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及实验操作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及实验操作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第一课:种子发芽了
1.很多植物是依靠 种子 繁殖后代的,如 西红柿、黄瓜等。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 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
3.番茄的生长特征:番茄喜欢生长在 温暖且有点潮湿 的地方,需要 充足的阳光 。大约 60~100天 可以成熟。适合在 春季 栽种, 夏季和秋季 也可以种植。番茄种子 一般不容易发芽 ,要提前做好 栽种试验 和 温水浸种处理 。
4.栽种记录要 记录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等内容。
5.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 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6.不同植物的果实中, 种子的数量、大小和形状 是不同的。
7.实验探究:
问题:种子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
条件 瓶号 空气 水 温度 结果
1号瓶 有 无 常温 不发芽
2号瓶 有 有 低温 不发芽
3号瓶 有 有 常温 发芽
4号瓶 无 有 常温 不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有空气、有水分、适宜的的温度(常温),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课 幼苗长大了
1. 植物的根 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 植物的茎 。
2.根是植物的 营养器官 它的作用为 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还有 固定植株 的作用。
3.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 吸收、输送、制造养料 ,它们都属于植物的 营养器官 。
4.茎也是植物的 营养器官 ,为植物生长 输送水分和养料 。
5.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 叶柄 ,而实际的芹菜茎是 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
6.叶主要由 叶片、叶柄 组成,叶片上有 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7.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 全部去除 ,幼苗既 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 ,又不能利用叶进行 光合作用 ,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 制造并吸收养料 。
第三课 植物开花了
1. 番茄花 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 黄瓜花 则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花分为 两性花和单性花 。
2.只有 雄蕊 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才有可能结出 果实 。
3.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 这几种常见的传粉方式。
4.桃、油菜的花依靠 昆虫 传粉,称为 虫媒花 。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 虫媒花 。常见的传粉昆虫有 蜜蜂、蝴蝶等 。
5.玉米、杨树的花依靠 风力传粉 ,被称为 风媒花 。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6.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不需要风和昆虫的帮忙,被称为 自花传粉 。
6.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时,人们会对一些植物进行 人工辅助授粉 ,如黄瓜、丝瓜等。
第四课 植物结果了
1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共同点,大致都经历了 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果实成熟、死亡 等基本过程。
2番茄和黄瓜的植株都有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六大器官。
3.果实由 果皮和种子 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 种子 繁衍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 繁殖器官 。
4.豆角、豌豆、花生、香蕉、南瓜是 果实 。
5.胡萝卜吃 根 ,豆角吃 果实 ,豌豆吃 种子 ,甘蔗吃 茎 ,
花生吃 种子 ,菠菜吃 茎和叶 ,香蕉吃 果实 ,芹菜吃 茎和叶 ,南瓜吃 果实 。
6.无籽西瓜和香蕉的种子在人工培育的过程中退化了,但它们也是 果实 。
7.植物是人类重要的 食物和药物来源 。粮食、蔬菜、水果、草药都是 植物 。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1.水瓶树: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一个巨大的啤酒瓶。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 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
2.仙人柱:植株高大呈柱状,有分枝。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3.芭蕉树: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叶片长圆形,宽大。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
4.椰树:树干长,笔直, 没有分枝。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长在树干顶端。椰子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
5.雪松树: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长。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雪松耐阴 、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
6.植物的形态与其 生长环境 有着密切的关系。
7.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 树叶厚、光滑 。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 蜡质 ,所以较光滑。
8.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 三分之一 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
9.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 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 。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
沙漠中的植物
1.沙漠中的植物有 仙人掌、仙人球、沙棘 等。
2.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片中含有大量的 水分 ,仙人掌茎表面的蜡质层能帮助减少 水分蒸发 ,骆驼刺和梭梭树的根系发达。
3.骆驼刺和梭梭树这两种植物都是地面部分长得 矮小 ,有庞大的 根系 。
(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矮小的地面部分减少了水分蒸腾,使之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4.多数沙漠里的植物有 大强的根系,能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 。
5.许多植物的叶子 缩得很小 ,或者变成 棒状或刺状 ,有的甚至 无叶 ,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茎表面 覆盖蜡质 等特点能减少水分消耗, 减少蒸腾面积 ,使它们适应沙漠环境。
6.实验探究:
问题: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什么?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模拟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像仙人掌一样卷起的、表面有蜡质层的叶子储水性能最强。
第七课 水里的植物
1.水生植物生长的位置不同:金鱼藻生长在 水底 ;菱、水葫芦生长在 水面 ;芦苇、香蒲生长在 水边 。(莲扎根在水底,从水中长到水面。)
2.莲的叶柄和地下茎内有 中空的管道 ,以保证植株的水下部分对 氧气 的需求。
3.红树:主干上长出的许多 支持根 ,可以 扎入 泥滩保持植株的稳定。红树还有 许多指状的 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 涨潮时 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4.碗莲:叶子 圆形 ,有浮在水面上的 浮叶 ,也有伸到水面上方的 立叶 。它的地下茎 长而肥厚,有长节 。碗莲 喜光,喜热,怕干,不耐阴,适合在静水中生长,水底的土壤最好为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黏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0~30℃ 。
5.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气室。
6.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叶柄中 下部 膨大似葫芦,里面有 大量气体 ;植株较轻,不固定在水底时,能漂浮;茎柔软,在水流中不易折断。
第八课 石头上的植物
1.青苔:有根、茎、叶,短根起 固定 作用,表面叶可以吸收 水分和养料 。
(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2.卷柏:具有超常的耐旱能力。卷柏采用 休眠 和 转移生长位置 的方法;仙人掌采用 减少水分蒸发 的方法。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 振动 。
2.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
3.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 积水 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4. 鱼类 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5.哺乳动物一般靠 声带的振动 发声。
6.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7.鸟类的发声器官是 鸣管 。
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 空气、水和固体 中传播。
2.声音可以在 空气、水、固体 中传播。 真空 不能传声。传播的方向是 各个方向 。
3.声音在 固体 中传播效果要好于在 液体和气体 中的传播。
4声音进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5.认识人耳结构:
6.实验探究:
问题: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声音?
