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二诊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5.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懈怠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C.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生长草木D.以彰其咎 彰:表彰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行道之人弗受B.静以修身 以君为长者C.可计日而待也 广起,夺而杀尉D.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A.我原本穿着布衣,在南阳躬身耕作,(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B.我原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作,(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C.我原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作,如果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我就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了。D.我原本穿着布衣,在南阳亲自耕作,如果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我就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了。8.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心。甲文以“静”为核心,做到内心宁静,可立志、求学、广才;乙文以“亲贤远佞”为核心,做到亲贤远佞,能广开言路,赏罚分明。B.两段选文虽为议论,却都饱含感情。诸葛亮在甲文中对儿子谆谆教诲,希望儿子淡泊宁静,立志勤学;在乙文中对后主殷殷期望,期待后主亲贤远佞,完成先帝未竟大业。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先从反面强调学须静,才须学;再从正面论述淫慢、险躁,无法励精、治性。乙文先正后反,强调先汉亲贤远佞以兴隆,后汉亲小远贤致倾颓。D.两段选文语言各有特色。甲文精炼简洁,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道理谈得透彻深刻;乙文恳切质朴,话语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表达诚恳忠贞的感情。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8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B.良多趣味 良:甚,很C.望峰息心 息:平息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8.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鱼我所欲也(节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C.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向来。D.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诸生学于太学 所欲有甚于生者B.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C. 无冻馁之患 宫室之美D.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A.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B. 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C.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D. (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讲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8.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过渡到精神修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B. 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诠释和证明了面对生死和尊严两难的选择时,应舍身而取义。C. 文章最后,孟子对“不辩礼义”接收厚禄的人的心理作了几种推测,认为不是面对生死时,人们受物欲和人情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D. 文章结尾提到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其内核就是仁义礼智。“本心”是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修身就是保有“本心”。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5~8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D.忠之属也 忠:忠诚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七里之郭 肉食者谋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云归而岩穴暝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何以战 D.战则请从 然则北通巫峡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A.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相信别人。”B.庄公说:“我牺牲了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C.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D.庄公说:“我牺牲了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相信别人。”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字就凸现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一字就表达出曹刿对权贵的蔑视。D.甲乙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地利”和“人和”进行比较,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乙文从庄公与曹刿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C.是日更定矣 是:这D.客此 客:客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为天下唱B.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皆以美于徐公C.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云归而岩穴暝D.①问其姓氏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甲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乙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考前必刷试卷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B.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耶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一一)都观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都观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D.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B.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C.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D.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迷惑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足肤皲裂而不知 醉翁之意不在酒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 与民由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相与步于中庭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A.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道路。B.以顺从为正道,是妇女遵循的规则。C.以顺从为正道,是妇女遵循的道路。D.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两文论点鲜明,各具特色。甲文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了“何为真正的大丈夫”这一问题。B.两文论证合理,具有说服力。甲文运用举例论证,生动形象;乙文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两文语言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甲文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乙文先反驳,再说理。D.两文皆为经典,富有价值。甲文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乙文告诫我们要以“仁”“礼”“义”为正路。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二诊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5.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懈怠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C.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生长草木D.以彰其咎 彰:表彰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行道之人弗受B.静以修身 以君为长者C.可计日而待也 广起,夺而杀尉D.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A.我原本穿着布衣,在南阳躬身耕作,(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B.我原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作,(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C.我原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耕作,如果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我就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了。D.我原本穿着布衣,在南阳亲自耕作,如果能在乱世中保全性命,我就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了。8.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心。甲文以“静”为核心,做到内心宁静,可立志、求学、广才;乙文以“亲贤远佞”为核心,做到亲贤远佞,能广开言路,赏罚分明。B.两段选文虽为议论,却都饱含感情。诸葛亮在甲文中对儿子谆谆教诲,希望儿子淡泊宁静,立志勤学;在乙文中对后主殷殷期望,期待后主亲贤远佞,完成先帝未竟大业。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先从反面强调学须静,才须学;再从正面论述淫慢、险躁,无法励精、治性。乙文先正后反,强调先汉亲贤远佞以兴隆,后汉亲小远贤致倾颓。D.两段选文语言各有特色。甲文精炼简洁,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道理谈得透彻深刻;乙文恳切质朴,话语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表达诚恳忠贞的感情。5.D(彰:揭示)6.A(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前“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把”。C项“而”均为连词,前“而”表修饰,后“而”表顺接。D项“于”均为介词,前“于”可译为“到”,后“于”可译为“与……相比”)7.B(“布衣”应译为“平民”,“躬耕”应译为“亲自耕作”,“苟全”应译为“苟且保全”。A项“布衣”“躬耕”翻译错误,C项“苟全”翻译错误,D项“布衣”“全”翻译错误)8.C(“甲文先从反面强调学须静,才须学;再从正面论述淫慢、险躁,无法励精、治性。”表述有误)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8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B.良多趣味 良:甚,很C.望峰息心 息:平息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8.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5、A 6、B 7、D 8、D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鱼我所欲也(节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C.