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 4-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背景鸦片战争打破了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的思想文化随之涌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变化最大的是上海。)表现生活的变化“衣”: ①“衣”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②鸦片战争后首先是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③辛亥革命前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专制的决心。④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⑤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简便的西服即“学生装”,后孙中山改制为“中山装”。⑥社会上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山装由孙中山亲自设计而得名,依据国之四维(礼仪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而确定袖口必须钉三个扣子等。),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 广义的旗袍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其中以民国新旗袍最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的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原因:A辛亥革命废除了服饰等级制度;B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C。解放妇女;D思想解放;E学习西方,以人为本)。⑦百姓也穿上洋衣洋袜。⑧废除缠足陋习。“食”: ①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②虽然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吃西餐成为时尚,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③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汽水等也为百姓所接受。“住”: ①鸦片战争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②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③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风俗的变化剪辫服、废止缠足、婚丧习俗、社交礼仪(①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②民国临时政府倡导妇女“废止缠足”,缠足沿习千年的重要原因是婚姻。③婚丧习俗制度的演变,看生辰八字、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媒人介绍和“小结”即童养媳、“大结”即正式完婚等铺张繁琐的婚姻制度演变为婚姻自由、简约文明的制度。④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⑤称呼先生与同志、历法用阳历、增加国庆、元旦节日。)(农村变化微弱的原因:①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②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②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统购统销实行统购统销与凭票供应的原因:①由于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对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特别是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导致经济建设的步伐过快,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大规模经济建设使城镇人口增长过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③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统购统销的影响:①稳定了物价,②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③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九十年代废除凭票供应的原因: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②商品日益丰富;③市场经济的影响。表现生活的变化“食”: ①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②1987年发动“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③粗粮和绿色食品受欢迎,改善了膳食结构,注重营养。“衣” ①改革开放前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五十年代中山装的流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崇尚俭朴、积极向上的国家新面貌。)或列宁装与"布拉吉"(流行原因:①五十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②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③中国外交上的一边倒;④中苏友好结盟;⑤中国向苏联)、蓝色解放装(六七十年代流行解放装的原因:①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军装是革命的象征;②国内外形势紧张,军人地位高;③特殊的政治原因使人们崇尚军人。),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买衣服要凭布票。②1978年后着装已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服装的颜色,样式、品牌发生巨大变化。(原因: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②政治制度的变革;③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④思想的解放;⑤改革开放的影响。)③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中国古代官服特点:①皇帝独享;②等级森严;③注重教化。(衣食住行本质相似)“住” 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②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风俗的变化①新中国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②建国初期封建婚姻制度普遍存在,父母之命是前提,门当户对、婚姻论财是必要条件,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主要形式。③早婚情况突出,危害个人健康,降低人口素质,伤及民族元气。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原则:①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②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③禁止重婚、纳妾。④禁止童养媳。⑤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⑥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影响:①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②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③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④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影响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①经济:工业革命的完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促进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程加快。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②政治: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造了宽松的条件。③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④思想启蒙: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内容轮船交通工具的发展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②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③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运输业。②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晚清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③1873年招商局轮船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④随后,收购了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象征。⑤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航运的机构。⑥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⑦改革开放后招商局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招商局总部位于香港,业务分布于香港、中国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的新兴市场。⑧90年代以后,随着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呈现萎缩状态。铁路①1874年英美商人合资修起淞沪铁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被拆毁。②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为了保证煤炭运输,这条铁路一直使用,后来它的两端分别向北京和沈阳延伸,发展成为京沈铁路。③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④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⑤“一五”期间建成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和湖南鹰潭到福建厦门的铁路。⑥“二五”期间建成四川成都到云南昆明的铁路,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从此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⑦“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⑧“十五”期间又挑战“世界屋脊”,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⑨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汽车①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成为权贵、富绅和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随后筑路的技术传入我国。②1953年一汽在长春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三年后,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③1960年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序幕。1963年周恩来总理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④“一五”期间修建了通往西藏的青藏、康藏和新藏公路,以及跨越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⑤ “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沈阳飞机制造厂。旧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旧中国政治腐败;②民生凋敝;③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民航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开阔人们眼界;③促进信息传播;④加快生活的节奏。通讯工具的变迁内容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影响影响:①信息传递快捷简便;②改变人们思想观念;③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城镇化的道路: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③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 改革开放后思想观念时尚: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生学习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行动指南。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与原因:①旧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不够,教育落后,政治腐败,致使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进缓慢;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孤立,使得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受到很影响,加上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故发展仍不够理想;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巨大发展。4—3大众传媒的变迁阶段时间代表刊物影响形成19世纪中前期①《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专门向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介绍”当时中国各方面的情况,特别着重鼓吹侵略思想,以“中国通”的资格提供侵华具体方策。②1833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办。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③1868年,美籍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④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内因: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展戊戌变法时期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改良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意义作用表现在: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④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时务体”,涌现政论家,最早政论报)辛亥革命时期《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日本东京。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3年,《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在江西瑞金出版《红色中华》。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后移到重庆出版。1941年在延安创办《解放日报》。1948年,《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7年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47年,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解放日报》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解》和《红》、《新》等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繁荣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报刊业对近代历史的影响: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刊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普遍性):①报道新闻;②传递信息;③通达民情;④传播知识;⑤开启民智;⑥立言议政;⑦舆论监督;⑧推动社会发展。影视与网络事业的发展电影事业的发展发展概况: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我国。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主演是京剧界泰斗谭鑫培。影片虽然粗糙,但首映非常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②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此时电影的主流是左翼电影。著名的影片有《狂流》、《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狂流》是第一部左翼影片。④《渔光曲》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1935年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⑤《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已成为国歌。⑥建国初期的电影的特点则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⑦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⑧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电影媒介的特点: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电视事业的发展发展概况:①北京电视台(197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②改革开放后发展的主要表现: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表现:①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②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③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四大媒介指:①报纸、②广播、③电视、④互联网。互联网的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影响:①有利于人们获取信息;②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③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有质量。§发展概况:①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②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仅次于美日德英而位居世界第五。③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的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启示:①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②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邮政事业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 1878年发行邮票;③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1911年,中国邮政初具规模,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⑤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⑥ 1929年,中共在红色根据地建立邮政系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