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语用综合题系列(梳理+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语用综合题系列(梳理+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语用综合题系列(梳理+训练)
【梳理清单】
一、五种题型:
1.情境补写。
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在考核内容的同时还要分析前后句的关系,是转折还是因果,是条件和总分等,据此选择相应的关联词语或填写内容的方向。
2.压缩语段。
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其表述的方法和内容不同,比如说明类语段,主要通过对概念的解说来说明某种道理、原理、结构等;描写类语段,主要通过播写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等。
筛选出语段的主要信息。根据语段类型,要快速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比如新闻类语段,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筛选;议论类语段,可以通过把握论点、论据的方法筛选;说明类语段,可以通过对概念和说明概念的内容筛选等。
得高分需要做到的三个方面:①加强分层意识,抓住重点,提取主要特征;②要点归纳到位,概括全面;③表达规范,语言简练,注意字数限制,格式正确。
3.图文转换
分析框架图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框格内的为要素,箭头上的文字为发生的条件,重点注意箭头的方向,尤其有循环方向的部位。
分析徽标和宣传画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
4.句式变换
句式变换一般为长短句、整散句和常式句和变式句之间的转换。
1.长短句的互换
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看清楚题目要求改哪些内容。
第二步,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作为改写后长句的主干。
第三步,确定长单句的主干后,将其他几个句子的内容改为长单句的定语(可以是主语的,也可以是宾语的)、状语或补语。改好后还要检查一下有没有语法毛病,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或遗漏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
2.整散句的互换
(1)散句变整句。具体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句子结构、内容以及相关语境。如第2题,分析画线句子的语境对于解答本题来说至关重要。第二步,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作为变换后整句的标准句。有时几个句子都不能做标准句,可适当调整其中的一个句子,以调整后的句子作为标准句,如第2题,先调整第一个分句的结构,确定了标准句的句式。第三步,变换其他几个句子的结构,使它们与标准句的句式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要按题目的要求排列好几个句子的顺序。
(2)整句改为散句。具体的答题方法:先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将其提取出来作为统领词,然后把有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不要遗漏内容要点。
3.常式句和变式句的互换。
常式句与变式句变换方法——一“看”二“调”,第一步,看。单句看需要强调的内容,明确它;复句看各分句间关系,即把原句中的各分句间的关系搞清楚,关系复杂时;第二步,调。根据需要,把需要强调的内容调前。
5.仿写句子。
(1)瞻前顾后,理解文段在内容上的衔接和照应。
(2)分析前后的句式,抓住句式的特点。
(3)运用正确的表现手法,使填入的句子与前后句运用的表现手法保持一致。
(4)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
二、三类素材
1.相关传统文化的材料。
2.相关最新科技成果的材料。
3.相关社会热点的材料。
4.科普说明文段。
【相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 )
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 ① 。
蓝氢,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的氢气。虽然天然气也属于化石燃料,在生产蓝氢时也会产生温室气体,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等先进技术,温室气体被捕获,减轻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现了 ② 。
绿氢,是 ③ 。例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绿氢是氢能利用的理想形态,但受到目前技术及制造成本的限制,绿氢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时间。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和生产来源。
B.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根据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
C.根据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
D.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和生产来源,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C
2.①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②低排放生产③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
前语境“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陈述主体为“氢”,下文先说明有关氢的生产内容,衔接会更紧密,排除AB。
应该先说“生产来源”再说“生产过程”,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由上文“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较为简单”可知使用广泛,于是得出“目前市面上”后填: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
第二空:由上文“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等先进技术,温室气体被捕获,减轻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可知此空应该说明蓝氢生产向好的方面,于是得出“实现了”后填写答案:低排放生产。
第三空:由位置确定空处为总领下文的中心句,再结合并列关系的前两段首句分析,均为判断句,属于给概念下定义,表述句式为“……是通过……”,仿写为: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噪音性耳聋,又称 ① ,是由于长期受噪音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听觉损伤。( ),通俗的解释:暂时性阈移,也叫听觉疲劳, ② ,脱离噪音环境,即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数日或数月恢复;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爆震性(急性)或噪声性(慢性)声损伤都可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噪音在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音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 ③ 。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噪音性听力损失有别于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
B.噪音性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
C.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构成了噪音性听力损失
D.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都能形成噪音性听力损失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3.B
4.①噪音性听力损失②是暂时性的听力损失③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语段谈论的对象是“噪音性听力损失”,下文分别解释“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根据后文“通俗的解释:暂时性阈移,……;永久性阈移是指在噪声作用下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可知,括号应是对“噪音性听力损失”的分类: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故应该以“噪音性听力损失”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C、D;根据平常A。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句,所在位置是“噪音性聋”的定义中间,不属于概念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噪音性聋”的陈述,21题的选项中并没有出现“噪音性耳聋”,而是“噪音性听力损失”,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又称噪音性听力损失”。
