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一课《红松之乡》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课标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尺度辩证思想,整体论思想)如何达到课标要求:既要展示各区域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联系。(人地关系论思想)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在第六单元中北方地区选择了红松之乡(山地),小兴安岭(高原),南方地区的平原,盆地。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而无论是哪一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2.教材结构体系:以下是《红松之乡》在第六单元教材中的位置北方地区红松之乡东北的山区沟壑纵横的小兴安岭高原北京城市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综探六《红松之乡》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描述独具特色的区域的生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领自然环境的特点。3.分析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4.通过案例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现象,探究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3.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区域的发展变化。(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红松之乡”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难点:理解对“红松之乡”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1.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展示红松图片:通过红松的自我介绍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以主人公“红松”的自我介绍导入新课,能够激趣促动,参与教学。 2.教学环节一:家乡的位置出示:在中国地形图。设问: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位于北方地区)出示:小兴安岭范围图。设问:小兴安岭所跨的主要省区,大致范围设计意图: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范围,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3.教学环节二:家乡的美景出示:小兴安岭林区景观组图、地形图和气候图 设问:看了上面两张图,你能说出我们家乡的地形和气候的特征吗?这种自然条件跟我们的生长又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通过感悟美景、观察、读图及层层设问,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人地关系。4.教学环节三:我们的贡献 出示:红松的用途等图文资料 设问: 我们乘着火车、汽车奔向祖国各地。但我们更喜欢水运,因为这种方式很有趣,你知道我们是怎样走水路的吗?这里发生的一切和自然环境又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知道林区交通发达,通过水运这种运输方式理解人地关系密切。5.教学环节四:我们的喜忧出示:破坏林木资源和林下野生菌、药材的图文资料设问:红松的“喜”在于为国家做了贡献,那他的“忧”表现在哪里呢?设问: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帮我想出一些好办法,解决我的“忧”吗?设计意图:通过红松喜忧参半的情景创设,图文资料的研读,分析小兴安岭林区发展的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理解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6:课堂小结:让学生小结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点、林业生产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出路。7.拓展运用:请同学们在课余收集资料,试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对我国东北林区(红松之乡)与西南林区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原因。设问意图: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以致用,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林区的发展特色。8.作业布置:作业本作业七、【板书设计】:地形 红松之乡(森林资源) 破坏性开发 合理开发气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