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至三单元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一至三单元复习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建国前的准备:
1、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 )年( )月在( );(2)内容 a、制定临时宪法《 》 b、确定国名、国歌、国旗、国都、公元纪年和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c、选举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 。
2、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 接受《 》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为军委主席,( )为军总司令。
二、建国:
1、开国大典:(1)时间、地点:( )年( )月( )日在( )举行,(2)内容: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3)意义:标志( )成立。
2、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结束了百余年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实现了( )和( ),中国人民从此( )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结束了( )的社会性质。 (2)国际意义:沉重打击了( )势力,壮大了(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3、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年( )月;(2)意义:标志祖国( )全部解放,有利于民族( )和祖国( ), 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
【 备注: 1、中国纪年方法: 以皇帝年号纪年到以( )纪年。2、开国大典上54尊礼炮齐鸣28响:“54尊礼炮”代表( ) ;“28响”代表( )。】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整顿经济秩序:1、原因:经过百年战乱,建国初期经济( ), 物资( ), 物价( ), 银元投机, 市场( ),人民生活困难。 2、措施:国家首先打击银元投机,然后调运( )到城市, 平定( ),整顿市场,打击奸商,统一财政管理, 保证人民生活。 3、结果:到1952年,经济状况根本好转。4、意义: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5、比喻:整顿经济秩序的胜利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二、抗美援朝:1、原因:(1)( )年,美国打着( )旗号干涉朝鲜内战,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2)美国派遣( )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 );(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经过:( )年10月,( )指挥中国人民( )军抗美援朝。 4、著名战役:( )战役;5、英雄人物:( )——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 )——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 6、结果:( )年7月,美国战败投降, 被迫签订《 》,战争结束。 7、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和( ),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 ,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8、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精神: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土地改革:1、原因:建国初期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农民无地或少地,土地在( )手中。 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3、措施:1950年国家颁布《 》。 4、时间:( )年到( )年底。 5、内容: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6、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 ), 解放了(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推动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 )化创造了条件。
【备注:(1)“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指挥( )战争。 (2)彭德怀说:( )战争证明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过渡时期:1、时间及事件:( )年建国到(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国家( )化,并逐步对( )业、( )业、(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
二、“一五”计划:1、时间:( )--( )年;2、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3、目的: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基本任务:重点发展( )业,相应发展农业、轻工业等其它各项事业;5、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 )的面貌,东北工业基地形成;6、成就:建成( )钢铁公司、( )一汽、( )公路、沈阳( )厂、南昌( )厂、( )大桥等。
三、三大改造:1、时间:( )--( )年 2、三大改造的含义:对( )( )和( )进行改造,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4、改造方式:(1)农业:建立( )社,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建立( )社,走集体化道路;(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 )的办法,通过( )的政策,把私营企业纳入( )。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把生产资料( )制转变为( )制,( )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 》,取代了临时宪法《 》。
第4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开端。会议指出阶级斗争已经结束,要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 )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 )的客观规律。2、指导思想: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 )。3、特点:高指标、高速度、( )风和“( )风”。4、大跃进:(1)主要表现:在农村表现为对农产品产量的浮夸(浮夸风);在工业上的表现( )(2)影响: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是造成( )年--( )年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5、人民公社化运动:(1)( )年8月出现高潮。(2)特点是( )( “共产风”)。(3)后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 ),要立足本国( );要坚持( )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调整国民经济:1、措施:(1)1961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2)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 ),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2、成效:到( )年,国民经济好转。3、认识:(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长期的、艰巨的;(2)党和政府能及时调整政策、纠正失误,完全有能力管理好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 )的领导。
第5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一、建国后四个历史时期及时代特征: 1、过渡时期:( )年建国到1956年完成( );过渡时期的成就:进行(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顺利完成(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 )年完成三改到( )年文革前,成就与失误错综交错。3、文化大革命时期:( )年到( )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遭到极大破坏。 4、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年以后,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二、十年探索时期的失误:( )和( )。
三、十年探索时期的先进人物:1、石油工人“铁人”( ),精神是( ); 2、“两弹元勋”( ),精神是( ); 3、“县委书记的榜样”( ),精神是( ); 4、“人民的好战士”( ),精神是( )。 他们的共同精神是( ),被誉为“( )”。
