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必考考点——主旨情感类((部编版、有解析)【出题方式】1、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内容(主旨)?【答题技巧】1、看题目。一首诗的题目常常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指出诗的主题内容。读懂诗题,可以为读懂内容定向。2、看作者。若作者是一些著名的类型化的诗人, 他的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题目。比如辛弃疾、陆游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杜甫的忧国忧民,王孟山水的闲适,高岑边塞的悲壮等。 3、看注释。有些不出名的诗作和作者,注释会给出相关背景或关键信息。有时将注释结合诗题,就可以基本确定诗歌主旨的大致方向。【例题精析】例: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 (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1)本诗表达对友人深情的句子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分析修辞和感情。示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把明月拟人化,把它当做知心人,让它把自己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关心传递给友人,并且陪伴友人到那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担心。(2)明确要求:“思念”主题,思念家乡、亲人、友人;古诗连续两句。示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故答案为: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⑵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分析修辞和感情。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注意内容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专项练习】一、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 ) 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 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答案及解析】: (1)诗人分别从 横 、 侧 、 远 、 近 、 高 、 低 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身在此山中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C)【分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 (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考查了诗歌蕴含的道理。结合译文可知,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诗歌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四、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参考答案】(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忆;佳节 (4)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解析】 (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吟”是________的意思。(2)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C.粉骨/碎身/浑/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第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决心。 (4)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物”是________,“志”是________。 (5)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参考答案】(1)明;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 (2)A (3)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4)石灰;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5)不是。他想借这首诗明志,告诉世人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解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③前词重后词要轻 。④把声调读准。 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 (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诗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 (3)、(4)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