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挑山工教学目标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从挑山工的言行中感受他们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谈话:每天,上楼下楼会有什么感觉 (费力气)2.出示:泰山台阶图。要是登这样一座山呢 身担重物登山呢 一年四季一天登一次呢?(难以想象)3.出示挑山工的教材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挑山工,了解他的生活,感悟挑山工的精神。(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生字:青竹杖(zhàng) 敞开(chǎng)拘束(jū) 包蕴(yùn)理解词语:饱览、腾云驾雾、拘束、不解之谜、耽误、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积累词语:(光溜溜)的扁担 (沉甸甸)的货物 (壮丽)的山色(喧闹)的溪流 (鲜红)的背心 (陡直)的山道 (黑黝黝)的肌肉(得意)的神色 (意味深长)的哲理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见过几次 在哪里见的 当时挑山工正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2.朗读句子: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1)“这位山民”指谁 汇报主要人物。(2)回顾课文围绕挑山工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3)透过这个句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初步了解挑山工走得快的原因,感悟道理。(4)总结整理文中关于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等的描写。(1、3、5自然段)四、品读感悟。1.自读课文。在描写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1)挑山工的外貌。(2)挑山工的登山路线。画出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3)挑山工的语言。2.汇报。(1)挑山工外貌。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①感悟外貌描写的作用。“黑黝黝的肌肉”写出了挑山工强健的体魄,说明挑山工从事这份辛苦的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②指导学生朗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折尺形。①学生板画,理解“折尺形”。②感受挑山工的智慧。这样的行走路线可以使东西不碰到台阶上;可以省些力气;可以使膝盖好受些。(3)挑山工的语言。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①游人如何登山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②挑山工如何登山 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③感悟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五、拓展思考。1.多种形式朗读: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它指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它”既指这幅画,更指一个道理,一种精神——朝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进。因为“我”看到这幅画就想起了挑山工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我”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2.拓展说话:需要它的仅仅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吗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3.教师小结:挑山工的健美形象,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小小的一幅画,老师希望它能激励大家不断前行。板书设计挑山工疑问 解疑 激励不比游人慢 一个劲朝前走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教学反思1.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突出语文要素的内容。2.引导学生学习挑山工的精神,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时时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攀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