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升初 小古文阅读(一)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82.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二) 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①计:办法。②俄:一会儿。③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1.解释加点的字。初竖执之:____ _ 遂依而截之:___ __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____ ___。(填序号)①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②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③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三)王育苦学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选文有删改)(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10.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12.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四)画荻教子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6.解释加点字。(1)遂辞归(____)(2)秦青弗止(___)1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从文中可知秦青唱歌技艺并不高。(___)(2)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不能骄傲自满。(___)18.薛谭“乃谢求反”的原因是( )A.秦青不让薛谭回家。B.薛谭发现自己的技艺远远不如秦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C.秦青认为薛谭的技艺达到了自己的水平,可以下山了。D.薛谭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了,只好下山另拜名师。19.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16.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17.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18.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吴起①守信昔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⑥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昔:从前。③止:留住。④求:寻找。⑤俟(sì):等待。⑥为:坚守。24.“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 )A.吴起 B.朋友 C.食物 D.军队25.“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 )A.恐惧 B.恐慌 C.担心 D.使害怕2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起曰:“待公而食。”③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④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 )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2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文徵(zhēnɡ)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妙:精致巧妙。83.(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84.(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86.(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87.(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52.解释下面的字。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5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十)北人食菱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 啖:______ (2)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8.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十一)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76.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77.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______) (2)颐既觉(_______)78.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升初 小古文阅读答案(一)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82.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一)【答案】1.A 2.老乡的儿子 3.B 4.C(二) 网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①计:办法。②俄:一会儿。③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1.解释加点的字。初竖执之:____ _ 遂依而截之:___ __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____ ___。(填序号)①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②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③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答案】(二)1. 拿。 依从。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3.不好。可以有更好的办法让鲁人执竿进城,不必损坏竹竿。4.②④(三)王育苦学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③,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选文有删改)(注)①豕(shi):猪。②鬻(yù):卖。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育常有暇拾薪(空闲,没有事的时候)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10.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上。12.郭子敬赞赏王育是因为(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答案:9.B10.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羊和猪弄丢了,他的雇主用鞭子打了他。11. 雇书生抄书 截取蒲枝当笔日夜学习12.C【分析】译文:王育少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他作为别人家的工人,负责放牧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取蒲枝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既未尝停止。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其雇主鞭挞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年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因而他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儿子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至到太傅的职位。(四)画荻教子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 有时 致力,从事14. 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15.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分析】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五)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6.解释加点字。(1)遂辞归(____)(2)秦青弗止(___)17.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从文中可知秦青唱歌技艺并不高。(___)(2)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不能骄傲自满。(___)18.薛谭“乃谢求反”的原因是( )A.秦青不让薛谭回家。B.薛谭发现自己的技艺远远不如秦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C.秦青认为薛谭的技艺达到了自己的水平,可以下山了。D.薛谭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了,只好下山另拜名师。19.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 告别 阻止17. × √18.B19.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分析】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六)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16.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17.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18.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17.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西湖美景18.西湖真是太美了!小古文阅读。(七)吴起①守信昔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④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⑥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昔:从前。③止:留住。④求:寻找。⑤俟(sì):等待。⑥为:坚守。24.“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 )A.吴起 B.朋友 C.食物 D.军队25.“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 )A.恐惧 B.恐慌 C.担心 D.使害怕2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是( )①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起曰:“待公而食。”③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④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 )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2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4.B25.C26.D27.B28.想要让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阅读理解。(八)文徵(zhēnɡ)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妙:精致巧妙。83.(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84.(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86.(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87.(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3.B84.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精致巧妙。85.A86.C87.文徵明是一个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人。(九)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52.解释下面的字。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5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答案】52. 想要 鞋子 ……的人53. 尺寸 到……去 尺寸 尺寸 鞋54. 等到了集市上,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5.C文言文阅读(十)北人食菱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 啖:______ (2)欲以去热也。 去:_______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8.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答案】56. 吃 消除57.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58.明明自己不懂,却偏偏装懂,实在可笑。59.B(十一)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76.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77.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______) (2)颐既觉(_______)78.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6.C77. 离开 睡醒78.我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他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这样的成语故事还有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古文阅读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