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与妻书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0年入全闽高等学堂;1905年与陈意映成婚;1907年留学日本,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应黄兴之召回国奔走于港、粤、闽,策划广州起义;1911年4月24日,于手帕上写就《与妻书》,与妻诀别。又作《与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1911年4月27日,于战斗中受伤被捕,从容就义。知人论世生前身后1905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为夫妻。陈意映幼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曾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虽为包办婚姻,却伉俪情深。1906年,长子伯新出生。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无法承受丧夫之痛,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的父母跪求下,强忍悲伤、痛苦地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于1913年病逝,年仅22岁。觉民长子伯新9岁时不幸夭折,遗腹子仲新无虞成人。广州起义1911·辛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数次起义,虽败不馁。1910年11月,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广东起义,因种种因素,起义不幸惨败。因牺牲志士安葬于黄花岗,故此次起义亦称“黄花岗起义”。1911年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称为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前奏。文体知识写给妻子意映的诀别信书信的格式如晤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双栖眷属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 语汝嗟夫 模拟 疏梅筛月影 一恸预习检测字音wùchèngòuqījuànxiàobàngyùmó nǐshāi jiētòng1.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吾至爱汝3.使吾勇于就死也4.称心快意,几人能彀5.所以敢先汝而死6.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7.汝其勿悲预习检测词义第一至二段完成极,最靠近,接近符合……的原因以……为乐,乐于表祈使,可要,应当1.1.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2.虽不谓吾言为是3.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4.适冬之望日前后5.更恐不胜悲6.第以今日事势观之7.抑汝能之乎?8.钟情如我辈者预习检测词义第三至五段与其不如正确最终恰好,正巧农历十六日承受得住只是还是这样聚集,专注1. 1.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4.吾爱汝至5.所以为汝谋者唯恐未尽6.汝幸而偶我7.汝可以模拟得之8.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预习检测词义第六至七段规律靠近告诉到了极点打算婚配,嫁给想象,揣摩大概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 :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奠定文章悲伤的基调。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划分?第二部分(2~5)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第三部分(6~8) :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与妻书》是一封遗书还是一封情书?能否从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述。遗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情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嘱咐后事,悲表心愿深情回忆夫妻旧事情书遗书既是遗书,也是一封情书。信中最能体现本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爱国由己及人关于“吾至爱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事?有何作用?1.回忆夫妻二人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2.回忆夫妻二人的新婚甜蜜生活情景。3.回忆两次归家情景及未告实情原因。三忆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当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可知作者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之细。作者既“至爱汝”为何又要“勇于就死也”?“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用排比、反问手法列举、概括当时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指向社会惨状及根源,与前文回忆中的温馨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想苟且偷生与避免生离死别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实现由“吾至爱汝”到“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过渡。“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则较死为苦也”第6段开头作者说“吾今与汝无言矣”,看似将收尾,但又不能自己地说了哪些愿望?有何作用?一愿九泉之下与妻哭相和也;二愿世间有鬼为真死可为之;三愿心电感应为实使灵伴妻。三愿作者写下的“三愿”,闪烁着浪漫色彩,一位不信鬼神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竟希望鬼神为真,感应为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不舍之浓。小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三忆三愿无时无地不可死生离较死别更苦不当死不愿离而不得者多矣由“爱妻” 推而“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融合升华因“爱汝”而为国赴死;因报国而忍心舍汝爱妻之情报国之志文中典故整理司马春衫作者用此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忘情作者以“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用此典故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语出《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骨化石作者用此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随时随处可死的社会背景下,纵使不死,情人、夫妻之间的生别离散、相见无期亦不可避免。典出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破镜重圆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南朝陈的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非常恩爱,本来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隋文帝派兵灭陈,徐德言便将镜子破成两半,一半自己收着,一半交给公主,并和她约好,如他们分散了,就在每年的元宵节,拿镜子到市场上去卖,以求有重逢的机会。后来,将军杨素虏去乐昌公主,使他们夫妇分散了。到了元宵节,公主派老仆拿镜子去市场上卖,结果真的遇到了徐德言。杨素被他们两夫妇的真情感动,便将公主还给徐德言,夫妇终于能够团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