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役:戍边也,执殳 巡行也。税:税,租也,从禾兑声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役:戍边也,执殳 巡行也。税:税,租也,从禾兑声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役:戍边也,执殳 巡行也。税:税,租也,从禾兑声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说文解字》东汉 许慎每个朝代的前期,特别是开国之初,统治者接受前代的教训,往往要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每个朝代的后期,统治者大兴土木,大幅度增加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从而导致旧王朝覆灭,新王朝诞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像两根红线一样,贯串于社会变革和王朝兴衰存亡的全过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曾国祥《赋税与国运兴衰》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课时)赋役与国运兴衰材料一: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史记 夏本纪》材料二:禹定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万国康。 ——《通典 食货四 赋税上》一、先秦时期:赋税初始、社会转型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阅读材料,赋税制度起源于何时?最初的赋税按什么标准征收,税率一般是多少?原始社会末期-夏朝之间。按田亩收税,税率一般为十分之一。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发间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①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统治时赋税役沉重,极大地破坏了生产,百姓困苦; ②材料二反映汉朝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赋税较轻,而天下富足安定。二、「赋役与国运兴衰」之秦汉时期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赋役与国运兴衰前221年前207年前202年9年25年220年秦朝西汉东汉汉朝田赋 秦朝:税率极高,“泰半之赋”汉朝:休养生息,税率降低。人头税 (较重) 秦朝:“口赋”或“户赋”极重。汉朝:“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算赋”(15--56 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车船税、算缗(商人和高利贷者)、税民资等」。徭役 更卒:在本郡或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正卒: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指到边塞屯戍;一年汉朝哪些措施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何作用?“舍地而税人”(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秦汉时期二、秦汉兴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赋敛亡度天下大畔,轻徭薄赋国祚绵延大泽乡起义秦(BC221--BC 207) 14年“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后汉书·耿恭列传》疏乐城保卫战汉(BC202--AD 220) 400年魏晋:以“丁”改“户”——租调制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官府籍簿散逸......黄巾军起义赋役与国运兴衰思考:以上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分别是什么?征收的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材料一:赋役之法:每丁(成年男子)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帛或布)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二十天)。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以庸代役隋唐时期材料二: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交纳实物按丁征税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赋役与国运兴衰材料三: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新唐书·食货志》两税法780年户籍损坏,人口不实土地兼并、均田崩溃平定战乱,财政危机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唐中期存在怎样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租庸调制(基础:均田制)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征收对象赋役与国运兴衰宋元时期宋北宋中期元朝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宋承唐制,征收两税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沿袭唐制:租庸调和两税法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民田纳税官田征租,南北异制赋税征钞.附加税繁杂多变,超过正税数倍。赋役与国运兴衰明清时期明初正统年间明后期金花银两税法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送北京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赋役合一官收官解,摊丁入地耗羡归公。赋税分夏税、秋粮(米麦实物)清康熙清雍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赋役与国运兴衰明清时期材料一:明中叶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和转让、“欺隐”,造成田亩数额大减,人口大批流徙,明初那种以小农附着土地上为条件的赋役制度遭到了完全破坏,赋役严重混乱不均,政府赋源枯竭,财政危机严重。二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正式的货币,促进地租形态起着相应的变化。——陈世昭《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思考:一条鞭法产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一条鞭法有何特点?影响?特点:赋役合一;化繁为简;赋役征银简化了征收手续,役归与地,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赋役征银,适应和促进了明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役与国运兴衰明清时期材料二: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收税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 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思考: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变化?变化:雍正帝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标志着人头税(丁税)的废除。土地兼并严重,丁银负担重农民逃隐朝代 制度 发展趋势秦 田赋、人头税、徭役汉 编户制度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魏晋 租调制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晚期 两税法宋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元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科差明 一条鞭法清 摊丁入亩1.征收标准:2.赋役形式:3.征收种类:4.征收时间:人丁为主 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赋役与国运兴衰关系赋役与国运失衡改革发展变革焦点民负过重赋役失均土地兼并财政匮乏协调君与民、民与民的利益关系是关键!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第一课时);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两目。第一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讲述了从秦至清中期,赋役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变化情况。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相关问题在必修课程中有零星涉及,但不系统。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过程,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条是赋税的主要对象逐步由人丁转向财产,另一条是赋役长期并行,役的内容逐渐并入赋税。三、学情分析1.初中教材较少涉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需在课前预习课本知识,并阅读相关补充资料。2.本课概念众多,理论性较强,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实行情况。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演变的原因。2.时空观念:按时序与空间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具体内容。3.史料实证:借助课内外史料,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分析不同时期调整赋役、关税及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原因,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4.历史解释:通过问题预设与回答讨论,提高学生认识、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5.家国情怀:认识赋役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独立与富强是关税自主的重要保障,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五、教学活动◎教学导入:“租、税、赋”等字样在后世看来已无太大的差别,古代则不然。我们先来看这几个字,税,左边是一个禾,意味着粮食;赋,从武从贝,以征而收,即国家使用武力而征收的钱财,这里主要指粮食。古代“赋税”除了税以外,还有役,戍边也,执殳 (shū)而行。可见,赋税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国运之兴衰。