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时空观念: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难点: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与图片: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频繁的迁徒,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这就是耒耜的原型。
【新课讲授】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教师活动】讲述: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阅读教材19页,思考农业工具是如何演变的。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铜器 距今 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
铁器 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二)灌溉工具
【教师活动】农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农具,还需要水去灌溉作物,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的呢?阅读教材20页第二段内容,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钩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圈厩 马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20页最后一段到21页第一段内容看看手工业工具是如何进步的。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2)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经烧好的黏土块——支钉。
(三)冶炼工具
1.锻打(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1)土炉:融化金属原料
(2)锤:打击金属原料
(3)锉:磨平金属
2.锻造(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1)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2)范:①定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
②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并提问。
【教师活动】图片中的人和牛在进行什么活动?
【学生活动】在耕地;
【教师活动】这种耕地的方式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活动】生产力提升
【教师活动】讲述: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集体劳作的瓦解有什么表现呢?阅读教材22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教师活动】东晋南朝时期庄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产生。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22页第2段内容,列举世界上历史上的庄园。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教师活动】这种劳作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教师活动】讲述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①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②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深化探究】
探究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井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探究二:生产方式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演变
1.概念:
(1)生产方式指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2)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包括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
(3)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2.演变
(1)原始社会主要是刀耕火种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生产工具非常简陋,人们劳动以氏族为单位,集体耕作,集体享受劳动成果,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压迫和剥削。
(2)夏商西周时期主要是石器锄耕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工具有所改进,主要有耒相、石刀、石锄等,劳动者是奴隶和平民,他们集体耕作,奴隶主会剥夺他们的劳动果实。
(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主要是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劳动资料主要有铁农具和耕牛,劳动者是农民,他们或耕种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地主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意精耕细作,但受封建政府和地主的剥削。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