第②句,在“暂时性阈移”后,应是对其进行解释,由此可知,应填“是暂时性的听力损失”。
第③句,应填“长期、慢性的噪音刺激”产生的后果,对应上文可知,应填“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俗称踩高脚,也称高瞧戏,是人们喜爱的民俗表演形式之一。在大型群众文艺活动中,它因“鹤立鸡群”而备受瞩目。
高跷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险。_____①_____。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表演艺人踩在这样的高跷上,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 )_____②_____。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造型以戏剧人物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大胆。高跷艺人们把真脚“扎”起来,假腿动起来,用惟妙惟肖的表演给人以艺术享受。高跷的表演难度大。艺人要经过无数次摔倒爬起,才能在高跷上表演出耍龙舞狮、腾跃盘旋等高难特技。
_____③_____,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乡民,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化为他们的心灵寄托,成为乡土生活的一部分。
5.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与之相距甚远。
B.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乡民心中便有了神灵巨人。
C.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相距甚远。
D.远远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成为乡民心中的神灵巨人。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5.D
6.①高跷的高度高 ②高跷的造型奇特 ③高跷植根于民间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以奇险的动作表演谐趣的情节”写出他们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之处,且“成为……巨人”是与现实形象比较后的结果,应放在后面,排除A、C;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B项后句的主语换成了“乡民”,排除B。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句“一般离地五六尺,最高可达一丈二”可知,介绍了高跷的高度高,此处为领起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高跷的高度高”。
第二空,由下句“人物角色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造型以戏剧人物为主,化妆用色夸张大胆。高跷艺人们把真脚‘扎’起来,假腿动起来,用惟妙惟肖的表演给人以艺术享受”可知,介绍了高跷的造型奇特,此处同样的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高跷的造型奇特”。
第三空,由下句“深深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乡民,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化为他们的心灵寄托,成为乡土生活的一部分”可知,高跷深深打动着乡民,成为乡土生活的一部分,可见高跷植根于民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高跷植根于民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把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十分形象,芯片中有大量的晶体管, ① 。现代育种首先要把优良的基因发掘、鉴定出来,再把带有这些基因的材料进一步地杂交、分离、重组、筛选,也就是把对育种目标有用的基因重新“组装”,同时 ② 。近年来,世界各国育种技术发展迅速, ③ ,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增强抗性、改善品质等方面。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以2021年为例,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是基础创新研究方面的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出来。这些都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句式整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7.①种子里有数以万计的基因;②把不利的基因淘汰掉;③对作物生产促进作用显著。
8.示例:基础创新研究方面,提出了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把种子比作“芯片”,然后说“芯片中有大量的晶体管”,那么从句式上来说此空应当说“种子里有……”;再联系后文“把优良的基因发掘、鉴定出来”“把对育种目标有用的基因重新‘组装’”,这些都是对“基因”的利用,说明种子里有很多“基因”。据此可写“种子里有数以万计的基因”;
第二空,前面说的是对优良基因的发掘、鉴定、杂交、分离、重组等,最后把对育种目标有用的基因重新“组装”;然后用“同时”,说明内容应当是相对的,是对劣质基因的筛除。据此可写“把不利的基因淘汰掉”;
第三空,前面说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后面说到了“提高产量、增强抗性、改善品质等方面”,说明这些技术确实促进了作物生产。据此可写“对作物生产促进作用显著”。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出这段话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可以用“……方面”来表达。分析发现共有三个“方面”,“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基础创新研究方面”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方面”;
然后选用其中一组句子的表达方式,来修改其他两个句子。比如选用“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一句为参照句,可以看出“成功选育出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为动宾结构。依照这种表达修改其他两句,分别为“基础创新研究方面,提出了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和“基础创新研究方面,提出了玉米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
最后调整这三个“方面”的顺序,按照一般逻辑顺序,应当先说“基础创新”,再说“核心技术”,最后说“新品种创制与应用方面”。
整理三个句子,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句式整齐即可。
五、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一门变具象为抽象的化物态为情思的并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的十分独特诱人的民族艺术。这是由它的载体“汉字”所决定的,为此它蕴含着无限丰富的表现力。它和西洋文字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洋文字属于单纯的标音特号,是合声为字。①____________,它的构造本身就包含着用思想以美化天物的因素,不仅每个字几乎都有单独的含意,而且从艺术的角度看,②____________,每个造型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讲究结体布局之美。
③____________。一幅理想的书法作品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精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精神的再创造,是心灵的表露和言志抒情的手段。是无声的音乐,是纸上的舞蹈,是诗歌的线条化,它既可以表现为形象的美,又可以表现为抽象的美,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又可以抒发主观情感。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9.①而中国汉字则不然②每个字就是一个独立的造型单位 ③书法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10.书法是一门十分独特诱人的民族艺术。它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第一段讲述中国汉字和西洋文字的不同之处,先说“西洋文字属于单纯的标音特号,是合声为字”,后句“它的构造本身就包含着用思想以美化天物的因素……”具体说明中国汉字与西洋文字的不同之处,两句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故可填写“而中国汉字则不然”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下文“每个造型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并讲究结体布局之美”可知,此处意在表明汉字是独立的造型单位,故可填写“每个字就是一个独立的造型单位”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本句位于段前,应是总起句;根据“一幅理想的书法作品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精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精神的再创造,是心灵的表露和言志抒情的手段”“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又可以抒发主观情感”可推知,书法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故可填写“书法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之类的句子。