曾国祥曾说过:每个朝代的前期,特别是开国之初,统治者接受前代的教训,往往要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每个朝代的后期,统治者大兴土木,大幅度增加老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从而导致旧王朝覆灭,新王朝诞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像两根红线一样,贯串于社会变革和王朝兴衰存亡的全过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从赋役制度的变迁镜鉴王朝兴衰。■ 学习活动一:先秦时期——赋税初始、社会转型一、先秦时期:从齐国“相地而衰征”到鲁国“初税亩”材料一: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史记 夏本纪》材料二:禹定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万国康。——《通典 食货四 赋税上》阅读材料一二,赋税制度起源于何时?最初赋税按什么标准征收, 税率一般是多少?答案:原始社会末期-夏朝之间。按田亩收税,税率一般为十分之一。可见,赋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产出只能维持日常的生存需要,直到生产力发展后,有了剩余产品和阶级的分化,随之产生了国家,才向人民收取赋税。最初,大禹治水后,以土地的产出向部落联盟做定量的贡纳,开启土地税的先河。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视土地的好坏收取赋税,是对井田制赋的一种否定。鲁国的初税亩,不管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征税。这比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又前进了一步。鲁国的改革,由于国小势弱,受齐国的威胁,所以税比较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以土地税为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或为称霸,或为自保,并未从政治到经济进行全面改革。所以我们说,那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也是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 学习活动二:「赋役与国运兴衰」之秦汉时期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发间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①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统治时赋税役沉重,极大地破坏了生产,百姓困苦;②材料二反映汉朝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赋税较轻,而天下富足安定。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分成三种: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不管是赋税还是徭役都是非常繁重的,汉朝对于田租的税率降低,景帝时期降为三十税一,但是人头税很重,正所谓“舍地而税人”。那么我们从这张表格来看,汉朝哪些措施能够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何作用?重农抑商:降低田租税,重视农业,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对商人算赋加倍,征收算缗,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等。作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耕种,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有利于发展生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除此之外,对徭役服役规定,秦朝没有明确的服役年限,汉朝不仅有明确的服役年限,而且对正卒的训练有素,汉武时期设置了材官将军,对一些优秀的正卒进行提拔。所以在东汉时期的疏勒城之战,汉军30余人抵制匈奴2万奇兵,堪称是战争史上的神话。所以,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尤其是赋税制度,秦朝赋税无度,最终爆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企业,秦朝二世而亡,汉朝统治者轻徭薄赋,所以国祚绵延400余年。过渡: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官府籍薄散逸,无法按照丁来征赋,而居住的“户”比丁更容易统计,而且比较稳定,所以改为按“户”征收,这就是魏晋以来的租调制,隋朝,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征收租调役。那么唐朝以后呢,我们看两则材料:■ 学习活动三:「赋役与国运兴衰」之隋唐时期—行租庸调推两税法材料一:赋役之法:每丁(成年男子)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帛或布)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二十天)。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思考:以上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分别是什么?征收的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人丁为主、缴纳实物、以庸代役)和两税法;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材料三: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新唐书·食货志》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唐中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户籍损坏,人口不实,土地兼并、均田崩溃,平定战乱,财政危机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国家授田,田地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到了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人口不实,均田制破坏,为平定战乱,缓解危机,所以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征收对象,保证了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过渡):宋元两代及明朝初期的赋税制度,虽有所变化,但基本承袭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到明朝中期,一条变法推行后,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学习活动四:「赋役与国运兴衰」之明清时期材料一:明中叶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和转让、“欺隐”,造成田亩数额大减,人口大批流徙,明初那种以小农附着土地上为条件的赋役制度遭到了完全破坏,赋役严重混乱不均,政府赋源枯竭,财政危机严重。二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正式的货币,促进地租形态起着相应的变化。 ——陈世昭《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思考:一条鞭法产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一条鞭法有何特点?影响?原因: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库亏空,财政困难;市场白银充足。内容:赋役合一;量地计丁;纳银代役;赋役征银;官收官解。特点:特点:赋役合一;化繁为简;赋役征银一条鞭法实施以后,再相当长的时间内,免去了其他课税,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证。役归与地,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以银两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过渡)一条鞭法推动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进步,为清初赋税变革奠定了基础。材料二: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收税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 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思考: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变化?(土地兼并严重,丁银负担重农民逃隐。)也就是说,从康熙五十年起,以后新增加的人丁一律免除丁银负担。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加人口,发展生产,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固定的丁银数额,仍需由各户人丁承担,子孙多的,数十丁承担一丁之银,但独子之家,一丁仍需一丁之银,没有减轻。“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情况。变化:雍正即位后,将丁银分摊到田亩之中,即“摊丁入亩”,至此,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概括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1、征收标准:人丁为主 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 )、赋重于役(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 )、役并入赋(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的三个阶段。赋役变化的背后是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最后总结:赋税制度和王朝兴衰密切关系——适情、适度、适民。通过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的变迁,我们不难看出,历代赋税变革的焦点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如何解决土地兼并、赋役失均、民负过重和政府财政匮乏。解决这四方面矛盾的实质,在于协调国君与民、民与民的利益关系。关系处理得好,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就会出现国富民强的局面,反之,出现失衡,就会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解决了失衡的矛盾,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失衡,历史就是沿着“失衡--改革-发展-再失衡-再改革-再发展”这条规律前进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x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