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第三章 声的世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到的声音? 点击图中物体发声课时导入从身边的问题出发: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聆听着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提出哪些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呢?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人耳中的?学会提问在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圆满解释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将这些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知1-讲感悟新知实验探究知识点声音的产生1实验 装置实验 过程 把手放在喉咙处,感受不发声和发声时声带的情况 敲击音叉,把叉股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把泡沫小球分别放在发声和不发声的扬声器上,观察泡沫小球的情况实验 现象 发声时,声带振动。不发声时,声带不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溅起水花。音叉不发声时,就没有溅起水花 放在发声的扬声器上的泡沫小球跳动。放在不发声的扬声器上的泡沫小球不跳动知1-讲感悟新知由生活中更多类似的现象,可归纳得出:1. 声音是由物体 _____产生的, _________时,发声也会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可能仍然存在,并继续向远处传播。2.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3.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发声体,也叫声源,发声的声带、发声的音叉的叉股、发声的扬声器都是声源。弦乐器声源——振动的弦管乐器声源——振动的空气柱振动振动停止振动知1-讲感悟新知思想方法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发声的叉股放入水中,把泡沫小球放在发声的扬声器上?答案:这样能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放大显示出来,这种做法运用了转换法。知1-练感悟新知如图2 所示,小丽和本组同学用音叉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进行了实验探究。(1) 如图甲所示, 小丽用木槌敲击了音叉, 她听到了_____________ 发出的“嗡嗡”的声音;(2)如图乙所示,当小丽把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觉到发声的音叉在__________;叉股(或音叉)例1振动知1-练感悟新知(3)同组的小明同学认为, 物体发声的条件能感受、体验,也能观察, 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正确的是( )A. 可以用小钢球或者玻璃球替代乒乓球B. 音叉发声后,应手持音叉靠近乒乓球C. 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运动B知1-练感悟新知思路导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由于音叉振动不易观察到,我们可以用音叉靠近容易被弹起、便于观察的乒乓球,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显示放大音叉的振动。振动和运动不同,振动是物体的往复运动。知1-练感悟新知如何更方便、更明显地认识事物(1) 用转换法显示发声体的振动:知1-练感悟新知(2) 用铁架台和乒乓球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应选用容易被弹起、便于观察的物体放大显示音叉的振动;在操作中,为了避免乒乓球是因为铁架台的运动引起的变化,应该手持发声音叉靠近乒乓球,而不是拿着铁架台让乒乓球靠近音叉。知2-导感悟新知知识点声音的传播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知2-讲感悟新知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的交流,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可以听到在水中敲击石块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可以听到绷紧的棉线传来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不断抽出密闭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发现闹钟的声音不断减弱,反之闹钟的声音不断增强,说明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综合分析,可以归纳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2-讲感悟新知2.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2-讲感悟新知3.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耳朵是人体五官当中的听觉器官(平衡器官也在耳内),它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设想一个聋哑人面对无声的世界该是多么痛苦!骨传导应用了固体能够传播声音知2-讲感悟新知4. 声音的传播速度介质 声速/(m·s-1)空气(0℃) 331空气(15℃) 340空气(25℃) 346软木 500煤油(25℃) 1 324水(常温) 1 500介质 声速/(m·s-1)海水(25℃) 1 531冰 3 230铜 3 750大理石 3 810铝 5 000铁 5 200知2-讲感悟新知由数据可知:(1)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最慢;(2)声速大小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同种介质中,声速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声速越大。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知2-讲感悟新知思想方法科学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的应用。科学推理法:科学推理法是在大量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本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抽气机无法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净,但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不断减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知,假如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净(即玻璃罩内是真空的),我们就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由此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2-讲感悟新知建构模型看得见的“声波”:声波是一种波,不仅能被听见,而且可以被“看到”。把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示波器,就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知2-讲感悟新知分析解释为什么从录音机中听自己的声音会觉得不像?答:这是因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用录音机听声音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但平时自己听自己的声音时,声音主要是由骨头传送到耳蜗,所以两者之间听起来会有一点点差异。知2-讲感悟新知建构模型知2-练感悟新知(1)如图3 甲,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他耳朵里的;如图3 乙,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声音的大小与前一次实验中不一样,表明听到的声音的传声介质与前一次不同,是通过____________传播的,并且传播的效果更______(填“佳”或“差”)。空气例2细绳(固体)佳声音的传播介质不同,听觉感受也不同。知2-练感悟新知(2)如图4 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_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_____。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小变大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知2-练感悟新知用理想实验法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巧记:振动发声介质传,遇到真空要隔断。常见介质固液气,固快液中气最慢。知3-导感悟新知知识点回声3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知3-讲感悟新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1.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 人耳就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 m。2. 回声与原声相隔在 0.1 s 内,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以加强声音。因为声音传播的距离是人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二倍,所以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s=vt=340 m/s× =17 m。知3-练感悟新知[中考·衡阳]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 m 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______s,你会听到 __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 200 m/s)0.025例31知3-练感悟新知思路导引:知3-练感悟新知将声音等效为一个运动的物体知3-练感悟新知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以12 m/s 的速度行驶,鸣笛2.5 s 后,司机听到了由正前方的高墙反射回来的鸣笛声。(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_______ m;(2) 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反射回来的鸣笛声, 声音传播了________m;(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为________ m。例430850440知3-练感悟新知思路导引:(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12 m/s×2.5 s=30 m。(2)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s 声=v 声t=340 m/s×2.5 s=850 m。(3)鸣笛时汽车到高墙的距离s== =440 m。知3-练感悟新知回声测距的解题模型1.在解决回声问题时,可以把声音看成一个运动的物体。2.用图示法分析,画出汽车、声音和高墙之间的位置关系,汽车行驶路程和声音传播的距离如图5所示,可以变抽象为直观。3.用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解答。课堂小结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发声真空传播人耳(听到声音)介质声速振动有关发声体不能传声课堂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4. 在研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中,利用了放大法;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利用了理想化实验法。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弹吉他.wmv 敲音叉.wmv 敲鼓.wmv 爵士鼓演奏.wmv 真空闹铃.wmv 第1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