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题型与方法(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赏析题型与方法(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古 诗 词 赏 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期末分类复习
目 录
一、题 型 分 析
二、知 识 要 求
三、答 题 技 巧
四、真 题 演 练
一、题 型 分 析
初中课外古诗词考查一般以“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
题型: 1. 品味炼字题。 2.名句赏析题。 3.主旨情感题。 4.想象描述题。 5.表达技巧题。 6.理解词语题。 分别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出两道主观题。
一、题 型 分 析
题型:1. 品味炼字题。
一、题 型 举 例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品析诗句“百般红紫斗芳
菲”中“斗”字的妙处。
题型:2.名句赏析题。
望 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
知,请分析其妙处所在。
题型:3.主旨情感题。
一、题 型 举 例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题型: 4.想象描述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意境
题型:5.表达技巧题。
一、题 型 举 例
山 雨
翁卷(宋)
一夜满林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7.本诗着力写雨前之景和雨后情形,别出心裁。“平明”二字表时间,与________相照应。“溪流急”与“星月白”看似矛盾,而又与________互为因果。
题型: 6.理解词语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8.诗中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二、知 识 要 求
1.了解诗歌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富有乐感等基本特征;理解现代白话诗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比喻、夸张等。
2.诗歌阅读,要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二、知 识 要 求
3.了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掌握重要的作家作品,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4.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古代诗词,掌
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能熟练背诵教材规定的背诵篇。
5. 学会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诗词的审美情趣。
要重点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二、知 识 要 求
三、答 题 技 巧
三、答 题 技 巧
一、明确题材类别   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⑴送别类。 主要是写亲友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就分别表达了这两种情感。⑵思乡类。 主要写对家乡的思念,或写对亲人的牵挂。如杜甫的《绝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⑶感怀类。 或表达缅怀古人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中可见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⑷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前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后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
三、答 题 技 巧
⑹写景类。 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如韩愈的《春雪》,借白雪盼春之景,表现对春天的向往之情。⑺爱情类。 主要是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在中考题中出现较少。
在诗歌赏析中,明确诗歌题材可以让赏析者很快地进入角色,调动自己的生活经
验,从而为进一步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作好准备。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只要你确定这首诗属于思乡类题材,对第二问(最后两句表达他怎样的情感)的回
答就等于答对了一半。明确诗歌题材要看诗歌的内容,但更主要的是看诗歌的主旨
句或诗眼。
三、答 题 技 巧
二、遵循合理流程  1.赏析流程  在赏析中,要注意三个关键词: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其中赏析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而意境的基础又是意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如果意象是花朵,那么意境就是春天,思想感情就是对春天的喜爱。所以诗歌赏析要遵循这样的思维流程:  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歌画面的氛围)→思想感情(诗的内涵)  2.答题流程  ⑴品味语言类题目的答题流程  这类题目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品味词语(以字为常见),一是赏析诗句。  品味词语的考题。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⑴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并说出自己的观点;⑵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⑶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⑷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三、答 题 技 巧
赏析诗句的题目。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理、艺(表达技巧)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所以经常被用来设置成考题。根据具体的句子,可四者皆说,也可有所侧重。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
⑴结合诗句或具体词语作分析,准确指出抒情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或妙词效果;
⑵明确诗中具体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
⑶说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诗歌凝练的语言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有益的启示。
答题时一般要体现下面几个流程:
⑴阐述诗中具体形象(不能简单地看作诗句翻译问题,而应适当融入自己的想象),
概括形物的特点;
⑵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真 题 演 练
真 题 演 练---基础型
四、真 题 演 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诗人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1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
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
句,概括即可。诗人在竹林里独坐、
弹琴、长啸。
1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
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
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
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
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11.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C.错误,这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1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五、六句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这六句通过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雄伟磅礴的景象;后两句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
【古诗阅读】 望 岳 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岳》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
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古人用字颇为讲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
写出了泰山的高峻。
C.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一诗很好的体现了这种风格。
D.“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此处将它
入诗新颖别致。
12.分析这首诗怎样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的?
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泰山之“高大”。
C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
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C.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是“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故选C。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同时“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反衬出诗人乡思的情怀和孤寂的心情。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
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
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诗中“闻”字在全诗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
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
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10.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分析诗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满”字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C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理解有误,“马上相逢无纸笔”是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的故人,托他传回平安的讯息,“马上相逢”说明了彼此行色匆匆.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诗歌,由“马上相逢”和“报平安”可知,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路漫漫”和“泪不干”是诗人思乡情绪的具象化表现。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了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更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流露了诗人欲报国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报国与顾家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心绪。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偶遇故人的意外之喜,拱手告别后的义无反顾,都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描绘出诗人西征途中向东遥望
长安故园的情景。
B.第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长安
亲人的眷念之深。
C.“马上相逢无纸笔”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D.尾句中的“报平安”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乐观。
8.本诗借诗人与返京使者相逢的这一生活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1.本题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语句。句子意思是: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斗”字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似乎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争相绽放,争奇斗艳,表现花草树木的生机勃勃;同时“斗”有争斗之意,作者欣赏春天的美景,看万物生机盎然,一个“斗”字,化静为动,景物似乎都活起来了,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美丽之景。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与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画作雪花随风飞舞的情态,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对晚春的留恋与珍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作者直言早春时节胜过晚春时节的景色,这两句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据此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 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天街小雨润如酥,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色遥看近却无。杨花榆荚无才思, 最是一年春好处, 惟解漫天作雪飞。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品析诗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的妙处。
2.比较两首诗三、四两句,分析二者在抒情方式和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1)抒情方式:《晚春》三、四句借景抒情;
《早春》三、四句直抒胸臆。
(2)情感上:《晚春》表达诗人对晚春的留恋
之情;《早春》表达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拟人(或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或“斗”是争斗的意思,静景动写,生动形象的写出百花争春的美景。)
真 题 演 练---提升型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26.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因“日暮”更引发思乡之“愁”。27.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抓住“野”“天”“江”“月”的特点来描写。
2018·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①,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②,江清月近人。[注]①渚:江中的小沙洲。②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2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面生动,意蕴深长。请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示例: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江中月影仿佛与人更亲近。
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愁”。
四、真 题 演 练
【解析】36.考查诗歌的基本文学常识。《次北固山下》 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37.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意思是: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客路”, 指旅人前行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38.本题考查从练字角度赏析诗句。颈联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春”“江”二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表现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6.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_。37.首联“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已含了诗人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3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生于残夜,将黑暗驱尽,江上景物呈现出春意闯入旧年的时序交替之景象,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意思对即可)
王湾
客路 行舟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