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教学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表格教学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资源简介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6-1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大萧条”的来临
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历次经济危机的共同的根本原因。)② 具体原因:市场危机(A.贫富差距过大;B。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C。在经济虚假繁荣的环境下,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是经济危机的重大隐患。) ③ 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爆发。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
危机教训
① 繁荣与危机总是相关——防患于未然;②国家和政府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③ 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凯恩斯
评价凯恩斯主义:①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②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③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过程
①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②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由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状况对资本主义世界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场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冲击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特点
①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工业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②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③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影响
①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A。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B。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②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市场机制自动高速经济活动,反对政府通过强制手段直接干预经济。
结果
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6-2 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实施
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的失败说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心的要求;②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③罗斯福就任总统。
内容
救济
救济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
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
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①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通过一系列“反危机”法令;②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重改革,一直到二战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措施
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
以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为突破口:①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③实行美元贬值;④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⑤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⑥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⑦管制证券业。
调整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查局;②减耕;③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④调整农产品结构;⑤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⑥保护土壤。(作用: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复兴工业
复兴工业是中心:①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②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③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国家工业复兴法》,国家工业复兴局发起“蓝鹰运动”,试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社会救济
公共工程
①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②发放紧急救济金;③推行“以工代赈”;④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⑤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作用和意义
高概括: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②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③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⑤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⑥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意义: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A新政初期以尽快复兴经济为首要目标,虽然没有完全消除危机,未能实现经济的完全复兴和公众的充分就业,但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最终减轻危机对经济的危害,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B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②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A新政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B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自由民主制度得到了巩固。
③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A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共和制。B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A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B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美国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50至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①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②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③战后技术革命的推动是根本原因;④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⑤战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⑥延续并发展了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
70年代的“滞胀”局面。(表现:①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库存增加;②生产下降;③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持续居高不下。原因:①中东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②日本西欧经济同美国竞争加剧,③美国侵越战争的影响。④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80年代的经济复苏。(里根时期经济低速持续增长的原因与措施:①减少政府开支;②紧缩通货;③削减税收以剌激投资;④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90年代的经济繁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991-2000年出现了空前的持续117个月的增长。)
西欧
恢复发展的原因
①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②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联邦德国迅速发展的士原因
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②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③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④美国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并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提供援助。(60年代初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高概括: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的宏观调整)是战后最重要的变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④“新经济”的出现和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背景:①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②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③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④二战的特殊作用,二战中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⑤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⑥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英法德);②制定经济计划(日本);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整社会生产(美国)。
企业的微观调整之一“人民资本主义”:①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②含义:股票分散化。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③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④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有利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企业的微观调整之二 “经营者革命”—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①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②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③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④经营者革命的影响:第一、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中间阶层”,有“金字塔型”变为“枣核型”。第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福利国家: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②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维护资本主义统治。③影响:西方的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④过程:A19世纪中叶概念源出;B20世纪产生;C20世纪三十年代成功实践;D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E20世纪八十年代缩小规模。
第三产业:(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2)发展表现: ①、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作用:?①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新经济①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②内容包括: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即“三个创新”。③认识:“新经济”依然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以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