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观察图片:他们是什么人?在做什么?红军长征红军战士爬雪山新知导入观察图片:他们是什么人?在做什么?红军长征过草地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1934年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新知讲解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素材: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 10月,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遵义会议(1935年 1月)→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被称为“死亡陷阱”)→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 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 10月)。在地图上找一找红军经过的地区,查一查资料,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想一想红军当时可能面临怎样的困难。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穿越敌军的枪林弹雨,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忍饥挨饿。在长征途中,有一座雪山叫岷山,它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处,海拔4000米左右,南北连绵500千米,有“千里岷山”之说。因终年雪飘,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这样的大雪山。长征面临的困难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界的重重险阻。过大雪山时,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只要休息一下,就会浑身冻僵,长眠在那里。过草地时,许多战士陷入沼泽,不幸牺牲。粮食奇缺的红军只能吃树皮、草根维持生命。30万红军在长征结束时人数已不足3万人。长征面临的困难漫漫征路,巍巍雪山,猎猎风暴,辘辘饥寒。军需处长,管物管钱,衣物紧缺,粮秣艰难。口粮送人,不舍己餐,寒衣送人,不留己穿。野菜果腹,单衣御寒,冷饥罹难,无私泰然。如此军队,如此党员,赢得日月,换了新天。军需处长长征面临的困难跨越江河 近百条(包括世界上最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攀越高山 40余座(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20余座,5座位于世界屋 脊之上。)穿越草地 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面积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草地其 实就是沼泽,气候极为恶劣,雨雪风暴来去无常,鸟兽绝 迹,人烟荒芜,被称为“死亡陷阱”。)资料2长征面临的困难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胜利之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后,红军排除万难,挥师北上。遵义会议素材: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顽强意志一次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常人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百岁红军老战士杜宏鉴坐在家中讲述自己的长征记忆。说到动情处,他双手撑膝站立,声音高昂洪亮,就像一名年轻的战士。当年,20岁的杜宏鉴身着单衣,披着一块生羊皮,冻得瑟瑟发抖,嘴里的一截皮带嚼了一天,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胜利的信心却从未动摇过,如今他依然能流利地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已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回忆伟大征程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诗篇。1934年10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读诗而知长征难读了这首诗,你们读到了些什么?这场远征为什么这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让我们通过“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一块银元” “七根火柴”等故事,一起探寻其中的秘密。红军长征,首先是缺衣少粮,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其次是敌我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差异大,敌人不断围追堵截,而且长征初期,红军在政治上面临了重大危机:遭受了巨大损失,从出发时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进入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因为红军心中有坚定的理想和革命信念,他们拥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山——夹金山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海拔4900余米,高入云霄,只见山峰高而不见其顶。它终年积雪,冰雪遍地,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雪山挑战。他们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含一口雪,手拉着手艰难地向前迈进。有时,顷刻间,雪山突然变脸,犹如银蛇狂舞,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雪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不少红军指战员猝不及防,被滑倒在冰雪山下,再也没有站起来。但是,红军指战员并没有被狂风暴雪所吓倒,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闯过了号称“神山”的雪山。红军长征时通过的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长100米,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一昼夜飞速行军120千米,赶到泸定桥时,铁索上的桥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桥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22名红军突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攀着铁索,冲向对岸,惊恐的敌人在桥头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的前进。红军战士勇猛地冲过火海,消灭守敌,占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一战。飞夺泸定桥素材:飞夺泸定桥纪录片1“七根火柴”讲述的是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约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的故事。七根火柴一块银元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当时红军缺衣少食。两个战士见一户人家门口有两个南瓜,家里没人。战士把南瓜割下,留下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留。”朱德知道后,给了两个战士一块银元,叫他们去付钱,战士把银元包好绑在了南瓜蒂上。一块银元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役。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战役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康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彝海结盟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shà)血为盟,结成兄弟。彝海结盟,实现了民族团结,帮助红军顺利通过这一地区,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一段佳话。国画《彝海结盟》005冲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 开始长征渡过湘江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素材: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在哪?历经艰难险阻,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胜利完成毛主席长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精神养分,让革命事业一代代薪火相传。长征没有终点,长征依然在路上。在新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和同学讨论,写下你的想法。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学习红军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坚定信念,凝聚着人民军队不断走向胜利的坚强意志,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每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精神课堂总结历史是不断向前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大力弘扬伟的大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不怕困难、英勇无畏,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2.通过“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一块银元”“七根火柴”等故事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3.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重点 长征的开始、经过和意义。学习长征精神。难点 长征的开始、经过和意义。学习长征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新课1.观察图片:他们是什么人?在做什么?(1)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爬雪山(2)红军长征过草地2.小结并板书课题:红军不怕远征难 观看图片思考回答指名回答齐读课题 通过图片学习,让学生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环境下爬雪山、过草地。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红军踏上长征路1.文本学习: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1934年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2.图片学习(活动园):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3.播放视频素材:红军长征路线图-4.图片+文本学习:长征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 10月,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贵州进军,强渡乌江→遵义会议(1935年 1月)→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被称为“死亡陷阱”)→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 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 10月)。5.提出问题(活动园): 在地图上找一找红军经过的地区,查一查资料,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想一想红军当时可能面临怎样的困难。6.图片+文本学习:长征面临的困难 (1)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穿越敌军的枪林弹雨,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忍饥挨饿。在长征途中,有一座雪山叫岷山,它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处,海拔4000米左右,南北连绵500千米,有“千里岷山”之说。因终年雪飘,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这样的大雪山。