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自我评价九年级 社会·思品(2013.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自我评价九年级 社会·思品(2013.4)

资源简介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自我评价
九年级 社会·思品(2013.4)
考生须知:
本学科试卷为开卷考试。考生可参阅人教版各年级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及相关资料。
全卷分卷Ⅰ、卷Ⅱ。全卷共有两大题,25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答题前,先用钢笔或黑色水笔在卷Ⅱ规定位置上填写班级、姓名、学号;然后,把卷Ⅰ的答案做在卷Ⅱ的相应位置上,直接做在卷Ⅰ上无效。卷Ⅱ直接做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只将卷Ⅱ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1、绍兴县县城柯桥是一座成长中的城市,按建设规划新县城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有工业开发区、商业区、休闲区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去新县城柯桥参观,为提
前了解新县城的规划、布局情况,小明收集了以下地图,其中最适合他参考的是
( )
A.绍兴市政区图  B.绍兴县交通图 
C.绍兴县旅游图  D.绍兴县土地利用图
2、绍兴县平原约占全县面积的50%,地势低平,阡陌成行,发展传统农业条件优越。下列地区中与我县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最为相似的是( )
A.湄南河平原  B.美国中部大平原  C.云南元阳  D.澳大利亚大草原
3、右图告诉我们,我国( )
①各种地形面积相差大 ②山区面积广大
③地形种类很多 ④地势西高东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右图所示的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阅读该著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下列历史事件中的有
( )
①焚书坑儒 ②设立西域都护府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三国鼎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域包括了省、县、乡(镇)三级。追根溯源,我国县级
行政区、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分别始于( )
A、秦朝 汉朝 B、秦朝 元朝
C、战国 元朝 D、战国 隋朝
6、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研究“17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的
确立”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是斗争的根本原因
B.都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C.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形式
D.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7、《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的是
(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 D.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8、以下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历程中的几件大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9、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
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10、民族团结友爱,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做法称为“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
验”是指( )
A.一国两制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新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一个新目标,
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据此回答11——12题。
11、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的“幸福”有利于( )
①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分享改革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
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确保人民得到实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要建设“美丽中国”,根本途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C.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坚持改革开放
13、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
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信心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和信念,多一分信心,就多一分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
的信心来自于( )
①改革开放奠定的强大综合国力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力支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12年10月17日是第20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网记者从国务院扶贫开
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获悉,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
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这说明( )
①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②中国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
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应坚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分析下图,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反映了( )
①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口强国 ②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③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显露无遗 ④人口老龄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因为它( )
①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胡温”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
以下有关2012年中国社会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还没实现,但我国的根本任务正在发生变化
B.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要实现
C.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很快会发生变化
D.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致力于共同富裕道路
18、十八大报告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
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新“两个凡是”充分体现
了( )
①“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②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理念
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利益
A.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9、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电信、教育
等领域。这说明( )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④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012 年5 月8 日,一辆公交车突然失控,冲向刚放学的学生,危急时刻,
女教师张丽莉推开学生,自己却被汽车撞成重伤。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感动着我
们身边每一个人,人们称她为“最美女教师”。你认为,她“美”在( )
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②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
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④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A.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自我评价九年级社会·思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题(本题有5大题,共60分)
21、(10分)《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
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
化。其中的《主食的故事》着重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
故事。从南方到北方,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
人,享受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图1 图2
(1)材料中“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及其划分依据是什么?(4分)图1,图2,反映了我国南北方独特的主食格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主食格局的特点。(2分)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属于我国南方的是( )(2分)
A.民居大多平顶,墙体厚,注意保暖 B.河流冬季会结冰,交通以陆路为主
C.耕地多为旱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D.地形多丘陵,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该纪录片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正在筹拍中,预计于2013年播出。
(3)《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22、(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1)请用相关事实简要评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共和之路”的历史意义?(3分)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苦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革命道路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2分)
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请回答
(3)材料三所述“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 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过程的认识(至少写出两点,2分)
23、(14分)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次序排列表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900年
第1位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第2位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第3位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第4位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1)材料一中英法、美德的工业生产排序各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图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表 图二:《星空的约会》
(2)图一与图二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图二成就的取得对我国解决资源问题有何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中国制造”被打上了低价、低档的标签,在高速发展中逐步显露出“成长的烦恼”。由于许多中国企业参与的仅仅是“制造”,而构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等仍掌握在别人手中,“中国制造”所创造的利润,中国企业最多能拿8%,剩下的都归外商所有。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我国的科技现状。(2分)
材料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根据材料四,运用九年级的知识,谈谈我国怎样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4分)
24、(15分)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今年“两会”内容,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甲同学收集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增长情况的材料(见下表)。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增长情况(单位:%)
年 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GDP增长
12.7
14.2
9.6
9.2
10.3
财政收入
22.5
32.4
19.5
11.7
21.3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0.4
12.2
8.4
9.8
7.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4
9.5
8.0
8.5
10.9
(1)分析上表,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写出两点)(4分)
乙同学收集到以下素材:根据党中央的建议,国家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纲要。《纲要》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国强民富的路线图。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什么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3分)
(3)丙同学认为“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丁同学收集到以下素材:2012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的是哪部法律?(1分)说说这一法律体系形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4分)
25、(1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美丽中国”首入报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1)报告中指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针对的现实问题是什么?(2分)
(2)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国情分析为什么十八大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4分)
(3)根据要求,完成下表。(6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1分)
国家的相应对策(每空格填入一项内容,各空格均为一分,共5分)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社 会
生 态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B
C
A
C
A
C
C
题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A
C
B
B
D
C
D
A
21、(1)秦岭—淮河一线。(2分) 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800 mm等降水量线,一月份0℃等温线基本一致,由此,该线成了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等。(2分)(从温度、湿度角度回答其中之一即可给分) ; “南米北面” (2分)
(2) D. (2分)
(3)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分)
22、(1)辛亥革命(1分)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分)
(2)南昌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2分)
(4)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不断改革。(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1)英法排位下降,美德排位上升。(2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工业发展势头超过了英法。(2分)
(2)我国经济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的物质基础。(或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亦可)。(2分)有利于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增加资源探明储量(2分)
(3)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分)
(4)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4分)
24、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而且增速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年增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总体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城乡差距继续扩大。(每要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凡能答出与表格数据相符的要点均可得分)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分)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1分)享有最高决定权。(1分)因此该规划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⑶赞同。(1分)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示(2分)
⑷宪法。(1分)这一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有法可依;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每要点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
25、(1)(2分)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答出两点得2分)
(2)(4分)环境国情:总形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以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以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回答任意两点得2分)
资源国情: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欲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
(3)(6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的相应对策(每空格填入一项内容,各空格均为一分,共4分)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生态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依法治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弘扬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坚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