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1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31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治水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习目标
清朝初印象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1911年清帝退位,清朝共历十二帝,296年。第四至六代皇帝清圣祖、世宗、高宗(年号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百余年间,是清朝的鼎盛阶段,习称“康乾盛世”。随后的仁宗、宣宗二朝(年号分别为嘉庆、道光),仍然维持着大一统局面和表面的繁荣,而萌发于康乾盛世的统治危机也日益严重。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至此已濒临结束。——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01.
清朝前中期的繁荣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目录
CONTENTS
徽商大宅院
晋商大宅院
①政权、社会稳定;
1.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1: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2: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十分注意发展生产。康熙八年(1669), 为推动垦荒,宣布将被民间占种的原明朝藩王贵族庄田无偿给予现种之人,史称“更名田”。康熙帝还一再延长新垦荒地的科税年限。——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1.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
2.根据材料1和2,指出清朝统治者为推动农业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措施:1、要求地方官员重视发展农业;
2、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垦荒)、3、减免赋税。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一)农业的发展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 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清朝开荒执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 (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一)农业的发展
(2)兴修水利:
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河道总督:靳辅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3) 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花生、马铃薯。
早熟稻
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4) 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 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材料一 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康熙六十一年(1796)时增至851万顷;到雍正三年(1725)更增至890万顷,土地面积比明代多一倍。清朝亩产量一般为2~3石,高的可达5~7石。——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课本相关史事
任务二: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农业与明朝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出现了专门化的粮食基地;新式农作物得到推广。
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亩产量提高。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乾隆)
(2)大力兴修水利工程;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既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表现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 在清代的手工业中,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便是丝织业。中国生产的生丝和丝绸远销日本、欧洲和美洲等地。丝织业生产主要在江南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和湖州等地,此外佛山和广州等地的丝织业也很发达。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期达到3万余张,苏州大体相同。····棉纺织业也是清代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江南的上海、苏州、无锡等是棉织业中心,无锡甚至有“布码头”之称。纺织业发展带动纺织机械的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手工业的发展:
产业多元,品种繁多,产品精良,专业化生产,远销海外。
材料二 在制瓷业中,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制造中心。····制糖业在广东、福建、四川和台湾等地也很发达。矿冶业也成为清代手工业的重要行业,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以及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等,开采技术和规模也都很可观,尤其以佛山的铁器制造业最为发达。——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手工业的新变化
新现象: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东阳、李扁担等,各有织机五六百张; 佛山镇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思考: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及其原因?
原因:(1)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闭关锁国
(3)思想专制加强,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
(4)自然经济为主体
结果:资本主义萌芽被遏制
(三)商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各级市场
材料二:吴江县盛泽镇,出现“船辑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汉口镇明朝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材料一: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注:不特指不仅或不但。
任务三: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三)商业的发展----集团化发展
材料: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强。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明清时期较具影响的地域性商帮有晋商、徽商、宁波商帮、山东商帮、江西商帮、湖广商帮、闽粤海商等,其中以晋商和徽商的活动范围最广、势力最大。商帮的出现,反映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明清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七年级历史教师用书
集团化发展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代表:山西晋商和江南徽州的徽商。
02.
清朝前中期的危机
——人口危机与社会问题
目录
CONTENTS
材料1: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人口1 920万人,康熙九年(1670年)全国人口1 939万人,乾隆八年(1743年)全国人口15 000万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全国人口31 000万人。
——摘编自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
(1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人口急剧增长。(2分)
二、人口的发展——人口危机与社会问题
二、清朝前中期的危机——人口危机与社会问题
材料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 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每田赋银一两附带征收丁赋银若干(数额因地而异),称为“摊丁入亩”。这样相当于废除了人头税,使得“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体现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中外历史刚要》上册
问题:根据材料1,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朝人口增加的原因。
原因:1、农业的恢复和发展;2、社会的稳定;3、清政府的鼓励政策。
补充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发展;③粮食产量提高; ④国力强盛;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材料2: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与报酬递减已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本部已经没有农业扩展的余地,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农村失业问题。——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4)根据材料2,概括政府主要采取什么措施减轻人口增加
带来的压力。这一措施具体造成了哪些问题 (4分)
措施:开垦荒地。(1分)问题:①过度开垦,水土流失;
②人地矛盾;③日益尖锐的农村失业问题。(一点1分,共3分)
二、人口的发展——人口危机与社会问题
(一)人口危机与环境问题
(二)人口危机与农民起义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材料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3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10年之久。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中外历史刚要》上册
二、人口的发展——人口危机与社会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环境破坏)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总结 :人口的发展——人口危机带来的问题
知识拓展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 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 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课堂总结
随堂演练
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B
2.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下列选项对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C
3.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基地的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
4.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A
5.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