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讲义—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讲义—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学习目标】
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重)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会使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难)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难)
初步认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原理,了解结晶现象。
【生活链接】
有这样一则谜语:“生在大海,走在岸边,太阳一晒,身体全白。”请猜一种生活用品。——谜底:食盐。
海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氯化钙、氯化镁等物质。食盐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所以,当水分蒸发的时候,它很容易从液体中析出。这就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蒸发结晶。
【知识点1】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探究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
【提出问题】物质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蒸馏水、食盐等
【实验过程】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 NaCl,搅拌;等溶解后,再加入5g NaCl,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 NaCl,搅拌 溶解 溶解现象与溶质和溶剂的量有关,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再加入5g NaCl,搅拌 部分溶解,烧杯底有未溶解的NaCl
再加入15ml水,搅拌 剩余的NaCl固体溶解
探究硝酸钾溶解的有关情况
【提出问题】 20ml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固体,固体未完全溶解,之后加热,硝酸钾能完全溶解吗?
【实验用品】铁架台(含铁圈)、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 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结论】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①一定量水中溶质溶解的最大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②一定量水中溶质溶解的最大量与温度有关。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溶解,但有硝酸钾固体剩余
加热 剩余的硝酸钾固体溶解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硝酸钾固体有剩余
冷却 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增多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提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明确说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明确“某种物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与其他物质无关。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NaCl 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NaCl 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③特例:某些溶质和溶剂可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构成饱和溶液。
通过探究实验可知: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注意】并不是所有物质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溶质的溶解程度都增大,如反例:Ca(OH)2。
“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或“稀溶液”的区别、联系
分类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有条件限定) 浓溶液和稀溶液 (无条件限定)
含义 溶液的饱和与否取决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条件 受温度影响 与温度无关
相互关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①对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②对同种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知识点2】结晶
定义:热的溶液冷却或溶剂的量减少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结晶
一般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大致过程如下:
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适用于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KNO3晶体,就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
【知识点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提到“溶解度”时,必备的四个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内因是溶剂和溶质的性质,而外因则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
标准:在100g溶剂中;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表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单位:克(g)。
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例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即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溶解性)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注】
①溶解性与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②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知识点4】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溶解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曲线法(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意义 举例(以上图为例)
点 曲线上的点 该点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A点、B点表示物质N、M在T1℃时的溶解度分别为ag和bg。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如C点表示M、N在T2℃时的溶解度相等,均为cg。
线 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如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下面的部分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D点表示T1℃时N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面的部分 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 如D点表示T1℃时M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⑤可以判断某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是不是饱和溶液;
⑥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⑦溶解度曲线可以作为固体结晶方法的依据。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上的“坡度”比较陡,如KNO3。
从溶液中析出该类物质是,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并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缓升型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下降型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从溶液中析出该物质时,可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升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饱和。
【知识点5】气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一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称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气体与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区别
固体物质溶解度 气体物质溶解度
溶剂的量 100g 1体积水
条件 受温度影响 受温度、压强影响
单位 克 体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