假设: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不变条件:闹铃、除空气以外的所有环境。
改变条件:有无空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没有。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第十一课 不同的声音
1.声音的 强弱 叫音量。影响音量的因素与 振幅有关(用力的大小) 。
2.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影响音调高低因素与 发音物体的薄厚、长短、粗细有关 。在同样的情况下,发出高音的物体通常是 薄的、细的、短的、紧的, 而发出低音的物体通常是 厚的、粗的、长的、松的 。
3.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装水较少的瓶子, 音调更高 。
4.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度较短的管子, 音调更高 。
5.敲击铝片琴,长度较短的铝片, 音调更高 。弹拨吉它时,细的琴弦, 音调更高 。
6.发出音调高的物体通常是 薄的、细的、短的、紧的, 而发出低音的物体通常是 厚的、粗的、长的、松的。
7. 噪声 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 废气、废水 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8.降低噪声的做法是 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
9.保护听力的做法: 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勿乱挖耳等。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第十二课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在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 大自然 ,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 天然材料 ;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 人造材料 。
2.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 有没有人的参与 ,而是 有没有人工合成 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 人造材料 。
3. 棉花 是植物纤维,易燃,燃烧时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 粉末状 灰烬。腈纶棉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 黑色固体物质 。

1. 造纸术 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 蔡伦 通过总结前人用 布、麻 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 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 等作为原料的造纸方法,生产出了 轻便且价廉 的纸张,促进了 人类文明 的传播和发展。
2.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 木材 ,用 废纸、稻草、旧棉布 等也可以造纸。
3.为了保护 树木资源 ,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金属
1.研究金属共同性质的方法:
①用砂纸打磨看它们的表面。
②放到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性。
③用锤子锤打比较它们的延展性。
2.研究金属不同性质的方法
①称一称比较它们的轻重。
②划一划、刻一刻比较它们的硬度。
3.铜、铁、铝都容易传热,具有 导热性 。铜传热最快, 铁 传热最慢, 铝 居于二者之间。
4.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 合金 比单一 金属 具有更好的性能。
5.人类生产合金是从 制作青铜器 开始的。
6.不锈钢是 合金 , 抗腐蚀 性好。
7.铝合金是在纯铝中加入一些 合金元素 制成的。铝合金比纯铝具有更好的性能,比如 强度高 。
第十五课 塑料
1.塑料的优点是 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 。
2.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 不易分解 ,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 “白色污染” 。
3.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毛线和塑料绳:
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毛线,难拉断的为塑料绳。
点燃,产生烧焦羽毛(头发)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毛线,无烧焦羽毛(头发)气味、易 结球的为塑料绳。
4.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重复使用没有破损的塑料制品,如重复使用塑料袋等;
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制品等;
回收各种废弃的塑料。
第五单元:观测天气
第十六课 测量气温
1.我们可以利用 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 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2. 气温 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 气温计 来测量。
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 表示。
4.空调设定在 26℃ ,节约能源。
5.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木箱。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 1.5米 。距离地面1.5米是因为这个高度上空气变化较为稳定,并且这个高度通常是人活动的高度,测得的数据更具实用价值。
6.同一时间,水泥地上比草地上 气温高 ,阳光下比背阴处 气温高 。
云量与雨量
1.云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
2.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 面积 来划分云量。
3.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专用器具,用雨量器测量前要把水加到 “0”刻度 。
4.降水过多易引发 洪涝 ,降水过少易导致 干旱 。 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
风向和风力
1.天气预报中从 风向和风力 两个方面去描述风。
2. 风 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3.风吹来的方向叫作 风向 。
4.风的强度叫作 风力 。
5.风向可以用 风向标 来测量。
6.风力可以用 风力计 来测量。
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指 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 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
2.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 气候 。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1.科学分为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 揭开自然界未知事物的秘密和规律 ,让科学 为人类服务 。
2.三年级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应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
3.在提出问题阶段,练习提出能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的问题;
4.在设计方案阶段,注意对比实验要公平,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5.在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阶段,要注重依据证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