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故都的秋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预习要点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达标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hùn) 混沌状态(hùn) 拓本(zhè)B.著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逢北国之秋,将近已十余年了。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C.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还在这些深沉的地方。D.不单是诗人,即使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问题展示作者简介。了解背景。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阅读文章,寻找“故都的秋”在哪里?。读3-11段,品一品每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文章写南国之秋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博喻有什么效果?。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3、方法总结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拓展交流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练习:(1)D 解析:A项,“拓”应读tà;B项,“著”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2)B 解析:A.语序问题,“将近已”应为“已将近”。C.“还”应为“就”。D.“即使”应为“就”。(3)D 解析:“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用。拓展交流:(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解析: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