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征,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子的认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用微观观点解释宏观现象。三、教学仪器及药品分子间隔实验器、烧杯、试管、滴管、注射器、药匙、滤纸、浓氨水、酚酞、品红、水、酒精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从教室里栀子花香引出分子的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入新课——分子和原子。2、引导探究,获得新知(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讲解,通过一些图片让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2)分子的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播放】水分子的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十亿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数完呢?通过惊人的数字,得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联系生活】联系牡丹花开香飘万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生活现象,得出分子的第二条特征:不断运动。【揭秘魔术】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理。【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学生探究,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呢?有阳光的地方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干的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情境问题】小故事:禅师拿出一个钵,让青年把它装满,青年装了一钵石子。禅师问:“装满了吗?”青年肯定地回答“满了!”禅师摇摇头,往里又加了一些沙子。青年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为什么禅师往装满石子的钵里还能加入沙子?【实验探究】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通过实验结果,得出得出分子的第三条特征: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探究】用两支注射器分别压缩等体积的水和空气学生探究,得出结论: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动画】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讲述】一般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气态>液态>固态(水除外,气>固>液)。【思考】扁乒乓球变圆的秘密。引导学生,得出原因: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讲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3、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的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1)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2)下列生活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 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固体难以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D.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烈日下爆裂,表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五、板书设计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二、分子的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