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 年级 七年级上课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3班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根据教材内在联系可以整合为“明之荣光”和“明之落寞”两个篇章。核心素养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以史为鉴,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今天外交的启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 国家力量与对外交往的联系。教法学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景、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设问:同学们,这四张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追问: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引入新课,引发思考。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回族,深得明成祖器重,赐姓郑。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3.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直接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二、明之落寞--倭寇猖獗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计算)。 ——《倭变事略》材料二: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国怀抱的?(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直接回答问题) 三、拓展作业大明王朝从郑和下西洋的无限荣光,到倭寇猖獗侵犯东南沿海,再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昔日的盛世辉煌走向了落寞的夕阳西下,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对外关系,在这一起一落的历史更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说说、写写你的感想。 培养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文本,识别历史地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教材史料和材料阅读中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提高学生在不同史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历史史料中理解戚继光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和痛失澳门的悲情,从而使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深化学生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学习效果反馈2 / 5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5.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根据最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我从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设计思路方案1: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按部就班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进行教学。方案2:根据教材子目设计,结合本课明朝对外关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划分为“海之荣光”、“海之捍卫”和“海之离殇”三个方面。方案3:根据教材内在联系,把外交关系与国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整合为“明之荣光”和“明之落寞”两个篇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的无限荣光,体会倭寇猖獗侵犯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中折射的大明王朝的衰落。二、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的内容。 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根据教材内在联系,把外交关系与国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整合为“明之荣光”和“明之落寞”两个篇章。三、说学情知识上,七年级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基本不清楚。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但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问题的能力不高,对于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意义等存在一定难度。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最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我把教学目标从原有的“三维目标”转换为“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如下: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以史为鉴,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今天外交的启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国家力量与对外交往的联系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景、问题探究法六、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设问、追问导入新课)1.观察图片,设问:同学们,这四张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追问: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引发思考。(二):新课讲授1. 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事。(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文本,识别历史地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时空观念。(3)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从教材史料和材料阅读中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4)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我们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2.明之落寞--倭寇猖獗(1)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说说什么是“倭寇”?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倭患”?戚继光抗倭的主要经过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在不同史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阅读教材和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4)《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设计意图】从历史史料中理解戚继光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和痛失澳门的悲情,从而使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培养。3.拓展作业大明王朝从郑和下西洋的无限荣光,到倭寇猖獗侵犯东南沿海,再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昔日的盛世辉煌走向了落寞的夕阳西下,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对外关系,在这一起一落的历史更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说说、写写你的感想。【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家国情怀学科素养,落实“双减”提质减量的要求。七、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说过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课堂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在:1.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率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比较多;2.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学习兴趣浓厚;3.教学设计中补充了教材之外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不足之处:教学设计内容有点多,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共17张PPT)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同学们,这四张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之荣光明之落寞澳门之泪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国力强盛国力衰落郑和下西洋倭患猖獗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1405-1433年七下西洋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回族,深得明成祖器重,赐姓郑。西洋: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区称为“西洋”。路线及沿线国家:?文莱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材料二:明初造船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造船技术的进步材料三:教材P71的“相关史事”航海技术先进材料四: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郑和杰出的领导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牙、奇珍异兽等等。 ——苏明阳《郑和下西洋漫谈》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1)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2)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国家富强”。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南洋纪念郑和的宝山寺慷慨送礼互通有无材料二: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篇章一:明之荣光--郑和下西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我们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材料一友好往来空前壮举材料三伟大贡献篇章二:明之落寞--倭寇猖獗篇章二:明之落寞 捍卫--戚继光抗倭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说说什么是“倭寇”?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倭患”?戚继光抗倭的主要经过是怎样的?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计算)。 ——《倭变事略》材料二: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鲁教版《中国历史》正义的反侵略斗争当地军民支持材料三:“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明史》军纪严明,作战英勇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篇章二:明之落寞 捍卫--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拯救百姓于水火,淡泊名利;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篇章二:明之落寞 捍卫--戚继光抗倭《七子之歌》 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qiǎng bǎo)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篇章二:明之落寞--澳门之泪(1)落后就要挨打;(2)要坚持“四个自信”,增强综合国力;......大明王朝从郑和下西洋的无限荣光,到倭寇猖獗侵犯东南沿海,再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昔日的盛世辉煌走向了落寞的夕阳西下,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对外关系,在这一起一落的历史更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说说、写写你的感想。1.“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A2.下图所示,图中的历史人物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当堂练习A3. 从汉代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宣扬大国形象和风采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C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宁向西方一步死,绝不向后一步生”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鉴真、玄奘 B.郑成功、玄奘、鉴真C.鉴真、郑成功、戚继光 D.戚继光、玄奘、鉴真A谢谢(共14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方案1: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按部就班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进行教学。方案2:根据教材子目设计,结合本课明朝对外关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划分为“海之荣光”、“海之捍卫”和“海之离殇”三个方面。方案3:根据教材内在联系,把外交关系与国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整合为“明之荣光”和“明之落寞”两个篇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的无限荣光,体会倭寇猖獗侵犯东南沿海,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中折射的大明王朝的衰落。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的内容。 本课分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根据教材内在联系,把外交关系与国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整合为“明之荣光”和“明之落寞”两个篇章。知识上,七年级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基本不清楚。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但在认知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问题的能力不高,对于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意义等存在一定难度。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反侵略斗争的性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以史为鉴,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今天外交的启示。(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国家力量与对外交往的联系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景、问题探究法一、导入新课二、新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说过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课堂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之处:1.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率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次比较多;2.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学习兴趣浓厚;3.教学设计中补充了教材之外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不足之处:教学设计内容有点多,课堂时间比较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 戚继光抗倭.mp4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doc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ppt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