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设计: 审核:7.2物质溶解的量【课前复习】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均是无色的、透明的 B.可溶性物质溶于水时一定会放出热量C.石灰水的溶质是石 D.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同一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相同2..在下列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①碘酒 ②糖水 ③70%的酒精 ④稀硫酸.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3.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A.稀硫酸 B.碘酒 C.液态氧 D.澄清石灰水4.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水锈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5.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A.溶剂的种类 B.溶剂的温度 C.溶质颗粒的大小 D.溶剂的质量6.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沐浴露洗去身上的油脂 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8.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 。常用洗涤剂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 功能,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洗涤剂的作用是 。【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影响因素。【新授课程】第一课时【实验】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做实验:在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高锰酸钾,学生观察与思考。补充说明: (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再溶解 ,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 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 溶液。(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 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 。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变成饱和溶液呢?3.判断方法(1)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则溶液是该溶质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若溶液中无未溶解的溶质,可向其中继续加入该溶质,若溶质不再溶解,则溶液 ;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溶液 。(3)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是 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2.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_________及_________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但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3、二者相互转化关系为(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样相互转化的?(① ② ③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 ② )说明:1、对饱和溶液的判断不能以溶液中有没有剩余溶质为依据,而应以溶质能不能继续溶解为依据。(恰好饱和的溶液中也没有剩余溶质)2、在物质A的饱和溶液中,如果能继续溶解物质B,则对于B来说溶液不饱和。3.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三.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同温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跟溶液的质量无关)第二课时四、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中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四要素:条件: 。 标准: (一般指水)。状态: 。 单位: 。例如:在20℃时,在100g水中溶解23.8g氯化钾,就达到了饱和状态。所以说氯化钾在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克,那它表示的意义是 。(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2.溶解性: 。(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1).溶解性的大小跟 、 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 里溶解性不同。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不同 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讲 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2)、.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溶解度/克(室温/20℃) >10g >1g <1g <0.01g溶解性分类(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外因:(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表示意义点:曲线上任意点为某温度下物质的________数值;交点说明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________相等。线:表示出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__的变化情况;曲线越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______,曲线越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______。面:溶解度曲线以外上面的任意点表示溶液处于________状态,且有________的溶质;溶解度曲线以外下面的任一点表示溶液处于________状态。b.溶解度表示意义: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缓升型: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陡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下降型: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五.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 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 状态时的体积。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 的升高而降低,随 的增大而增大。【课堂检测】1.饱和溶液是指(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B.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D.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 加一定量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4.下面四名同学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该物质的溶解量达到最大的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变大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硝酸钾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7.20 ℃时,向10 g某物质的溶液中放入5 g该物质,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12.6 g滤液,则原溶液一定是(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8.下列操作或现象不能作为判断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不断蒸发溶剂时,有溶解不了的溶质出现B.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有溶解不了的溶质存在,并且其质量不再减少C.改变条件有溶质析出后所得的溶液D.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再加入极少量溶质也不能再溶解9.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①蒸发水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A.①②③ B.仅②③ C.①②④ D.仅②④10.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已知,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5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85.5g硝酸钾固体。试判断下列溶液是否饱和:1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1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5g,它表示( )A. 20℃时,100g水溶解35g氯化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B.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氯化钾 C. 20℃时,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钾35gD. 20℃时,氯化钾在水中溶解35g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13.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 ⑥溶剂的性质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14.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15.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 D.倒出少量的溶液16.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18.某学生在实验室里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最终能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是( )A.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30 mLB.将20 ℃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C.将20 ℃的KNO3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D.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19.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液 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20.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中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填“a”或“b”)的溶液。(2)改变温度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应当________(填“升温”或“降温”)。(3)若使t1℃时a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2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填物质序号)。7.2物质溶解的量答案【课前复习】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液均是无色的、透明的 B.可溶性物质溶于水时一定会放出热量C.石灰水的溶质是石 D.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同一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相同2..在下列溶液中,溶剂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D )①碘酒 ②糖水 ③70%的酒精 ④稀硫酸.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3.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C )A.稀硫酸 B.碘酒 C.液态氧 D.澄清石灰水4.下列有关洗涤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洗洁精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酒精能洗去瓷砖上的水锈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助于洗去衣服上的血渍5.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C )A.溶剂的种类 B.溶剂的温度 C.溶质颗粒的大小 D.溶剂的质量6.