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1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5年3考)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意义以及《共同纲领》的作用①时间:1949年9月、北平;②意义:Ⅰ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Ⅱ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③《共同纲领》作用:相当于临时宪法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国内国外意义①时间:1949年10月1号;②意义:Ⅰ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Ⅱ国外: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①时间:1951年;②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补充: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2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5年1考)抗美援朝的时间、原因、目的、司令员、军队和主要战役(英雄)①时间:1950-1953年;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司令员:彭德怀;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②抗美援朝原因:Ⅰ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武装干涉;Ⅱ根源: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Ⅲ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③主要战役: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黄继光)抗美援朝胜利意义国内: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②为国家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国际: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考点3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完成70周年)土地改革的时间 法律依据、实质和影响①时间: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实质:土地改革实质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③影响:Ⅰ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Ⅱ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Ⅲ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素养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分别是?对应的认识是?四次调整:㈠1950-1952土地改革(地主私有变成农民私有);㈡1953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私有变成公有);㈢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强烈的富国愿望); ㈣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认识: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从人民利益出发,重视“三农问题”;改革要符合实情,实事求是。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点1 了解“一五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5年5考)一五计划的时间、特点、基本任务、意义①时间:1953-1957年;②特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③基本任务:Ⅰ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Ⅱ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Ⅲ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④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⑤成就分交通成就和工业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两大内容、意义①时间:1954年 ②两大内容: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Ⅱ选举国家领导;③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意义:Ⅰ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考点2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实质、完成的意义①时间:1953-1956年;内容和形式:Ⅰ农业生产合作化;Ⅱ手工业合作化;Ⅲ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创举:赎买政策);②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③意义: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补充: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满足工业化(一五计划)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考点3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5年2考)“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间、背景、影响和失误原因、启示①时间:1958年开始;②背景:Ⅰ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良好开端);Ⅱ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左倾)③影响: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Ⅱ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④失误原因:Ⅰ对国情认识不足;Ⅱ缺乏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左倾错误;Ⅲ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⑤启示:Ⅰ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补充:1961-1965,八字调整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模范人物对应的称号①模范人物:王进喜(石油、铁人);邓稼先(两弹一星、两弹元勋);焦裕禄(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雷锋(解放军好战士);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②科技成就: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Ⅱ1967年第一颗氢弹;Ⅲ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Ⅳ籼型杂交水稻考点4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文化大革命的时间,特征,两大革命集团;危害和启示①时间:1966-1976年;②特征:以阶级斗争为纲、红卫兵;两大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③危害:Ⅰ政治上: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Ⅱ经济上: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Ⅲ文化上:国民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受到破坏;④启示: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素养提升:中国近现代史上改变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三件大事: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考点1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①时间:1978年;背景:Ⅰ政治: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Ⅱ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Ⅲ1978年,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主要内容:Ⅰ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Ⅱ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Ⅲ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③意义: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Ⅱ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点2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五年五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特点、实质、作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中心环节、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时间:1978年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②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实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作用: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Ⅱ推动了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1984年开始;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所有制: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意义:Ⅰ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特点;(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考点3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5年1考)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地点、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概况;①时间: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②作用:Ⅰ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Ⅱ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对外开放的格局:Ⅰ1980经济特区-1984开放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方开放格局5.改革开放包括: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农、城、目标)②对外开放的措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表现;开放格局;2001加入世贸)考点4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应的意义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间①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意义:Ⅰ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Ⅱ1997年中国十五大,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Ⅲ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Ⅳ2012年中共十八,科学发展观,对形势下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Ⅴ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考点5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说明。中国梦的提出者、内涵、实现途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置的内容①提出者:习近平;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Ⅰ必须走中国道路Ⅱ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②百年奋斗目标: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4个表现表现: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②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③加快自由贸易区实验区建设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素养提升:结合史实说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考点1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5年1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范围、权限①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范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权限: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列举3级)、列举5个自治区(并指出最早的自治区)实施情况: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共同繁荣的措施①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措施:政治上民主改革;经济上援助资金、技术、物质等;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政策上西部大开发。考点2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鲜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5年3考)一国两制的提出者、内涵、地位、意义①提出者:邓小平;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③意义:Ⅰ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促成了香港、澳门回归;Ⅱ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Ⅲ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原因、意义、各自的象征①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②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③意义:Ⅰ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④象征:紫荆花、莲花海峡两岸的交往史实(时间+事件)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②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③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Ⅰ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Ⅱ从民族角度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Ⅲ从制度保障上看,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不利:台独势力;外国势力的干涉素养提升:为什么说统一台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考点1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海军的首支部队;空军装备进步的三个阶段;1966年战略导弹部队(火箭军)的主要任务①华东军区海军;②国外购买--仿制成功(国产化-歼-5型歼击机)--自主研发;③火箭军的主要任务:核反击新时代强军之路的概况:五大军种、新格局①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②新时代强军新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考点2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年3考)3.1953-1954年间,周恩来对印度、缅甸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4.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就是背问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①时间:1971年;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美建交的背景、中美正常化的时间和标志、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影响①背景:随着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冷战”苏攻美守);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影响:改善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中日建交的时间;中日中美建交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间:1972年8.我国全方位外交的布局;举两个外交成就;全方面外交的影响①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外交成就: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③影响: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考点3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5年1考)9.两弹一星的内容、发明的顺序(区分时期)、两弹一星的意义、邓稼先(两弹元勋)和钱学森(导弹之父)①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原子弹(十年探索)-1967氢弹(文革)-1970人造卫星(文革)②意义: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0.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2003-2008)2003神舟五号-载人航天;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了太空行走11.袁隆平的成就、作用;屠呦呦的发现、作用;①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作用:(1)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②屠呦呦: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作用: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考点4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2.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原因: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Ⅲ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Ⅳ科技的不断发展。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