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教学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表格教学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资源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7-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①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②红军只控制全国的1/4,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人民忍饥挨饿,反革命活动猖獗。)
目的
①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②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内容:①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②农民按规定价格向国家交售粮食,按固定价格购得工业品。③国家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余粮数。④由于国家无法提供工业品与卢布的贬值,农民实际上是无偿交粮。
影响:①严重损害农民利益;②短期内最得明显效果;③缓解了城市饥荒;④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⑤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工业国有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①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②企业没有自主权,不搞经济核算。③从计划生产到分配完全根据国家指令进行。
取消自由贸易
①国家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配给制。②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日常生活用品由国家通过消费合作社分配。③城市居民凭证免费或按规定价格获得一定的口粮与日用品。④由于 卢布大幅度贬值物物交换成为主要原因交易手段。⑤以实物支付职工工资,公共服务与教育全部免费。
劳动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评价
①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②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还试图用这种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③战后继续采用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④这也是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
新经济政策
(1921——
1928)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
内容
粮食税
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②余粮由农民支配,可到市场交换物品。③允许农民有条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除部分工业国有化
内容:①将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②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③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意义:①提高了劳动者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②扩大了地方与企业的自主权;③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
取消配给制
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依据的按劳分配
评价
特点
①管理建设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积极方面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②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③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说明)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7-2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背景
苏联建立
建立:1922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意义:①统一国家联盟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②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③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工业化方针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
目的: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方针:①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为确保重工业发展而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与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与流通。③轻工业与农业要适应重工业的发展要求,为它提供资金。
过程
五年计划
①一五计划,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②二五计划,苏联变成世界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三五计划由于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巨大积极作用。
结果
1936年苏联新宪法内容: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苏联新宪法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标志斯大林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形成。
农业集体化运动
背景
①工业发展的需要;②粮食供应的困难;③斯大林的决策。(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政策
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过程
过程:①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②1932年,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③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
问题: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的过火行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退出集体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
①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③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④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⑤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⑥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⑦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原因
①俄国专制主义传统;②落后的经济文化;③外部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战争威胁;④主观原因如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错误的理论指导等。
评价
积极影响: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②为后来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③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不但扫除文盲,而且培养大批专家;④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加以借鉴,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
消极影响:A.政治上:①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缺乏民主;②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 B.经济上: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的作用,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③为该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总体评价:①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②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③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斯大林体制的特征:①单一的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③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工业化建设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计划性、指令性。
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全盘集体化、机械化、强制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也是中苏工业化的相同点):①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⑤实行五年计划。
不同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私有
公有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等现象严重
内容
政治
①平反冤假错案;②破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③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
①实行物质利益原则,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②加大农业投入;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农产品实现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④撤销全国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⑤鼓励发展家庭副业;⑥扩大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⑦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⑧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地方;⑨精减机构大量压缩计划批标。
评价
①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②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败因
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③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内容
政治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
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核算制,实行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败因
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危机从经济、政治、民族、对外关系方面表现出来
内容
经济
①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政治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人大修改宪法,删除领导作用的条文
苏共“二十八大”决议,抛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垄断地位”。
结果
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已经解体
苏联改革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斯大林逝世。
赫氏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氏改革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农业
给予农民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
扩大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改革。
工业
部分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积极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局限
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三次改革的异同
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①侧重点: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效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败因: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改革的启示
苏联改革的教训、启示与借鉴:①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②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④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⑥社会主义改革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⑦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