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一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课标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尺度辩证思想,整体论思想)
如何达到课标要求:既要展示各区域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联系。(人地关系论思想)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在第六单元中北方地区选择了红松之乡(山地),黄土高原(高原),南方地区的平原,盆地。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而无论是哪一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2.教材结构体系:
以下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第六单元教材中的位置
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
东北的山区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高原
北京
城市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综探六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描述独具特色的区域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
3.分析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案例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现象,探究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3.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区域的发展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并能展示黄土高原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民俗。
难点:能说明形成黄土高原独特景观和特色文化的原因。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出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图片,导入新课
设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与红松之乡的差异?
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并提问。
注意点: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即时评价。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同为北方地区,各地的地形、地貌也会不同。
2.教学环节一:
出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设问: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位于北方地区)
出示:黄土高原范围图
设问: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区,大致范围
设计意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3.教学环节二:
出示:黄土高原地形图,黄土高原景观图,黄土层图
设问: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如何理解沟壑纵横?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现象?会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及层层设问,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4.教学环节三:
出示:延安的气温及降水量图,过度放牧图
设问:延安的气候特点,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分析降水的特点会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设计意图:理解人地关系密切,自然要素的关系密切。
5.教学环节四:
师:自然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依次出示:食、住、衣、文化相关的图片
主食:小米、玉米,小麦(辣椒)(旱地作物)
住:窑洞(土层深厚,冬暖夏凉)
衣:头巾(防风沙,保暖等作用)
设问:当地人们的衣、食、住主要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给我们哪些启示?
出示:文化的相关图片
文化又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6.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黄土高原的自然特点及人文环境特点
7.拓展运用:了解、查阅相关的保护黄土高原的措施。
8.作业布置:作业本作业
七、【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 : 黄土地貌 降水 气温

人类活动 : 衣、食、住、行、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