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法治社会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八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宏观上说明建设法治中国的措施,国家提出来了“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主要探究了:法治国家的内涵,建设法治国家的举措,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法治政府的标准,建设法治政府的举措,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法治社会的内涵和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第三框“法治社会”,阐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阐释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与前两框一起构成了法治中国的体系,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统筹
【教学目标】
1.明确法治社会的内涵和要求。
2.理解法治社会的意义。
3.明确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
4.建设法治社会的目的不是全民守法。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阅读分析新闻材料,坚持依法治国,坚信在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实现法治社会
2、科学精神:明确依法治国,立足我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3、法治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认识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4、公共参与:树立法律的权威,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教学重点】理解法治社会的含义及要求;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教学难点】法治社会的含义及要求;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遛狗不拴绳?违法!》
学生思考:为什么遛狗不拴绳违法?什么是法治社会?怎样建设法治法治社会?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
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法治社会
总议题: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和谐——从依法文明养犬,整治养犬乱象说起
议题1:什么是法治社会
议题2: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议题3:为什么建设法治社会
第一幕:法治社会的内涵
议题一:什么是法治社会
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民法典》之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并阅读材料从《民法典》到《动物防疫法》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021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制定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 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探究问题:从《民法典》到《动物防疫法》专门]法的出台,对饲养动物的行为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体现了我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这种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1、法治社会的内涵
1、什么是法治社会?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法治社会的表现
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法治的信仰》
探究问题:法之必行,民心所向,万事依法律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正在全社会春风化雨,沁人心田,这体现法治社会的什么表现?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回答探究问题结果
2、法治社会的表现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探究活动三:阅读两则材料《济南人注意,遛狗不拴绳就是违法!最高处200元罚款!》和《经开区开展遛狗不牵绳专项整治集中行动》
材料一: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围绕贯彻实施。《济南市文明养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养犬管理体制,明确了管理责任。同时,《条例》细化了养犬人行为规范,调整加强了违法养犬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执法管理。
同时,《条例》细化了养犬人行为规范,调整加强了违法养犬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执法管理。为消除不文明养犬顽疾,《条例》从立法设计上强化了养犬人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在执法管理上具有了更现实的操作性。例如针对遛犬不拴绳、违法携带犬只外出等一些屡禁不止的违法养犬行为,规定“可以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更具有执法操作性和执法效果;《条例》规定“未办理养犬初始登记或者年度登记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没收犬只”,《条例》同时还规定了“未对犬只进行免疫、未对死亡犬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法律责任和处罚。
材料二:为推动文明养犬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有效提升,打造文明城市形象,5月10日起,经开区根据市养犬管理工作小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区执法分局、公安分局、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组成第六行动小组,在辖区内开展遛狗不牵绳专项整治集中行动。
首先,对遛狗不牵绳行为进行现场处罚。涉事群众携带犬只外出未束牵引带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根据《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由执法分局执法队员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当场处以50元罚款。
然后,捕捉小区流浪犬。5月11日,第六小组对经开区新洲小区一住户违规收养多只犬类行为进行了查处。经查,该住户因其平时比较爱狗,近年前后陆续收养了17条狗,还专门在新洲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养狗并请人照看。因其收养的犬类太多,不仅违反了《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还特别扰民,小区居民不胜其扰还曾多次报警。整治小组上门督促,该户已在当天内将其违规收养的17只犬类全部自行处理完毕。
探究问题: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法治社会的什么表现?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探究活动四:阅读材料《八小兴盛派出所多部门联调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并观看视频《起死回生的恶霸——孙小果案》
为有效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公安局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坚持调解“小矛盾”积累“大平安”的实践理念,多方位开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秩序持续稳定。2022年4月9日,兴盛派出所联合县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和司法所成功调处一起矛盾纠纷,及时消除辖区治安隐患。
4月9日,兴盛派出所社区民警在开展河道巡查工作中发现村民于某某阻挡正在施工的饮水工程,致使工程不能推进。经了解,因该施工段属于河道滩涂,于某某在河道滩涂有耕地,害怕施工侵占其耕地随即阻工。为解决这一矛盾,使引水工程正常进行,4月9下午民警立即将该情况向乡综治办进行汇报,并及时联系县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司法所和村委会等部门干部到达现场开展联合调处,通过向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分析事情原委,讲法说理,反复做思想工作进行调解。最终,经过民警耐心细致协调,当事双市达成协议。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和视频体现了法治社会的什么表现?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第二幕:建设法治社会
议题二: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探究活动五:阅读材料《整治养犬乱象,法治社会共建设》
宠物狗伤人事件屡有发生,引发不少涉养犬侵权纠纷。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免损失扩大,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借助调解、诉讼等多元平台化解纠纷;公安,庆书、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对违法养犬采取制裁措施;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养犬公告》,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法治社会建设的什么要求?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回答探究问题结果
2、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小试牛刀:结合材料分析该地这一系列举措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
某地为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行了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创新普法宣传模式,首创“百姓法治讲堂”,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开辟“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援助,维护务工人员权益,及时化解矛盾;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
议题三: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
探究活动六:阅读材料《党的十九大报告》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从二0二O年到二0三五年,..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探究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回答探究问题结果
2、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知识拓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的关系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