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向来。D.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诸生学于太学 所欲有甚于生者B.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C. 无冻馁之患 宫室之美D.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7.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A.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B. 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C. 万两黄金的俸禄,不分辨一二就接受了,万两黄金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D. (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讲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也是没有好处的!8.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过渡到精神修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B. 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诠释和证明了面对生死和尊严两难的选择时,应舍身而取义。C. 文章最后,孟子对“不辩礼义”接收厚禄的人的心理作了几种推测,认为不是面对生死时,人们受物欲和人情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D. 文章结尾提到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其内核就是仁义礼智。“本心”是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修身就是保有“本心”。【5~8题答案】【答案】5. C 6. C 7. B 8. C【解析】【5题详解】C.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从前。故选C。【6题详解】A.介词,在/介词,比;B.为了/动词,做;C.都是结构助词,的;D.动词,给/通“欤”,语气词;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好益处。句子翻译为: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故选B。【8题详解】C.“认为不是面对生死时,人们受物欲和人情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错误。结合文章末尾“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分析,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作了几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妻妾之美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贫困的亲戚朋友的赞许。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因此感叹: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丧失了他们固有的“羞恶之心”。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5~8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D.忠之属也 忠:忠诚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七里之郭 肉食者谋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云归而岩穴暝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何以战 D.战则请从 然则北通巫峡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A.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相信别人。”B.庄公说:“我牺牲了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C.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D.庄公说:“我牺牲了猪牛羊及玉帛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相信别人。”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都写到了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角度不同。甲文主要写战争结果,乙文主要叙述战前准备。B.甲乙选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君主应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则表示君主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C.甲乙选文语言简洁精炼。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字就凸现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一字就表达出曹刿对权贵的蔑视。D.甲乙选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把“地利”和“人和”进行比较,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乙文从庄公与曹刿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5.D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6.C C项都是凭、靠的意思。A项,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B项,表转折/表顺承;D项,连词,就/与“然”连用,连词,译为“既然这样,那么……”。7.C 此句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牲畜;“加”的意思是虚夸、夸大;“信”的意思是实情。8.A 甲文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C.是日更定矣 是:这D.客此 客:客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为天下唱B.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皆以美于徐公C.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云归而岩穴暝D.①问其姓氏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甲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乙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分析】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CD.正确;B.有误,“绝”这里的意思是消失。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做/对,向;B.在/比;C.表承接;D.代词/表选择。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故选:A。(4)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写作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写了作者月夜寻友游承天寺,月下一起游乐,对幽静迷人、似真似幻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点睛之笔是“闲”字。乙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点睛之笔是“痴”。由此可见,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答案:(1)B(2)C(3)A(4)C【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考前必刷试卷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各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B.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C.牺牲玉帛 牺牲:放弃,舍弃D.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1)C【解析】C.有误,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故选:C。(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呼尔而与之B.其乡人曰 其真无马耶C.肉食者谋之 前人之述备矣D.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2)D【解析】A.而:表转折关系/而:表修饰关系; B.其:他(的)/其:加强反问语气;C.之:代词,这件事/之:的; D.以:把/以:把。故选:D。(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虽然不能(一一)都观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B.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一一)都观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C.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D.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罪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3).C【解析】重点词:狱,诉讼案件。察。明察。句意: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件件)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故选:C。(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段选文都写到战争。甲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乙文叙述了战争的时间、对象以及战前的准备情况。B.两段选文均体现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人和”;乙文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表明战争需取信于民。C.两段选文皆含对比。甲文以“天下顺之”对比“亲戚畔之”,彰显“得道”之效;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D.两段选文语言简明。甲文“战必胜矣”中仅用“必”一词就凸显取胜的信心;乙文以“鄙”字就表达了曹刿对权贵的蔑视。(4).C【解析】C.有误,“乡人与庄公见识之高低”错误,应为:乙文于问答间尽显乡人与曹刿见识之高低。故选:C。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B.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C.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D.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迷惑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足肤皲裂而不知 醉翁之意不在酒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 与民由之为人谋而不忠乎 相与步于中庭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A.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道路。B.以顺从为正道,是妇女遵循的规则。C.以顺从为正道,是妇女遵循的道路。D.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两文论点鲜明,各具特色。甲文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论证了“何为真正的大丈夫”这一问题。B.两文论证合理,具有说服力。甲文运用举例论证,生动形象;乙文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两文语言都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甲文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乙文先反驳,再说理。D.两文皆为经典,富有价值。甲文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乙文告诫我们要以“仁”“礼”“义”为正路。5.(3分)D 【解析】“淫”是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的意思。6.(3分)A 【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项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结构助词,的。C项前者是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介词,可译为“给,替”。D项前者是介词,译为“和,跟”;后者是副词,译为“一起”。7.(3分)D 【解析】句中“正”应译为“常法”,“道”应译为“规则”。8.(3分)B 【解析】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乙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