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A.用沐浴露洗去身上的油脂 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B )A.无色透明的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8.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 乳浊液 。常用洗涤剂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有 乳化 功能,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洗涤剂的作用是 乳化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影响因素。【新授课程】第一课时【实验】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 不能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能够 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做实验:在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再加入高锰酸钾,学生观察与思考。补充说明: (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再溶解 其他 ,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 饱和 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 饱和 溶液。(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 固定 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 溶解 。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变成饱和溶液呢?3.判断方法(1)若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则溶液是该溶质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若溶液中无未溶解的溶质,可向其中继续加入该溶质,若溶质不再溶解,则溶液 饱和 ;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溶液 不饱和 。(3)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是 饱和 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2.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__温度_______及__溶剂量_______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但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3、二者相互转化关系为(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样相互转化的?(① 加溶质 ② 蒸发溶剂 ③ 降温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 升温 ② 加溶剂 )说明:1、对饱和溶液的判断不能以溶液中有没有剩余溶质为依据,而应以溶质能不能继续溶解为依据。(恰好饱和的溶液中也没有剩余溶质)2、在物质A的饱和溶液中,如果能继续溶解物质B,则对于B来说溶液不饱和。3.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三.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同温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跟溶液的质量无关)第二课时四、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 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 一定量 溶剂中达到 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四要素:条件: 一定 温度 。 标准: 一定量溶剂 (一般指水)。状态: 饱和状态 。 单位: 克 。例如:在20℃时,在100g水中溶解23.8g氯化钾,就达到了饱和状态。所以说氯化钾在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23.8g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克 。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克,那它表示的意义是 在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2.溶解性: 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1).溶解性的大小跟 溶质 、 溶剂 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 溶剂 里溶解性不同。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不同 溶质 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讲 述]如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2)、.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溶解度/克(室温/20℃) >10g >1g <1g <0.01g溶解性分类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容(3).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 溶质溶剂性质外因: 温度(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 溶解度 ,横坐标表示 温度 ,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表示意义点:曲线上任意点为某温度下物质的___溶解度_____数值;交点说明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___溶解度_____相等。线:表示出物质的溶解度随__温度______的变化情况;曲线越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__大____,曲线越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__小____。面:溶解度曲线以外上面的任意点表示溶液处于__饱和______状态,且有____析出____的溶质;溶解度曲线以外下面的任一点表示溶液处于__不饱和______状态。b.溶解度表示意义: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缓升型: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变化不大_______,如___氯化钠________;陡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__随温度变化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硝酸钾__________;下降型: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减小___________,如__氢氧化钙___________。五.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 温度 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 饱和 状态时的体积。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 温度 的升高而降低,随 压强 的增大而增大。【课堂检测】1.饱和溶液是指( D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正确的是( D )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B.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降低温度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D.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 )A. 加一定量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4.下面四名同学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B )A.饱和溶液是指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该物质的溶解量达到最大的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变大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硝酸钾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7.20 ℃时,向10 g某物质的溶液中放入5 g该物质,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12.6 g滤液,则原溶液一定是( B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8.下列操作或现象不能作为判断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 )A.不断蒸发溶剂时,有溶解不了的溶质出现B.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有溶解不了的溶质存在,并且其质量不再减少C.改变条件有溶质析出后所得的溶液D.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再加入极少量溶质也不能再溶解9.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C )①蒸发水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A.①②③ B.仅②③ C.①②④ D.仅②④10.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已知,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5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85.5g硝酸钾固体。试判断下列溶液是否饱和:1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D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C、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1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5g,它表示( A )A. 20℃时,100g水溶解35g氯化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B.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氯化钾 C. 20℃时,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钾35gD. 20℃时,氯化钾在水中溶解35g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13.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A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 ⑥溶剂的性质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14.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D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15.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D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C.降低溶液温度至室温 D.倒出少量的溶液16.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D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18.某学生在实验室里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最终能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是(A )A.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30 mLB.将20 ℃的KNO3的不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C.将20 ℃的KNO3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60 ℃D.将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混合19.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 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液 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20.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中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b_____(填“a”或“b”)的溶液。(2)改变温度使b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应当___升温_____(填“升温”或“降温”)。(3)若使t1℃时a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加溶剂_______。2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不能 (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cba (填物质序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