(2)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界的重重险阻。过大雪山时,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只要休息一下,就会浑身冻僵,长眠在那里。过草地时,许多战士陷入沼泽,不幸牺牲。粮食奇缺的红军只能吃树皮、草根维持生命。30万红军在长征结束时人数已不足3万人。(3)漫漫征路,巍巍雪山,猎猎风暴,辘辘饥寒。军需处长,管物管钱,衣物紧缺,粮秣艰难。口粮送人,不舍己餐,寒衣送人,不留己穿。野菜果腹,单衣御寒,冷饥罹难,无私泰然。如此军队,如此党员,赢得日月,换了新天。(4)长征面临的困难教学环节二:遵义会议1.文本学习: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胜利之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后,红军排除万难,挥师北上。2.播放视频素材:遵义会议3.文本学习: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600余次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翻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以顽强意志一次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4.图片+文本学习: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常人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文本学习(阅读角):回忆伟大征程百岁红军老战士杜宏鉴坐在家中讲述自己的长征记忆。说到动情处,他双手撑膝站立,声音高昂洪亮,就像一名年轻的战士。当年,20岁的杜宏鉴身着单衣,披着一块生羊皮,冻得瑟瑟发抖,嘴里的一截皮带嚼了一天,实在难以下咽,但对于胜利的信心却从未动摇过,如今他依然能流利地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已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6.文本学习(阅读角):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诗篇。7.提出问题:读了这首诗,你们读到了些什么?1934年10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教学环节三:聆听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1.文本学习(活动园):这场远征为什么这么“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让我们通过“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一块银元” “七根火柴”等故事,一起探寻其中的秘密。2.文本学习(活动园):红军长征,首先是缺衣少粮,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其次是敌我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差异大,敌人不断围追堵截,而且长征初期,红军在政治上面临了重大危机:遭受了巨大损失,从出发时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进入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因为红军心中有坚定的理想和革命信念,他们拥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3.图片+文本学习: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山——夹金山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图片+文本学习:长征故事(1)飞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长100米,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一昼夜飞速行军120千米,赶到泸定桥时,铁索上的桥板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桥下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22名红军突击队员在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攀着铁索,冲向对岸,惊恐的敌人在桥头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的前进。红军战士勇猛地冲过火海,消灭守敌,占领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一战。(2)播放视频素材:飞夺泸定桥纪录片1(3)七根火柴:“七根火柴”讲述的是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约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的故事。(4)一块银元:一块银元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当时红军缺衣少食。两个战士见一户人家门口有两个南瓜,家里没人。战士把南瓜割下,留下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红军留。”朱德知道后,给了两个战士一块银元,叫他们去付钱,战士把银元包好绑在了南瓜蒂上。(5)四渡赤水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役。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倔强的小红军: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康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7) 彝海结盟: 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聚居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彝海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shà)血为盟,结成兄弟。彝海结盟,实现了民族团结,帮助红军顺利通过这一地区,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一段佳话。5.播放视频素材: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在哪? 6.图片+文本学习:胜利完成历经艰难险阻,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文本学习(活动园): 长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精神养分,让革命事业一代代薪火相传。长征没有终点,长征依然在路上。8.提出问题(活动园):在新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和同学讨论,写下你的想法。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学习红军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英雄主义精神。9.文本学习: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坚定信念,凝聚着人民军队不断走向胜利的坚强意志,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10.图片+文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每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指名回答补充回答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指名回答补充回答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指名回答阅读文本了解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 文本第一段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并在活动园中展示了《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红军长征途中所面临的困难。正文最后一段介绍了遵义会议,意在引导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即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学生观察《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开始、转折、跳出敌人包围圈以及胜利会师的地点。请学生依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说一说红军长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引出下页爬雪山、过草地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外,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由此引出遵义会议,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遵义会议过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作战。这些军事活动改变了红军此前的危急状况,使红军最终走上了胜利的道路。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常人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已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诗篇。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阅读角与活动园呈现了长征过程中遭遇的艰难困苦,虽然生存环境恶劣、敌我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差异大,但红军战士在饥饿、寒冷、劳累和死亡的威胁下没有放弃斗争。本教学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红军的坚持不懈源于他们心中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请学生说一说歌词中谈到了哪些长征故事,谈一谈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飞夺泸定桥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一战。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的故事。一块银元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当时红军缺衣少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阅读角对彝海结盟进行了介绍。这一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尊重少数民族的精神。文本点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组织学生展开以“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了解长征的相关内容后,请学生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这段历史进行梳理。以活动园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认识到今天我们依然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新的奇迹。课堂小结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大力弘扬伟的大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不怕困难、英勇无畏,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总结归纳并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在生活和学习中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总结升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板书 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 红军不怕远征难 路途遥远历经艰险 环境险恶 铸 就 生活艰苦 敌人围堵 不怕牺牲长征精神 百折不挠 浴血奋战 勇往直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doc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精美PPT教学课件(第三课时).ppt 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在哪? .wmv 红军长征路线图-.wmv 遵义会议.wmv 飞夺泸定桥纪录片1.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