四、十年探索时期的主要成就:1、石油开采成功:如( )油田的开挖,我国石油基本能自给。 2、原子弹弹研制成功:( )年原子弹成功爆炸,表明我国具有( )力量。3、“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第6课 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提出反对“帝资修”即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主张。
二、时间:( )年——( )年。
三、开始标志:《 》的发出
四、全面夺权:( )和( )两个反革命集团发动“( )”风暴,篡位夺权,煽风点火,打击迫害老干部,老干部的反抗被诬蔑为“( )”。
五、林彪叛逃:1971年9月13日,亦称“( )”。( )覆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六、中央领导人: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来病重;1975年,( )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七、“四五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悼念( ),声讨江青等人的罪行。为粉碎( )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八、文革的结束:1976年,粉碎( )
九、文革期间的两大反革命集团:( )和( )。
十、文革的性质:文革是一场由领导人( )发动的,被( )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 )。
十一、后果(影响):破坏了( );严重地削弱了( ),阻碍了( )的正常发展;教育、科学、文化遭受空前浩劫。
十二、教训:须坚必持以( )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7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 )年12月; 2、会议内容:(1)思想上:否定“( )”的错误方针,确立( )、( )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把工作重点从以( )转移到( )上来,提出实行( )的伟大策略; (3)组织上:形成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 ),揭开了( )的序幕,我国进入( )新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 )理论,( )全面展开。 2、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制定党在( )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 )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 )、坚持( )。 十三大还确定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从( )到( )再到( ),基本实现现代化。 3、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姓资”与“姓社”的根本区别,“( )”与“( )”要相结合;强调“( )”一百年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成就,坚定了人们社会主义的信心。 4、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建立( ) 体制,形成以( )为首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5、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 )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人们前进的旗帜。
【 备注:1、( )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1997三件大事:( )逝世、( )回归祖国、召开( )。】
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一、改革:1、目的:解放和发展( ).2、改革的含义:改变不适应( )的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实质是( )的自我调整。3、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符合中国( ),符合广大群众的( ),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改革的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时间、地区:1978年底、1979年初;( 、 )省。2、目的:解放农村( )。
3、特点:( )、(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 ),留足( )的,剩下的都是( )。4、意义:极大地调动了( )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 )产量大大增加,促进了( )的发展。5、认识:进一步说明( )一定要适应( )发展。6、农村改革的惊喜: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作用:( )为实现( )的转移,为( )和农村( )开辟一条新路;促进了( ) 和整个( )的发展。
二、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1、国有企业概况:改革前:(计划经济)企业只按( )生产,不能自主生产,不关心市场需要和企业赢亏,工人不管赢亏,吃“( )”,企业没有活力。改革后:(市场经济)企业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根据( )需要自主( )自负( ),打破了“( )”,工人由( )制变为( )制,增强了企业( )。 2、城市改革的三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国家放手扩大企业的( ),( )省最早进行试点。 第二阶段 :1984--1993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如:( )制、( )制、( )制等。第三阶段:1993年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制度。3、成效:到( )年底,城市改革基本完成,大多数国有企业扭转亏损局面。4、城市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 )制度。5、中心环节:增强( )。
【备注:建国后党和政府实施的“三农”政策:1、措施:(1)1950——1952年,( );2、1953——1956年:( );3、1958年,( );4、1978年后:( )。2、出发点:维护广大( )的根本利益。】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吸收(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 )和( ),加快我国的( )。
二、对外开放格局:( )----( )----( )----( )
三、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
1、尝试:(1)建立5个经济特区分别是:1980年4个:( )、( )、( )、( ),1988年1个:( ),其中最早是( ),最大是( )。 (2)经济特区的意义: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 )、引进( )、发展( )、扩大( ),推进( )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2、逐步扩大: 14个沿海开放城市比如( )、( )、( )、( )等;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 )、( )、( )、( )。
【 备注: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又是现在的经济特区,这座城市是( )。】
四、20世纪90年代的对外开放:重点是开发开放( )(1990年开始),使上海成为“三个中心、一个龙头”即国际( )、( )、( )中心,带动( )乃至( )经济腾飞,促进( )的发展。
五、21世纪初的对外开放:为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年12月,中国加入( ),意义: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 )与( ),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备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的“对外开放”与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根本区别?
前者:严重践踏( );阻碍我国( )的发展;属于列强的( )行为。
后者:体现( );促进我国( )的发展;属于中国的( )行为。】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
一、概况:( )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极大破坏;( )会后,国家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二、依法治国:(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 )”写进宪法。
三、立法主要成就:( )年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1979年颁布《 》和《 》,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1986年颁布《 》;1987年颁布《 》,其核心内容为( )、( )、( )、( ),实行村民自治(“海选”)。
【备注: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说明我国由( )到( ),由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