1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书法是一门变具象为抽象的化物态为情思的并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的十分独特诱人的民族艺术”主干为:书法是一门十分独特诱人的民族艺术。
宾语的定语是: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然后给修饰成分分别加上主语,变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它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最后调整语序,合并一个短句,得出答案:书法是一门十分独特诱人的民族艺术。它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业余爱好者也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溜冰滑雪不仅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更是一味愉悦身心、抵抗抑郁焦虑的良药。
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李勇强告诉记者,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 ① ,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身姿更柔美。李勇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因此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 ② 。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更多地分泌一种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快乐传递素——内啡肽。此外,冰雪运动多数是团体运动,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李勇强提醒, ③ ,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牵伸,这才是对我们韧带最好的保护。”
1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1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1.①特别强调全身各器官的协调性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户外运动太少③运动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
12.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和后句“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运动身姿更柔美”等信息,可知此处强调这项运动更提高全身各器官的协调能力,故补写内容可为“特别强调全身各器官的协调性”。
第二空,根据后面说的“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和后句“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此处是说近年孩子抑郁、焦虑严重的原因是缺乏户外运动,故补写内容可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户外运动太少”。
第三空,由后句中“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可知,此处是说运动前要先做好准备,故补写内容可为“运动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
1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中的句子的主语是:运动;谓语是:会使大脑更多地分泌;宾语是:内啡肽;这样可以确定主干句:运动会使大脑更多地分泌内啡肽。
宾语的定语是:一种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快乐传递素;然后给修饰成分分别加上主语,变成两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内啡肽是一种快乐传递素;内啡肽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最后调整语序,合并一个短句,得出答案: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① ,同时,也在一步步蚕食着生态环境。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极其缓慢,太阳、热量、细菌都难以破坏其结晶结构,随意丢弃塑料废弃物既会破坏环境,最终也会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
②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作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应运而生。生物可降解材料指的是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或蚯蚓的作用下可自然分解的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聚合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藻类形成的自然环境),能够在行业标准认可的时间之内进行生物降解。
生物可降解塑料听起来似乎是传统型塑料的完美替代品,能够作为塑料危机的解决方案。 ③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所谓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实际上并非一劳永逸的替代方案,它对人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的危害并不比传统塑料小。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4.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13.①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②为应对塑料危机 ③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14.传统型塑料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于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但研究发现,这种生物可降解塑料造成的危害与传统塑料相当。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讲塑料的运用,后面说“也在一步步蚕食着生态环境”,说的是危害。语境讲塑料运用带来的影响,此处是讲塑料运用带来的便利等。
第二处,位于第二段的开头,第一段末尾讲塑料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后面说“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作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应运而生”,也就是介绍解决办法。此处需要衔接第一段既后面内容,就是为了应对危机。
第三处,此处是问句,前面说“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作为塑料危机的解决方案”,后面说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所谓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危害并不比传统塑料小,也就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此处表明事实不是这样的,用“事实真是这样吗”来表述即可。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材料一共三段内容。第一段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既会破坏环境,最终也会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第二段讲为了应对危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作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应运而生。第三段讲研究报告证明,“生物可降解”材料造成的危害并不比传统塑料小。
题干要求“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虽然……却”等关联词表述,需要注意转折部分内容为研究的发现“危害并不比传统塑料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