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湘科版五年级(上)师生实验操作报告单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光刺激 实验仪器: 镜子、阳光(台灯、手电筒)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人的眼睛对光照刺激会作出反应。 实验步骤:实验时,要有光亮和黑暗的环境对比,站在阳光下和在阴影中,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瞳孔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阳光下瞳孔变小,在阴暗处瞳孔变大。 安全警示: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实验结论:人的眼睛对光照刺激会作出反应。在强光下瞳孔变小,在弱光处瞳孔变大。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不被强光伤害,或者让眼睛看清黑暗处的物体。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眼疾手快(抓尺子) 实验仪器: 米尺一把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大脑对刺激作出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实验步骤: 1.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 2. 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一边背诵诗歌,一边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 3.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实验现象: 抓尺要求抓住尺子时,尺子下落的距离(厘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专心抓尺边背诗歌边抓尺实验结论:抓尺子和背诵诗歌两种刺激导致不同反应产生干扰现象,影响了大脑的反应速度和时间。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实验仪器: 水槽、水、回形针、玻璃块、石块、塑料尺、苹果、梨、松木块、蜡烛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 )放入水中会沉, ( )放入水中会浮。 实验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水,待水面平静后,放入回形针; 2.观察回形针的沉浮状态;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另外几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现象:沉下去的有:回形针、玻璃片、石块、塑料尺、梨;浮起来的有:苹果、松木块、蜡烛。 实验结论: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实验仪器: 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和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回形针或垫圈)、镊子。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实验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实验现象: 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不同材料漂浮时最多承载的回形针数(个)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实验结论: 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改变沉浮(让它沉下去) 实验仪器: 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水槽、水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空瓶子变重就会沉下去。 实验步骤: 1.讨论让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的方法。 ①往小瓶里加重物。(水、沙) ②加多重合适呢? ③给空矿泉水瓶捆绑重的物体。比如:铁块 2.画出结构设计图。(以加入水为例) 设计理由:加水来增加瓶子的重量,从而让空瓶子沉下去。加入水的重量逐渐增加,验证需要加入多少水瓶子才会沉下去。 操作验证 实验现象: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沉入水中。 实验结论: 给漂浮的物体附着足够的下沉的物体它就会下沉。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改变沉浮(让它浮上来) 实验仪器: 橡皮泥球、水槽、水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改变物体的形状或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能浮起来。 实验步骤: 1.讨论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球浮上来的方法。 ①绑上漂浮的物体。(气球、泡沫板等) ②改变橡皮泥球的形状。 画出结构设计图。(以捆绑泡沫板为例) 设计理由:给橡皮泥球绑上漂浮的泡沫板,使沉入水底的橡皮泥球漂浮起来。依次尝试大小不同的泡沫板,验证需要多大的泡沫板橡皮泥球才会漂浮起来。 操作验证 实验现象:橡皮泥球与一定体积的泡沫板捆绑在一起能浮上来。 实验结论: 改变物体的形状或给下沉的物体附着足够的漂浮的物体,它就会漂浮在水面上。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实验仪器: 空矿泉水瓶 (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 线和铁块(橡皮泥)等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制作航道浮标要有上浮物和下沉物。 实验步骤: 1. 寻找合适的材料:上浮物( 泡沫、空矿泉水瓶 )下沉物( 铁块、石头 )、连接用的线、橡皮泥。 总体结构示意图 3.下水实验发现浮标没有立起来。 4.完善和改进。将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人沙子,并固定在瓶口位置,使矿泉水瓶可以直立在水面。给瓶子包上红色,更加醒目。 实验现象:制作的航道浮标能浮在水面上,又不被流水冲走。 实验结论: 航道浮标上轻下重,直立漂浮,就能达到不被流水冲走的目的。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感受震动 实验仪器: 小木棍或竹筷、纸条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地震是有地壳的震动引起的。 实验步骤: 1.错动实验: 两名同学各持一根小木棍的两端,并用力将它挤压弯,继续用力直到折断。当小木棍被压断时,我们听到什么声音?手会有什么感觉? 2.破裂实验:两名同学向相反方向拉一张纸条,直到断裂。感受纸条断裂时,我们听到什么声音?手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仪器: 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石棉网 、湿布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我的猜想: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 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现象。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流水的力量 实验仪器: 泥土沙盘、支架、塑料瓶、水等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流水能使河道越变越宽,改变地貌的形态。 实验步骤: 1.用适量的沙、石与土在盒内堆成一个斜坡。 2.让水从“坡”上流下来。 3.观察并记录你的发现。 实验现象:河岸凹凸不平,流水对河岸有侵蚀作用;细的流沙在底层, 沙石在上面。 实验结论:流水有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岩石也变化 实验仪器: 酒精灯、岩石、护目镜、镊子、烧杯、冷水、火柴、湿布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注意正确使用! )。 2.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3.把加热后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观察。 4.反复实验几次,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岩石会裂开,变松,变成碎石屑。 实验结论:温度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观察比较纸的变化 实验仪器: 纸、剪刀、火柴、燃烧皿、湿毛巾等。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纸飞机及剪碎的纸还是纸;纸燃烧后的纸灰和纸不一样。 实验步骤: 1.折纸飞机。 2.用剪刀把纸剪碎。 3.用火柴把纸点燃。 实验现象:纸飞机及剪碎的纸形状大小变了,纸燃烧时有黑烟,发光发热。 实验结论:纸飞机及剪碎的纸还是纸;纸燃烧时发光发热,燃烧后的纸灰和纸不一样,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蜡烛的燃烧 实验仪器: 干冷的烧杯、火柴、燃烧皿、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湿毛巾等。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蜡烛燃烧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实验步骤: 1.把一个冷且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2.在另一个烧杯内壁上沾留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再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3.分别观察两个杯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蜡烛变短,有熔化的蜡流下来。 燃烧时产生黑烟。 烧杯壁内有水。 4.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当小苏打遇到白醋的反应 实验仪器: 小苏打、天平、白醋、烧杯、量筒、玻璃片、火柴、小木棒。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物质。 实验步骤: 1.将大约60毫升白醋倒入500毫升容量的烧杯中。 2.用天平称量5克小苏打。 3.将小苏打加入装有白醋的烧杯中。 4.盖上玻璃片,观察烧杯中的现象。 5.打开玻璃片,将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进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的烧杯里和充满空气的空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里冒出大量气泡,燃烧的小木棒伸进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的烧杯里很快熄灭。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物质,含有二氧化碳。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研究生锈的原因 实验仪器: 铁丝、吸水纸、砂纸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铁在潮湿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实验步骤: 1.先用细砂纸将铁丝擦一擦,看一看铁的颜色。 2.将一根铁丝(1号)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另一根铁丝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3.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根铁丝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1号铁丝容易生锈,2号铁丝不容易生锈。 实验结论:铁在潮湿的环境里容易生锈,在干燥的环境中不容易生锈。组别及姓名: 实验名称: 寻找可乐的秘密 实验仪器: 半瓶可乐、导气管、橡皮塞、澄清的石灰水、试管 实验记录: 我的猜想:可乐里面有气体。 实验步骤: 1.将半瓶可乐用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塞紧, 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石灰水, 3.将导气管通过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4.轻轻摇动可乐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1.可乐冒气泡了。 2.石灰水变浑浊了 。 实验结论:可乐是一种碳酸饮料,里面含有二氧化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